书城教材教辅公文拟稿
27054500000056

第56章 常用文稿范例(5)

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试验、管理的重要作用还远未被人们重视。研究院集智攻关,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7760CAD/CAMM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并率先应用在某型飞机研制上。1989年被评为中国10大科技创新成果之首。

研究院在研制飞豹飞机中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采用国际先进的设计规范,按照美军标自行设计的机种;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护性补充设计的机种;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第一个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型号研制全过程的机种。

飞豹飞机交付某部出勤率不断创新高,创造了同类飞机日飞行最高起落记录,共飞行数千架次,长时间连续飞行小时,经受住了部队高强度、高难度、高密度的飞行训练。

三、我们有能力克服暂时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飞豹飞机研制初期,研究院定无所址。先是在安徽董莆选址,后又在陕西凤翔枣子河建所, 1976年才正式定点西安阎良。

“阎良阎良,一片荒凉。十里长街,不见姑娘”。就是当时阎良的真实写照。

艰苦的环境更加坚定了研究院航空报国的信念。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把满腔热血挥洒在黄土地上。

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名科技人员不讲条件,不计名利,拥挤在60年代初盖的简易楼房里,十几名工程技术人员挤在不到20 平方米的房间里,实在拥挤不下,就干脆把厕所和洗手间改造成设计室。自己动手搭建的临时试验室,冬冷夏热,蚊虫肆虐。

来研究院检查工作的有关领导感慨不已,又十分担忧地说:“这样差的条件能搞出先进飞机来吗?”。

有人说的更直率:“这哪像个飞机设计研究院,分明是个铁匠铺嘛!”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经过远轰和大型运输机设计艰苦磨练的研究院,有能力、有志气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飞机。

“两军相接,勇者胜。”研究院勇敢地喊出了:“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

阎良这个西部宁静的小镇,一时春潮涌动,热浪扑面。

7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的军事技术封锁。我国航空军事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研究院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先后自行研制了铁鸟试验台架,燃油、环控试验台架、气密气罐、木质样机等大型试验设备,而且一次安装调试成功。打破了离开“洋设备”不能研制飞豹飞机的神话。

飞豹飞机研制需要配套的专用设备,由于国家财力不足,不可能为研究院购置所有的专用设备。研究院采取“买、改、造”的办法,精打细算购置了必备的专用测试仪器设备,自制了火箭滑车、导弹投放挂架、雷达测试系统等数百项大型设备。同时,采用新技术改造旧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加工精确的吹风模型是确保飞豹飞机设计数据正确至关重要。外协需要大量经费,研究院自己加工吹风模型百余套,几乎全部人工打造。模型精度之高,令国外专家折服。

飞豹飞机数项大型地面试验,都是国内飞机试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试验。先后完成风洞试验和地面试验数百项,近四万余次。所有技术关键,都是研究院依靠国内技术力量攻克的,没有请一个洋人,创造了国内奇迹。

飞豹飞机总投资是国内同类飞机研制费用最少的型号。

原国防科工委某领导十分感慨地说:“如果把飞豹飞机的研制经费交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搞飞机研制的国家,我看谁都不敢接这个任务。这么少的研制经费,这么差的条件,在任何一个搞飞机研制的国家里都是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做到了,这个奇迹在我们手上产生了。”

四、献身航空不是一句空话,研究院用心血铸剑,为中国扬威如果把飞豹飞机比作宏伟的万里长城,它的研制者可以说就是开山筑城的建筑工人。研究院作为总设计师单位,清楚地知道为完成这样浩繁的工程:只有献身和牺牲。

那几百万张图纸,用车载船运的技术资料不仅记录着拓荒者的足迹,它是研究院职工的热血和志向。

为了这个志向,研究院职工不怕牺牲,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有了这股热血,研究院职工不甘落后,勇于探索。

研究院用心血实现了航空报国的梦想,为祖国构筑了一道磅礴雄伟的空中钢铁长城。

自然,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是全国10 个部委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拼搏的结果。但是,研究院却是这场持续多年激烈战役中,付出最大,牺牲最多,打得最艰苦的部队。

