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运输飞行重大事故;
(3) 外国民用航空器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事故。
2. 地区管理局负责组织调查的事故:
(1) 运输飞行一般事故;
(2) 通用航空事故;
(3) 航空地面事故;
(4) 事故征候;
(5) 民用航空局授权地区管理局组织调查的事故。
3. 由地区管理局负责组织的调查,民用航空局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调查。
4. 由民用航空局组织的调查,事发所在地和事发单位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局应当根据民用航空局的要求参与调查。由事发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局负责组织的调查,事发单位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局应当给予协助。民用航空局可以根据需要指派调查员或者技术专家予以协助。
(三) 民用航空器事故调查组
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将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建议,并形成调查报告。
1. 调查组的组成人员
根据规定,调查组由调查员和临时聘请的专家组成。调查员由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担任。 [27]
负责组织调查的部门应当委派一名调查组组长。调查组组长负责管理调查工作,并有权对调查组的组成和调查工作作出决定。重大及重大以上事故的调查组组长由主任调查员担任。一般事故或事故征候的调查组组长由主任调查员或者调查员担任。民用航空局负责主任调查员和调查员的委任。
参加调查的人员在调查工作期间应当服从调查组组长的管理,其调查工作只对调查组组长负责。调查组成员在调查期间,应当脱离其日常工作,用全部精力投入调查工作,并不得带有本部门利益。
根据我国批准的国际公约,有关国家授权代表及其顾问参与调查也必须在调查组组长的管理下进行调查工作。
2. 调查组的权力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第13条规定,调查组具有如下权力:
(1) 决定封存、启封和使用与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的航空器运行和保障有关的文件、资料、记录、物品、设备和设施;
(2) 要求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的航空器的运行、保障、设计、制造、维修等单位提供情况和资料;
(3) 决定实施和解除事发现场的监管;
(4) 对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的航空器及其残骸的移动、保存、检查、拆卸、组装、取样、验证等有决定权;
(5) 对事故或事故征候有关人员及目击者进行询问、录音,并可以要求其写出书面材料;
(6) 要求对现场进行过拍照和录像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照片、胶卷、磁带等影像资料。
(四) 涉外航空事故调查的特别规定
我国《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第6条规定:
1. 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民用航空器事故或事故征候由我国负责组织调查。但应当允许航空器的登记国、运营人所在国、设计国、制造国各派出一名授权代表和若干名顾问参加调查。事故中有外国公民死亡或重伤,负责组织调查的部门应当根据死亡或重伤公民所在国的要求,允许其指派一名专家参加调查。
如有关国家无意派遣国家授权代表,负责组织调查的部门可以允许航空器运营人、设计、制造单位的专家或其推荐的专家参与调查。
2. 在我国登记、运营或由我国设计、制造的民用航空器在境外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我国可以委派一名授权代表及其顾问参加他国或地区组织的调查工作。
3. 在我国登记的民用航空器在境外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但事发地点不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的,由我国负责组织调查,也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委托他国进行调查。
4. 运营人所在国为我国或由我国设计、制造的航空器在境外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但事发地点不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的,如果登记国无意组织调查的,可以由我国负责组织调查。
(五) 民用航空器事故调查程序
民用航器事故调查程序主要包括通知、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三个主要环节。
1. 通知
通知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使有关部门获悉事故相关情况的行为。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第22条至第27条规定:
(1) 事故初始发现的报告。发现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即将事故信息报告当地民航管理机构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当地民航管理机构收到事故信息后,应当立即向民用航空局报告,并保持与其联络畅通,同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民用航空局收到事故信息后,应当立即报告领导和通知本局其他有关部门。
(2) 事故首次书面报告。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在事发后12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事发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局报告,事发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局应当在事发后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民用航空局事故调查职能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事发的时间、地点和航空器运营人; 航空器类别、型别、国籍和登记标志; 机长姓名,机组、旅客和机上其他人员人数及国籍; 机上和地面伤亡人数,航空器损坏情况; 事故发生地点的地形、地貌、天气、环境等物理特征;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情况。上述报告内容暂不齐全的,应当继续收集和补充,但不得因此延误首次书面报告的时间。一旦获得新的信息,应当随时补充报告。
(3) 事故通报。民用航空局负责向****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报告事故情况。需要向公安部、外交部、监察部、全国总工会等部委通报事故情况和保持联络的,由民用航空局有关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民用航空局事故调查职能部门应将事故情况通知航空器登记国、运营人所在国、设计国、制造国和国际民航组织,并负责有关国家参加事故调查的具体联络工作。此外,民用航空局事故调查职能部门还应当在事故发生后30天内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初始报告。
2. 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
