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朱育理文集
27066500000071

第71章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人大环资委1988—2008(4)

在我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联合有关方面专家制定、修订标准的有效组织形式。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全国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委员会,下设编码与字符集、数据通信、开放系统互联等14个分技术委员会。办公自动化分技术委员会和EDI特别工作组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目前我国已制定了有关信息的标准275个。在“八五”期间,预计还要制定230多个标准。特别要加紧配合国家重点工程“86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EDI工程的标准化工作。当前,按宋健指示,要特别注意做好CAD的标准化工作。

三、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化工作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其标准量也非常大,占ISO文字资料的25%~30%。我国是这两个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在去年第54届IEC大会上,鲁绍曾当选为副主席。李瑞是IS0技术局成员。这对于开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是个很有利的因素。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EDI已经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迅速发展起来。其关键环节就是EDI的标准化。有人说推行EDI,就是推行无纸张的贸易;EDI的开发与应用是国际商业的大革命。它将贸易、运输、金融、保险、海关等业务信息,以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传递和处理,从而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之间的数据交换,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工作过程。这个商业革命的高潮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希望******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对标准化工作加强领导与支持。我们愿意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为振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做出积极贡献。

搞好方圆认证委员会的工作

——在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9月7日)

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天正式成立了。借此机会,我想谈4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依法开展认证工作

去年5月7日,****签署******第83号令,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这标志着我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大家知道,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有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就必然产生商品的交换条件和对于商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开始是以卖方的自我评价和买方的第二方评价为主。这就是初期认证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向社会化和国际化扩大,为了进一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权益,于是就产生了第三方认证。这种认证应当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的支配,所以它应当更具有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由于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政策,市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于我们来讲,都很不发达,所以质量认证工作在我们国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的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在开展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认证方面进展比较慢,双边、多边认可的合作也很少,所以面临着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蒙受损失,以及对方设置壁垒的挑战。例如,1980年和1985年,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区曾经想代表中国参加电子元器件及电工产品两个国际认证组织,为了不使我国蒙受损失,我们迈出了开展认证工作的第一步,组建了中国电子元器件和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又如,深圳技术监督局在1989年有一个粗略统计,当年对外贸易收入是70亿美元,但是由于申请国外认证及要求国外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花费了近7亿美元。还有,由于我们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认证制度,有些国家的不法商人把我国当作伪劣产品的经销地,甚至把我国当成新产品寿命及可靠性的试验基地,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

从1981年组建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开始,到目前,已组建了包括电子元器件、电工设备安全、水泥、汽车用安全玻璃、地面卫星接收站设备、橡胶避孕套、实物标准7个专业认证委员会。正在筹建玩具安全、消防设备、汽车安全认证委员会。同时,从1987年开始,还在7个条件比较好的省、市开展了方圆标志的认证试点工作。

所有这些认证组织在试点运行过程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条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凝聚了国内外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的宝贵经验,规定了在我国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目的、方针、原则和组织实施的形式。毫无疑问,学习、宣传、贯彻这个条例,并且通过实践使它日臻完善,应当成为我们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要牢固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我们整个技术监督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就是为了优化、发展经济运行环境,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曾经采用了多种技术监督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例如,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企业升级、计量升级、产品创优评优、标准化达标、全国质量管理等。我们要在实践中使这些制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乃至相互承认。千万不要形成对企业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和重复收费。在这方面,认证工作一定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不要给企业增加更多的负担,而且和其他形式的一些检查、监督要尽量能够互认,为企业多办实事。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为企业服务的原则体现在《条例》最后规定的一条,即“认证活动的费用,遵循不营利的原则,从申请认证的企业收取”。这就是说,我们开展认证可以向企业收取费用,这是合法的。但是又要遵循一个不营利的原则。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所以,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不是生财之道,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必须采取的一个国际化的技术监督手段,一定要明确它的目的性。我认为,搞产品质量认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为企业的商品做广告,或者说是在为产品乃至企业的声誉保险。就是说,企业申请认证的同时,实际上是投了信誉与质量的保险。所以只要认证机构工作很出色,信誉是很高的。我们出具的认证证书和给出的标志,可能比企业做广告起到的作用还大。所以,企业花这点钱是心甘情愿的。这几年,方圆标志在7个省、市的试点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些味精、蘑菇罐头产品都通过认证打响了。