研究院职工把飞豹飞机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为了它可以不顾安危,可以舍家别子。一颗赤子之心与飞豹飞机同跳动,共命运。

献身航空之火在研究院熊熊燃烧。

在紧张设计发图阶段,研究院不舍昼夜,夜晚加班发图如同白天上班一样正常。

从春光明媚的夜晚,到月朗星稀的秋夜,从酷热难当的夏天,到寒风呼啸的冬夜,研究院科技大楼、试验室经常亮着不灭的灯光。

如此高强度的劳动,研究院职工没有一人要加班费和夜餐费。加班时间实在太长,院里就给每人发两个地瓜充饥,多数时候咸菜、窝头拌着汗水和泪水一起下咽。

为了实现飞豹飞机早日上天,研究院职工将安危置之度外,临危不惧,不少职工经受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有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7年,飞豹飞机选型吹风试验正在四川安县紧张进行。试验基地松潘、平武两地是地震危险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人劝说研究院参试人员,赶快撤离震区,试验以后再说。吹风试验是项耗费巨资的项目,如果半途而废,简直就是犯罪,研究院参试人员临震不惧,始终坚持把吹风试验作完才撤离了现场。

年轻的工程师兆阳,一天他在试验室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悲痛地默然良久。此刻他正承担着模拟飞机武器挂载和发射改装任务,绝不能耽误研制进度啊!他自己强忍着人生大悲,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试验完成后,他星夜兼程赶回家,见到的却是荒冢一堆,父亲已长眠地下,阴阳两界,他跪在坟头大哭不起。

谌想是武器系统室雷达专业组长。雷达是航电系统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偏偏我国雷达技术又十分薄弱,雷达系统研制成为影响飞豹飞机上天的瓶颈。作为雷达专业负责人怎能不心急如焚,可是她己确诊患了胃癌己有月余了,她强忍剧烈疼痛不下火线。在最后一次交联试验时,她像燃尽的蜡炬轰然跌倒在试验台上,殷殷鲜血把试验大厅映得惨红惨红。

这些只是研究院研制某型飞机中极具代表的一个横切面,透过这个切面,明显地能感觉到研究院职工那一颗颗献身航空,报效祖国滚烫的心。

研究院是一支具有献身精神的队伍,

研究院是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队伍,

研究院是中国航空工业未来的希望。

目前,研究院承担着国家又一重大型号任务。研究院决心发扬“献身航空,百折不挠,科学严谨,敢为人先”的飞豹精神,奋力拼搏,永远摆脱“别人卡脖子”,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再立新功,为中国扬威。

(原载《国防科技工业》2000年第五期;获某集团公司优秀通讯一等奖)

【例2】

长空飞天不是梦——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李好的先进事迹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飞上太空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在敦煌,我们的老祖宗头顶着昏暗的油灯在漆黑的石窟中,一笔一笔把自己遥远的梦幻描绘在洞壁上。于是,我们看到了隋唐时代色彩艳丽的飞天在空中飞翔。今天,航空人终于把自行研制的中国飞豹飞机放飞蓝天,炎黄子孙飞天不再是梦。

2001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条醒目的新闻传遍祖国神州大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好荣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立志航空报国

20世纪8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李好大学毕业,满怀航空报国的志愿来到研究院。

研究院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创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运七”支线飞机;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空警一号”预警飞机;完全自行研制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歼击轰炸机。

中国“飞豹”飞机是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是国家急需机种。李好来到研究院,正是“飞豹”飞机研制的关键阶段,急需解决数字信息传输和硬件接口协调等问题,这是“飞豹”飞机上水平,上台阶,赶超世界先进的关键技术。

世界上采用数字信息传输的先进飞机,除极少数机种外,几乎所有飞机都有过严重的挫折。西方国家对数字传输核心技术严密封锁,数字传输技术在国内飞机研制中还是块无人敢闯的“禁区”。“飞豹”飞机首次采用六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息传输技术,具有很大风险性。

