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27082100000023

第23章 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几千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话传说

传说,董永年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死后,董永因家贫无钱安葬父亲,便以卖身为奴的条件,向当地人“贷钱一万”。七仙女被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感动,便乘鹤来到人间,与董永在十八里河口相遇,并且在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拜堂成亲。七仙女为了帮助董永赎身,拔出金钗插地“点”出一口缫丝井,一日织出300匹云锦,替董永还清了债务。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大为震怒,立即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见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走,拼命追赶。天兵天将欲加害董永,七仙女见状连忙拔下发钗在地上划了一条河,挡住了董永的去路。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见玉帝难容,只得忍痛将儿子送回人间,并托梦给董永,让他到老槐树下带走孩子……董永按照梦境来到老槐树下抱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将七仙女为其缝制的一双鞋子蹬落到地,一只鞋落在河西,另一只落在河东。当地人便将此地河东地段称“东鞋村”,而河西的则被称为“西鞋村”,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七仙女在丢下爱子后,仍不放心,便摸云下看,因为“摸”与“摹”谐音,在双鞋庄西南边的庄子就叫“摹云庄”。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

历史上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曾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和演绎。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使得“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家喻户晓。

传承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需求,所以它超越现实但却又和现实相融合,深受民众喜爱。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脍炙人口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头文学的附会,产生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并且由故事产生风俗,甚至产生了与董永身世相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

延伸阅读

七仙女传说

传说七仙女用巧手金梭织出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震怒,急召七仙女回天宫,七仙女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梭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

”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们会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仙女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