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7083200000082

第82章 志在航空终不悔 执著追求谱华章(1)

———记78级?[1]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试训基地副部队长瞿勤

瞿勤,男,1960年生,云南曲靖人,空军某试训基地副部队长。198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陀螺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200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理论与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大型无人机及航空防空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和管理工作,为我国无人机及新型导弹武器系统和飞机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空军评为“空军刻苦钻研科技知识优秀青年”,被聘为空军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他,生在军营,向往蓝天,从踏进南航校门那一刻起,不断汲取知识、探索天空奥秘;他,牢记使命,从来到基地那一刻起,勇敢地担起固我国防的责任,在大漠深处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智慧……他就是南航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试训基地副部队长瞿勤。西部戈壁深处,天空的蓝色从头顶延伸至视野的尽头。与这美丽的景色相映衬,在苍穹之下,一架架先进的无人战机正等待着起飞的命令。看着这些凝聚自己多年心血和汗水的战机,瞿勤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部队大院里度过童年

在部队大院,瞿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他父亲1949年参军入伍,带着全家随军生活。作为随军儿童,每当看到父亲回家后把配枪挂到墙上时,他都感到非常羡慕;每当看到部队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震天响的口号时,他都觉得非常威武。那一身橄榄绿,那整齐刚劲的身姿,那斗志高昂的风貌,无不给小瞿勤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4年,随着父亲转业到地方,瞿勤的军营梦越发强烈了。为了能参军,强健的体魄是少不了的。当他刚有乒乓球桌高时,就开始练习打乒乓球;上小学时,家就住在学校对面,他一有时间就到操场打篮球;上中学时,他还参加过校体操队。除了“军营梦”,瞿勤打小还有“航空梦”。当看到飞机在天上飞时,他就寻思着这么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 这样的疑问让他萌发了对航空的浓厚兴趣。到了中学,虽然物理课本中讲到了一些关于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总想解决更多的疑惑。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瞿勤当时刚上高二,老师鼓励他去尝试一下,增加一些考场经验。当时的高考复习资料非常少,他从父亲单位的一位上海老知青那里借到了一些复习资料,其中一本厚厚的《物理题解》让他视如珍宝。瞿勤日夜苦读,反复演算做题。刻苦的学习不仅让他在多次物理竞赛中获奖,也为他后来深入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参加高考,他以几分之差落榜,这次经历让瞿勤明白了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他顺利通过了1978年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他学医,但他更想去航空院校追逐自己的航空梦。志愿表上,瞿勤的第一志愿一栏赫然写着南京航空学院。

不平常的大学经历

虽然高中时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由于云南教学质量与江浙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大学后不久,瞿勤便感到了诸多压力:由于方言重,普通话说不好;由于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成绩不理想,普通化学还在期中考试中挂科……面对学习上的差距,好强的瞿勤并没有灰心,而是将其内化为进取的动力。他告诉自己:别人能行,我也能行! 从此,操场上不见了他的身影,自习室、图书馆,哪里能学习读书,哪里就能找到他。每天清晨,他就去校园空地上晨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晚上熄灯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最后一个回到宿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成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班级稳定在中上水平,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称赞不已。

瞿勤每天忙得像打转的陀螺,一刻不歇地勤奋苦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学习,成绩上来了,身体却累垮了。不得已,瞿勤只得休学。一年后,当他再回到学校时,面对的是比自己小一届的学弟学妹。和他们在一个班级学习,质朴、随和的瞿勤内心并无芥蒂,他那宽广的胸怀足以让他坦然面对一切。瞿勤原本是78级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与79级的同学有过交流,因此彼此熟悉。复学后,79级的同学都把他当老大哥,同学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之后2年多大学时光里,瞿勤真正体会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牢固树立了身体和学习并重的观念。他在学习上不再蛮干,而是努力做到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1983年4月,他代表学校参加了高校 (南京)运动会,获得了跳高第三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并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那次比赛他跳出了1.84米的好成绩,为学校创造了一个跳高纪录。2000年初,瞿勤来学校做试验时,无意间发现学校跳高纪录保持者竟然还是自己,“我没想到,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10多年。”

1983年3月,春暖乍寒,瞿勤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毕业往何处去? 负责招生的西北某基地副总工程师已经找他谈过好几次,他总在犹豫该不该去。其实,瞿勤更希望到南方某部队工作。一来,相对于科研院所,他更向往军营生活;二来,他舍不得家乡的父母,希望工作单位离他们近一些。于是,瞿勤向他最信任的指导员顾秋华老师求助。顾老师也十分喜欢这个成熟稳重、豁达宽厚的学生,“他学习刻苦,做事稳重,性格宽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同学们的 ‘好大哥’。出早操时,他主动叫醒舍友;在宝鸡实习时,把好的床位让给同学……”顾秋华的心里记着瞿勤的诸多优点,她也很想帮助瞿勤实现去南方部队的愿望,可分配名额和去向不是由她来决定的,她只能在心中替他着急。

无人机研制吸引他加入空军部队

几番纠结,瞿勤并没有等来他心仪的南方某部队的分配名额,而西北某基地的那位副总工程师又来“游说”了。副总工程师介绍了基地一些情况,特别谈及部队正在研制的无人机项目,这让瞿勤眼前突然一亮,心里燃烧起大干一番事业的激情。虽然曾在宝鸡仪表厂实习过的他熟知西北条件的艰苦———每天都吃硬梆梆的馒头,每天都穿着让人压抑的白大褂……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去该基地锻炼一下自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30年。

基地地处戈壁沙漠,人烟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但其空域大,晴好天气多,视野开阔,非常适合飞机、导弹的试验。瞿勤到那后,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要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瞿勤说:“冬天时间长、温度极低,没有新鲜蔬菜,只能在过冬前用地窖储备好将近半年食用的大白菜、萝卜和土豆;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早晚温差大。那里的生活环境与老家云南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这样一项重要工作,要有比普通人更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