(1) 现场保护。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第29 条规定,事发现场保护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①民用机场及其邻近区域内发生的事故,其应急救援和现场保护工作按照我国《民用机场应急救援规则》执行; 发生在上述区域以外的事故按照我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执行。
②参与救援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保护事发现场,维护秩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哄抢、盗窃和破坏。救援工作结束后,救援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再进入现场,防止事发现场被破坏。
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随意移动事发航空器或者航空器残骸及其散落物品。如果航空器坠落在铁路、公路或者跑道上,或者为抢救伤员、防火灭火等需要移动航空器残骸或者现场物件的,应当作出标记,绘制现场简图,写出书面记录,并进行拍照和录像,要妥善保护现场痕迹和物证。
④对现场各种易失证据,包括物体、液体、冰、资料、痕迹等,应当及时拍照、采样、收集,并作书面记录。
⑤幸存的机组人员应当保持驾驶舱操纵手柄、电门、仪表等设备处于事故后原始状态,并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尽其可能保护事故现场。
⑥救援人员到达后,由现场的组织单位负责保护现场和驾驶舱的原始状态。除因抢救工作需要,任何人不得进入驾驶舱,严禁扳动操纵手柄、电门,改变仪表读数和无线电频率等破坏驾驶舱原始状态的行为。在现场保护工作中,现场组织负责人应当派专人监护驾驶舱,直至向事故调查组移交。
⑦现场救援负责人怀疑现场有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液体、有害气体、有害生物制品、有毒物质等物品或者接到有关怀疑情况的报告,应当设置专门警戒,注意安全防护,并及时安排专业人员予以确认和处理。
⑧参与救援的单位和人员应当避免对事故现场周边环境造成损害。
(2) 收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调查。相关资料是查明事故原因重要的支撑材料,因此,与事发航空器的运行和保障有关的飞行、维修、空中交通管理、油料、运输、机场等单位收到事故信息后,应当立即封存并妥善保管与此次飞行有关的资料。应当封存但不能停用的工具、设备,应当用拍照、记录等方法详细记录其工作状态。有关单位必须指定封存负责人,封存负责人应当记录封存时间并签名。所有封存的文件、样品、工具、设备、影像和技术资料等未经调查组批准,不得启封。
调查组到达现场后,应当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按要求查明情况,及时收集保存与事故相关的材料,分析事故原因。对事故需要试验、验证的,组织调查的部门应当满足调查组提出的试验、验证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3) 提交调查报告。调查组组长负责组织编写调查报告草案。调查报告草案完成后,由调查组组长提交给组织调查的部门。组织调查的部门负责审议调查报告草案,决定进行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调查报告草案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①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②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③结论;
④安全建议;
⑤必要的附件;
⑥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调查报告应当尽快完成。由地区管理局组织的事故调查,应当在事发后6个月内向民用航空局提交调查报告。由民用航空局组织的事故调查,应当在事发后12个月内向******提交调查报告。不能按期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应当向接受报告的部门提交调查进展情况报告。
调查报告经******或者民用航空局批准后调查即告结束。调查结束后,发现新的重要证据,可能需要推翻原结论或者可能需要对原结论进行重大修改的,经批准机关同意,可以重新进行调查。
【知识拓展】
航空器权利变动公示 [28]
一、航空器权利公示选择登记方式的理由
物权的变动对社会关系影响重大,必然要有物权发生变动的外在表征,以便世人知晓。物权具有绝对排他之效力,其得、丧、变更须有由外部可以辨认之象征,始可透明其法律关系,避免第三人现实权利遭受损害,保护交易安全。此种可由外部辨认之表征,即为物权变动之公示方法。纵观世界各国民法,基本上都是以交付作为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但对航空器 (动产) 又都采登记的公示方式,其原因如下:
(一) 航空器本身的自然属性是选择登记公示方式的基础。航空器虽然是动产,但其和一般动产不同,体积庞大,无法便利地带进交易市场进行实际交付而流转,很难通过移转占有完成交易,甚至在实践中更难以根据占有航空器的事实判断其物权的归属,因而,交付方式难达公示目的。
(二) 登记方式的选择和公示方式的成本联系密切。一般动产不选登记方式,就在于登记成本过高,与一般动产的价值不匹配。而航空器历来属于价值昂贵的稀缺性的交通工具,凡是能进行航空器交易的人已经不介意登记成本的支出,因此法律规定航空器权利变动采用登记方式具有可行性。
(三) 航空器的重要资源特性需要国家公共权力的介入予以保障。航空器不仅是航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性财产、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一个国家航空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当事人和国家都给予高度重视。登记方式因严格的程序规则、公共权力的干预、稳定的内容记载、便利的查阅方式、可信度高、权威性强和公示力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航空立法首选的公示方式。
(四) 在航空实践活动中,航空器的社会价值较大,有永久使用性能,不易消耗、磨损和丧失,其变动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较大,而且航空器的购买、融资性抵押、维修时的留置、租赁等交易活动频繁发生,因而,公示方式的选择在保障航空器权利变动方便快捷的同时,尤其要突出交易安全的保障。登记方式较交付方式更能保障交易安全,因为第三人可以合理安全地期待登记机关对航空器财产拥有和交易事实的确认,登记证书的记载具有优越于一切私人文书的效力。
二、航空器权利变动登记效力分析
(一) 航空器权利变动登记效力立法实践
从法律行为的角度,根据公示与物权变动要件的不同结合方式,将公示效力划分为对抗力和形成力两种。登记作为航空器权利变动的公示方式,其效力如何,各国采取不同的立法。德国、瑞士和奥地利,在登记效力上均采用形成力。从我国现行民事基本立法看,也是采用登记形成力的。
登记的形成力是指登记具有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未经登记,当事人之间就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新的物权关系不能产生,旧的物权关系也不能消灭。登记形成力的优势在于: 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防止欺诈; 有利于明确产权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有利于法官对案件的审理,减少调查取证的困难。但是,登记效力的过分强化,会使没有办理登记的买受人不能基于物权请求权提出主张或提起诉讼,买受人就可能会以不当的法外方式 (如暴力) 保护自己的“物权”利益,从而有害于出卖人或其他买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