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什么是毛泽东
27071300000005

第5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3)

虽然毛顺生没有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读书成才,但渐入富农家境识字还是必需的。所以毛顺生把儿子送到私塾,八九岁的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相对正式的学习之旅。自然,毛泽东是从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开始的,可以肯定,毛泽东在开始读这些启蒙教材时,他已识字了,他在外婆家可没有白待,这样他在同龄人中就有优势。这是我们能学到的一个好方法,一些家长做得完全反了,搞什么培养神童,那不是毁自己孩子吗?你见过几个神童最后成才了?读过《伤仲永》吗?读过而坚持培养神童的,那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家长把孩子往虎口里送,还很得意吗?

我们的结论与热衷于培养神童的人们相反,从毛泽东的成才路上得到的启示是:早识字、晚上学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好办法。

在经过邹春培等三位塾师之后,毛泽东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的族兄毛宇居,也叫毛泽启,从名字上我们就知道他和毛泽东辈分相同,但他比毛泽东要大许多岁,13岁的毛泽东拜毛宇居为师。

毛宇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有一次毛泽东趁老师不在,溜到山上摘野栗子,被毛宇居抓住,一开始毛泽东试图拿野栗子讨好老师,可见毛泽东还是十分灵活的,这种公然的小行贿当然被拒绝。毛宇居要惩罚他,毛泽东先是争辩说死读书不好,然后说那你罚我背书好了,企图将这种惩罚大事化小。毛宇居清楚知道背书难不倒毛泽东,为了师道尊严需要加码,一转眼有了主意,他把毛泽东领到院子中央要他赞井,面对这一难题,毛泽东围着井转了两圈后高声赞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圄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后惊叹不已,认为毛泽东是个奇才,此后更加尽心尽力培养。这首诗有可能是毛泽东最早的诗作。毛泽东是位大诗人,甚至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则说,毛泽东的最著名的诗句是秘书代劳之作,说这话的人是故意中伤,不喜欢毛泽东也就罢了,干什么要露出自己无知呢?显然他们不明白诗词及诗人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和意义。

诗是什么?我们常说诗言志。所以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诗句,就是文化人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志向,写得好,获得别人的共鸣,哪怕只有几十个字,就可以获得诗人的桂冠,就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看上去最简单的事情却又是世上最难的事情,因为它的产出不单是需要天才,还需要苦难伴随,于是乎最好的诗词多是郁郁寡欢之作,更多是风花雪月的呻吟,最佳的也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和绝望。其中关键因素就是诗人志向无法跨越自我所处的时代,在过去时代文人的最高志向只能是出将入相而已,而真正达到这样阶段的人多数是不热衷于作诗的,甚至是大老粗,结果秀才遇到兵,不光是讲理讲不过兵,而且诗也写不过战火中爬出来的战士。许多文人笔下万言,气势上依然比不过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是,在毛泽东之前谁的诗中志向超过了刘邦皇帝了呢?

我们知道人的觉悟或是认识过程,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渐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顿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生不是简单的爬坡,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到最高,人生更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得高些,但山的最高处是没有路的,只有峭壁,是一种能阻挡多数人的台阶,所以多数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取得进步了。悟性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人来讲,也是有渐悟与顿悟之区别,渐悟是一个爬坡过程,顿悟则是台阶似的进步,顿悟很重要,有时候叫开天眼。顿悟需要机缘和天赋,无法作为普遍适用的方法来学习。

这一阶段毛泽东的学习历程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他中断了学习,因为老爹叫他下地干活去。一般的穷人家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停止学习书本知识,毛泽东没有终止学习,相反他更轻松地学习,他在读课外书。

中断学习是一个好方法,但有可能依然没有家长敢效仿使用。连续读书似乎成了现代的基本方式,许多人在学校一直读到30岁,效果没有人敢说不好。那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接触到这一层面罢了。就如同北大号称是中国最高学府,很少受到批评,因为一般人没有勇气和底气,敢说北大缺点的批评者常常是北大自己人,而多数北大人还是要说北大的好的,因为利益相关。北大百年没有培养出几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学生,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同样,连续读书效果不一定就好,显而易见的是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没有培养出什么大人物来。