初出茅庐的李好,决心闯闯这块无人敢闯的“禁区”。

数字信息传输技术关键是接口协调。李好首先把接口协调作为突破口,没日没夜啃那些单调枯燥的数字,从图书室借来的数百份资料堆在地上足足有两米多高。他废寝忘食地分析归纳,整理出数万字的技术笔记,对几万个典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见解和处理方法,重新修正了原编制的“具体规范”,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分析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数字信息传输接口协调终于研制成功,为数据总线技术打开了一条通道。

经过两年艰苦努力,李好出色地完成了数据总线输入、输出接口调试,总线系统模拟试验。在系统地面联试中,独立完成了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成功地进行了国内7个单位参加的大型地面联试。填补了我国机载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的空白。

机载总线数字信息传输技术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解决了“飞豹”飞机导航与火控系统的技术关键,为国家节约外汇100多万元。“飞豹”飞机首飞成功,李好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运七飞机经过十多年的飞行,飞机性能很不适应民航市场需求。中国民航大量进口先进的客机,运七飞机几乎被挤出民航市场。

刚刚完成硕士学位的李好,被残酷的市场竞争现实所震动。李好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运七飞机最落后的系统恰恰又是供电系统,李好思想难以平静。

运七-200A飞机终于立项研制。李好受命主持供电系统、电子系统的驾驶舱布置的全新设计,挑起了运七-200A飞机改进设计的大梁。

运七-200A飞机是在原运七飞机基础上进行全新设计的机种。供电系统设计是运七-200A飞机达到相当国外先进支线飞机水平的关键项目。

运七飞机供电系统落后是李好没有料到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测绘仿制的原苏联安24飞机早已被淘汰。在这样的飞机上按西方体制进行改型设计,技术难度非常大。

李好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室,几乎查阅了国外所有支线飞机供电系统、电子系统和驾驶舱布置的资料,做了无数次试验,供电系统设计仍然不能满足飞机技术要求,设计工作陷入了困境。

面对无法突破的技术难关,李好没有退缩。大胆吸取国外支线飞机的先进技术,突破原型机设计,提出采用三相变频交流与直流混合供电系统方案。经过一年的试验试飞,运七-200A供电系统设计获得成功。使该机供电系统的设计上了一个新台阶。

运七-200A供电系统设计通过部级专家鉴定,系统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国外先进飞机水平相当。目前运七飞机是国内航线最大的机群。1999年在运七-200A飞机基础上改进的新舟60飞机,在2000年珠海航展一次签下租赁60架飞机的协议, 2005年开始出口巴基斯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敢拼才会赢

20世纪末,党中央、******、中央军委将发展航空高科技装备放到了突出位置,确定了一批重点型号研制项目。研究院光荣地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飞机型号的研制任务。李好出任现场总指挥。

2004年6月,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首长视察研究院,严辞强调:“按期完成任务你们立大功,不能按期完成任务,你们犯大罪”。国防科工委领导指出:“就是要求你们突出一个 ‘快’ 字”。集团公司总经理表态:“不惜一切,一定要按时干出来!”。

中央军委、总装首长、国防科工委、集团公司领导对加快重点飞机型号研制的要求就是命令,军令如山。

国家重点飞机型号任务关系国家安危,“研究部门也要争口气,否则会被人家卡脖子”。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震耳发聩。

李好深感责任重大。

研究院长期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不但技术落后,而且科研保障条件相当简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型号任务,似乎是不可能的。

李好面对严峻的形势,处事不惊,运筹帷幄,迅速开辟了“科研、技改两条火线”,他以“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满腔爱国热情率领全院职工,实干苦干拼命干,每周工作6天,每天饱满工作10小时,有时甚至12小时以上。

不论火热的战场延伸到哪里,李好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李好以自己缜密的思维,开阔的视野、求真务实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和解决了“时间紧与任务重”、“技术难度大与人力不足”、“抢时间与保质量”之间的矛盾。

李好在条件十分苛刻、工作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与参研单位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总设计师单位的龙头作用。

“凝聚众人智慧,共铸长空利剑”。经过艰苦卓绝地努力,守住了常人认为“难以守住”的研制节点,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飞机型号节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