由于刚刚起步开展认证工作,并且我国的商品经济还是相当不发达,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所以认证工作还在不断发展。现在各部门、各行业对认证工作积极性很高,各地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我们还处在认证工作的初级阶段,一些认证委员会仍带有很大的部门色彩,甚至于搞一些部门的保护,那就不公正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市场的发育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搞活大中型企业。前几天,******在讨论如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方针、政策时,一些领导同志提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减少对国营大中型企业指令性计划部分,增加指导性计划部分,把国营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将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是开展质量认证工作的一个很好机遇。我们应该贯彻******的决策、方针,积极地、稳妥地把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展起来。将来到一定时期,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要逐步地由当前行业性、部门性的认证委员会,转到社会化的财团法人(起码是社团法人)的认证机构,完全是一个市场机制在起作用的这样一个机构。我认为,既然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生于商品经济,因此它的生命力也必然存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三、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基础工作

根深才能叶茂。对于年轻的产品质量认证事业来讲,一定要特别注意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既积极又稳妥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通过实践,增长才干,锻炼人才,提高水平。

如果说,技术监督工作正像我在全国第二次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是“以法律为依据,以技术为手段,以廉政为保证”,那么,对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要加上一句话:“以信誉为生命。”

如果客观的、第三方的公正性的认证失去了信誉,它的生命力就完全没有了。因为,它实际上是以它自己的信誉、自身的权威性来保证产品的声誉。所以,一定要搞好基础工作,就这个问题我想强调以下4点。

(1)既然认证工作是以法律为依据的,从一开始,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的各种法规、各种条例、各种政策都要很配套。现在,有了《条例》,应很快地把实施细则搞出来,把收费的办法搞出来。如何开展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和认可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工作也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法规。

(2)应学习掌握依据ISO9000等效采用的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GB/T10300)。因为,现在国际上开展质量认证工作都是依据ISO9000进行的。对于GB/T10300的宣贯和人员的培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方圆标志委员会成立了,我们内部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归根结底,人的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做好技术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工作,一定要把关把住、把好,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不能滥竽充数。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开展同国外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开展多边和双边的认可和互认。因为没有这样的工作为基础,要进入国际市场,要打破别的国家设置的壁垒是不可能的。

(4)从事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人员,必须做到清正廉明,秉公执法,这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不徇私情、不受现在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把质量认证工作的形象搞得非常好。

四、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和国际兼容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我们建立体系,一方面要具有我国的特色,反映我国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必须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兼容。否则,产品打不出去。

(1)首先要考虑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中国对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管理,采用多种的手段,即有行政的、有技术的、有经济的、有法律的多种手段。如何处理好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中都是要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处理好各种技术监督手段之间的关系。

(2)要考虑到中国各地区、各企业在经济上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考虑到我国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并存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质量认证工作产生影响。

质量认证工作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去开展,如在沿海、特区,在三资企业,它们对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国际化的要求可能就要迫切一些。对外向型企业就更急迫一些。因此,在规划产品目录、规划认证实验室的认可和产品认证方面,都需要向这些地区、这些企业做倾斜。又如,国家还有一些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把大中型企业迅速推向市场,采取了一些倾斜的政策。所以质量认证工作,也要注意怎样为搞活大中型企业服务。

应从以上两个基本特点出发,来规划认证工作,来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实施步骤。

还有认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管理工作,除了制定一些方针、政策之外,更要积极地做好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要搞好认证工作,必须协调好行业的归口单位。实际上,在筹建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的过程中,很大的精力放在协调和确定归口单位上。要规划各种产品行业认证委员会的建立和组成,要协调好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目录,特别是在国际合作方面,一定要统一对外。《条例》中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也授予了这个权力,明确规定了“由我局归口管理认证方面的国际活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当仁不让地抓起来。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还要考虑现状,考虑到各兄弟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果不一致对外,将会使我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