学习不怕晚,怕的是强迫

停学两三年之后的毛泽东,获得了再次学习的许可,起因是毛顺生在一场官司中有理,但由于没有文化知识吃了亏,这一损失使得毛老爹下决心让毛泽东继续读书识理,显然原先以为单单识字已经够用了的见识是不对的,毛老爹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做买卖可以衣食无忧,但不能保证自己不受人欺负,藏在保险柜里的金钱不会带来社会地位。这是命运的安排,信仰毛泽东的人们恨不得扑上前去抓住毛老爹的手说: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就是这一决定,造就了毛泽东,从此后毛泽东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书。也就是这时,毛泽东遇到了真正的良师,那就是有“韶山小隐人”之称的毛麓钟。

毛麓钟是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真正有功名成就的人,他大概当过相当于地师级干部这样大的官,在毛氏家族地位最高,自然深获族人尊崇,他是到外面闯过一番的人,又是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伯父,毛泽东的父母对毛麓钟素来十分敬重,毛泽东自幼便格外敬畏毛麓钟,常随父母毕恭毕敬拜访毛麓钟,这种致敬式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做一个堂伯父式的有知识而受人敬重的人,也是毛泽东幼年志向之一。

毛泽东想去毛麓钟那里读书,获得毛老爹的支持,这种一致在毛泽东和老爹的关系中是罕见的。他们父子二人脾气都犟,多数情况下是拧着的,你说朝东我非要朝西的,由此可见毛麓钟的影响力之大了。

毛麓钟先生的学生中,毛泽东禀性最聪明,记忆力最强,诗文作得最好,自然博得了十分爱才的毛麓钟先生的赞赏,毛麓钟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他将毛氏家族中兴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身上。

毛泽东辍学两年,就学机会失而复得之后,学习成为完全自觉的行为,他格外刻苦用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间将长达十年,虽然在时间上讲和一般人的读书时间相差不大,但由于毛泽东完全是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已经达到博学的关键原因。请注意这一点: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有着云泥之别。那些强迫孩子学习的家长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学习不怕晚,怕的是强迫,因为一旦强迫消失,孩子们多数就放弃了学习。你看看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大学在干什么?有几个人是在学习呢?多数人除了玩耍就是放纵,不要怪孩子们,孩子们小呢,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错了呢?这不都是家长和老师逼出来的吗?他们太累了,经历了漫长的考试马拉松之后,谁不想休息呢?

毛泽东不是秦皇汉武,他爹不是皇帝,毛泽东不是唐宗宋祖,他爹不是贵族,毛老爹只是一个农民,他的眼光就是读书不能直接获利,所以就不读了。可是毛泽东要读书,终于阴差阳错,毛老爹同意了,愿意供给他读书,能读书了,对毛泽东来讲这就够了。

毛泽东的正规学习只有十来年,由于是自觉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并且能持续一辈子,原因就是没有丝毫的强迫,完全是自觉的行为,这一点很关键。

毛麓钟把毛泽东读书的目的有意引向了为整个毛氏家族而努力,而不是仅仅顾及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这对毛泽东的人生观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引子,也是一个方向,随着毛泽东眼界和心劲能力的增加,毛泽东的胸怀越来越开阔,最终毛泽东将奋斗的目的与目标光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上来。

毛麓钟花费心血,悉心指导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古籍,给他点读历代名家传世之作。而读史必读的《史记》《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书,则给予细心的讲解。这些书毛泽东一辈子到底读了多少遍无法知道,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他在书写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他心中。

毛麓钟酷爱历代著名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他的这一爱好,自然感染了他的学生,毛麓钟见毛泽东对诗歌辞赋产生了极大兴趣,便悉心地教他朗读、背诵,同时教他习诗作赋,毛泽东后来和陈毅讨论诗词的时候谦虚地说自己对词稍稍了解一些,显然来自这一导师的传授。

在这样一个良师的栽培下,毛泽东在1910年写下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从中就能看出来毛泽东已窥出诗词曲赋的门径,登堂入室了,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显然得益于毛麓钟的教诲。从“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之句中是不是已经能够感觉到那种王者之气了呢?

