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7083200000033

第33章 谋三缘 定终生(1)

———记73级?[1]友, 南京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新安

刘新安,男,1953年9月生,湖南安化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历任南京宏光空降装备厂办公室副主任、教育中心主任、人劳处第一处长、副厂长、厂长兼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任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获“全国青年小发明一等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总经理鼓励奖”、“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次初识,两度进修,三缘终定。提起与母校的情缘,刘新安———一位满腔热血致力于航空事业的模范,现任南航的兼职教授、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会说:“我是三进南航的! 从学自动控制,到读管理本科,再到攻读在职研究生,都在母校完成。”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刘新安自己总结道:“三段历程,三段感悟。”

邂逅南航 修学储能

38年前,还在湖南老家担任村干部的刘新安,凭着自己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组织的推荐,成功进入南航自动控制专业学习。从一位农村知识青年辗转到南航读书学习,这无疑是刘新安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提及那三年半的大学生活,过往的回忆便像流水般止不住地流出,点点滴滴,让人动情不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离开湖南老家来到南航,刘新安的人生就像一张白纸,急需汲取丰富的知识作颜料为人生着上鲜亮的一笔。十年****,并未挫伤这个高中毕业的青年,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南航这所学习氛围浓厚、学风淳朴的大学里,刘新安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他勤奋刻苦,求知好问,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勤于思考的刘新安受控制理论启发,学会了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不忘兼顾细节。事实证明,这一思维方式对他日后的学习、科研以及管理工作都大有益处。他曾成功地将运筹学、自动控制原理和行政管理学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项课题,同时还撰写了多篇优秀论文。可以说,刘新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当年在南航的学习与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新安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承蒙多位教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自动控制系的胡寿松老师,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恩师。胡老师治学严谨,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气质时至今日都让刘新安记忆深刻。在南航求学期间,还有很多老师在学术方面给过刘新安帮助和指导。“南航人很朴实,师资力量也很强。”每每回忆起这些老师,刘新安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认为,南航教师治学有方、与人为善,他们对自身要求严格,但绝不是那种孤傲清高之人,他们平易近人,对晚辈呵护有加,至今想起都令他感慨不已。

如果仅凭专业课的学习优势,刘新安未必会有今日的成就。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团结、动员其他人。在这方面,刘新安非常欣慰于大学期间担任班干部的经历。一次,他与全班同学乘坐校车外出活动,恰遇倾盆大雨。这时,大巴车突然紧急制动,在滑行10多米之后才停住。同学们一片惊恐,不知发生了什么。司机赶紧解释说:“前面塌方了,好大一个口,车没刹住,正停在豁口上。”话音未落,同学们已能感觉到车身在微微晃动。紧接着,一个同学躁动,众人受惊,大家都变得慌乱起来,簇拥着准备往车门逃去,随之车摇晃得更加明显了。“大家保持镇定!”这时坐在前排的刘新安大声喊道,“不要慌张! 尽量向车的左侧靠,保持车平稳,乱动会更危险!”惊慌之中的这几句简短的话掷地有声,这无疑是一针强效的镇定剂。在刘新安镇定的指挥下,大家也都渐渐镇定下来,按照他的话有序、平稳地移动着。而后车子也渐渐恢复平衡,缓缓驶出了塌方区。

这样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他真正了解“领导”二字的含义,在他看来“领导”就意味着要拥有一种影响他人、凝聚他人的力量。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刘新安始终认真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机会锻炼自己。其间,他待人处事的技巧和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内能”也在不断积攒。正是大学时期的学生干部经历使他得到了锻炼与提升,这也为他日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刘新安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也时刻没有放松学习,他能很好地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他常说:“搞好学习不在乎那一点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

初出茅庐 激流勇进

经过大学的历练,刘新安的专业实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国营宏光机械厂 (简称宏光厂)工作,顺利跨入了军工行业。每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总笑谈是一位辅导员骑着自行车送他去报到的。就这样,刘新安开始步入了辉煌的航空事业之旅。

初进宏光厂,刘新安从基层做起,当了7年的普通技术人员。后来,他曾任厂部办公室副主任、教育中心主任、人劳处第一处长、人事副厂长、厂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阶梯式的工作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求知好学的执著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刘新安事业发展的突破点要追溯到1982年。那年,宏光厂接到了一项十分困难的科研任务。凭着湖南人那种敢打敢拼的劲头,还不足30岁的刘新安勇敢地接手了这项任务。他努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空降空投测试的工作实践中。分析、应用、试验、测试,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整天埋在技术攻关工作中,遇到难点绝不退缩,而是积极寻找突破口,查找各类资料,并主动向老同志请教相关经验,学习取经。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到6点就起床,忍受晕车的痛苦外出试验,那种压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苦心人,天不负。1982年12月,他独立负责研制、历时2年零9个月的SL-1型伞绳测力传感器通过航空工业部304所的计量鉴定,并出具了指标精度高、效果好的鉴定证书,该产品填补了我国航空测试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凭借该产品,刘新安获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国家经委颁发的“五小”发明成果一等奖。同时,他还在自动控制、遥测遥控及传感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研制出许多运用于空降空投领域的测试装置与系统;撰写的论文先后在《遥测技术》《空降空投技术》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他本人还参加了全国首届传感器学术交流会,并进行了大会论文交流。

曾经有不少人疑惑,在当时多所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中,刘新安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是怎样脱颖而出的,他究竟凭借的是什么而让机遇如此垂青于他。问及此事,刘新安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须要有一种干劲,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攻关方面,只有吃苦耐劳的劲头才会有不顾一切的动力。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在农村吃过苦的青年,自当有一股打拼的劲头,不是遇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他指出,不要指望不费力气就有好的机会和运气,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品质对每一位成功人士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