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27082100000106

第106章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其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景德镇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代,此时的陶器质量粗劣,影响有限。至唐、五代时期,景德镇陶瓷开始名扬天下。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分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此时,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尤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陶瓷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外,还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而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则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至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尤其是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但随后的“乾隆一朝”,为景德镇瓷器的“极盛时代”,亦衰落之始。

中国自古被誉为“瓷器之国”,景德镇则是其代表和象征。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延伸阅读

唐三彩的历史

汉代以后,绿釉陶器盛行,铅釉的烧制技术已然成熟,彩釉的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入唐以后,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十分奢侈。为适应厚葬需要的三彩陶器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发展起来,种类之多,诚然前所未有,诸如文待武将,歌舞乐人,马牛骆驼,瓶罐碗盘,都象征性的陪葬入墓。进入盛唐以后,三彩的生产取代了三彩器皿,黄、绿、白、蓝、黑彩相继出现,油光晶亮,赋彩自然,堆贴与控塑的手法更把装饰能容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唐三彩的全盛时期。中晚唐的安史之乱,潘真割据,为唐三彩的发展划上一个致命的休止符,只有南方扬州遗址仍见少量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