做诗人需要有天才,所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现代教育设立无数个专业,但没有教人做诗人的专业,除了作诗,还有更重要的事物需要毛泽东学习。毛麓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他是一个真正闯荡过一番的能人,他有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可以教授给毛泽东。毛麓钟最主要的影响力是教导毛泽东读书的目的,他常向他的这个弟子讲述古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灌输学以致用的道理。

我们常说,学习目的要明确,小时候的评语中最常见的就是某某某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当然这是夸你呢,只有老师认可的好学生才会获得这样的评语,可惜的是用得太泛泛了,最终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小学生,能有几个学习目的是为了某种崇高呢?一些孩子学习目的是为家长,原因就是孩子直接的观感就是屁股后面站着督战队般的家长,其实这是最糟糕的,好一点的是为了自己,这一层次就叫懂事了,更好的则是为了较大的群体,这一层就是明理了,较为高尚的目的是值得赞赏的,就已经达到了英才一级了。当然过犹不及,例如有一个阶段曾号称读书是为了全人类,这就太虚幻了,也就不真实了,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个大关尚未突破,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都是民族的一分子,超越它难度太大了。当然学习目的明确,和能否实现不是一回事情,但没有较为积极的、较为正确的读书目的而读书有成的几乎没有,最著名的例子有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

此时的毛泽东似乎没有写下为什么而读书,对毛泽东来讲,能读书的问题好不容易才解决,先赶快读再说。可以说,是王季范让毛泽东知道了读书好,应当读书,是几位塾师特别是毛宇居教会了他先记下来,这使得毛泽东有了自己坚持读书的能力。最重要的教师是毛麓钟,他告诉毛泽东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讲,导师的作用就是赞许和引导之功,王季范、毛宇居、毛麓钟,就是毛泽东的启蒙导师。

一个人一辈子遇到的教师不会太少,但多数人并没有将教过自己课程的老师都认作导师给予尊重和感激,这其中缘由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以为是大家忙碌中忘却了老师,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错,问题主要出在老师身上。很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起到导师的作用,人们多以为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的局限,其实对人起决定作用的导师是引导者,而人们接受引导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这种主动的行为完全来自老师的赞许,没有赞许过学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导师。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老师的影子,他们对自己的导师都是心存感激的,而那个刻在心里的导师一定是夸奖过自己的人,不要小看这句夸奖,它是幼小的心灵最关键的接引者。

人生众多碌碌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无作文胆,磨剑无破敌胆。胆,是欲望,也是目标方向,毛泽东的启蒙者们的言传身教,启发了毛泽东最重要的欲望,也给他指出了方向,关键是他们都意识到了毛泽东的与众不同,他们毫不吝啬地将最美好的赞许送给毛泽东。正是这种赞许将农民的儿子毛泽东送上了成就无限的攀登之路。这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心得。

现如今,多数学校里的教师,没完没了地教训学生,批评学生,却不知道赞扬学生。机械地应用“骄傲使人落后”之语,却不知道毛泽东的这句名言是告诫他的战友的,只有那些经历过战火千锤百炼的勇士才有资格骄傲,毛泽东提醒他们不要骄傲,再求进步,他在为他们指明纯粹和高尚之路。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使用,小孩子哪里来的骄傲呢?孩子们更多的是自卑、不安和恐惧,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克服自卑和战胜恐惧,为他们提供保护伞,如何能让孩子们自己站起来,成为大写的人呢?别无他法,唯有夸奖。

现代作家郑渊洁受过老师和学校的严重伤害,愤怒之下,不让自己孩子再去学校受伤,自己带儿子学习,他总结的经验就是对孩子要往死里夸,是不是也很有道理呢?

夸赞孩子和溺爱完全是两回事儿,赞扬孩子是把孩子视作一个未来不可限量的人来尊重,只是现在还很弱小,需要鼓励方能长大,溺爱则是不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而是玩物,是弱智。赞许和溺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少年毛泽东的家境不是很差,但也只能说不是社会最底层,所以实在不能作为能够成就伟业的条件,只能表述为他确实受到多数人的赞誉,几乎唯一的训斥来自毛老爹,也不是愚蠢笨伯之类,而是他常常斥责儿子懒惰,毛老爹见不得毛泽东闲着,甚至看书也算是闲着偷懒。

老爹毛顺生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人,在他看来秀才的路不是发家的路,当塾师夸奖毛泽东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时,毛顺生却说:种田人家,不图什么功名利禄,只要能算清数,记得清账,能写信就可以了。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他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说白了,老爹的方式就是骂不离口、打不离手,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与天奋斗的第一目标就是反抗他的老爹。今天的读书人,为人之父以后很少再用拳头搞教育了,这种进步也不一定就全是好处,其实棍棒这种教育方法在过去很常见,并且是最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