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7085300000053

第53章 三等奖(3)

这之后, 又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 完成了7架原型机上千架次的科研、定型试飞, 完成了各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考核试飞, 成功进行了各种武器发射、投放试验, 全面达到对飞机的各项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歼10飞机终于在2004年4月实现了设计定型, 走完了一个从方案设计到设计试制、试验、试飞到设计定型的全过程。

歼10飞机研制成功, 赢得祖国人民授予的荣誉,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我们呢, 也没有辜负张金波局长当年对我们的希望, 参加了一个飞机研制的全过程, 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奉献。

歼10飞机设计定型了, 装备部队了, 成为我空、海军主力作战机种之一。2009年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 通过了天安门广场上空; 2010年在珠海航展上又进行了出色的飞行表演。看到这些进步和变化, 我作为一名航空工业战线上的老兵, 真是无比高兴和自豪。

到了2005年以后, 航空工业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高速阶段, 其变化之大、发展之快, 简直可以用“难以置信”来形容。有研发三代机的技术经验, 有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有先进的设施和条件, 有一支经过锻炼的技术骨干队伍, 他们再搞新机型, 比我们当年要快、要顺利多了。看到这几年的进步, 真令人惊讶, 令人赞叹!

作为航空工业60年长河中只亲历其中一部分的航空人, 我们将接力棒向下传去。相信他们在今后的10年、20年会干得更好、更快, 成为世界航空强国的梦将会由他们实现。

基础研究是航空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和源泉

叶胜利

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60年辉煌的发展历程, 为我军研究、设计、制造了大批航空武器装备, 为国家研究、设计、制造了许多民用航空器。当我们为60年取得的大量物化成果而骄傲时, 绝对不能忘记******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不能忘记他1978年关于“科研就是巨大的生产力, 这在航空工业表现特别明显”的讲话。航空科学技术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而处于科学技术上游的基础研究则是航空科技发展的先导和源泉。航空科技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笔者1968年自哈军工空军工程系飞机自动化专业毕业后, 先在飞行试验研究院从事自动飞控系统飞行试验研究, 1989年调入机关从事国防科技预先研究管理工作。本文主要记叙主管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亲历的历史事件, 以及对中国航空工业创立60年发展历程的体会、感想和思考。

航空工业历届领导高度重视航空科技基础研究

1985年3月13日《****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 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 基金来源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科学技术基金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面向社会, 接受各方面申请,组织同行评议, 择优支持。”当时的航空工业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精神, 高瞻远瞩,于1985年11月18日发出《关于实行航空科研基金制有关事项的通知》, 决定从预研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航空科学基金, 实行基金制管理, 旨在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 支持优秀科技人员在航空科学技术新的领域内开展探索性研究, 以期形成较为合理的有一定纵深部署的科研结构, 使科技发展分层次地进行。为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 决定设立航空科学基金理事会作为航空科学基金的组织领导机构并聘任了第一届理事会的组成人员, 设立航空科学基金办公室作为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这是全国较早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之一。此后, 1986年国家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8年国防科工委设立了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基金。

航空科学基金设立后, 一直由主管科技工作的部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基金会的领导。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是何文治副部长担任航空科学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中航总时期是张彦仲副总经理担任航空科学技术基金委员会理事长, 中航一集团时期是杨育中副总经理担任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张新国副总经理担任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一直担任航空科学基金组织领导机构的领导并主持咨询评审机构的工作。航空科学基金会始终贯彻“以专家为主体、以竞争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以公正为准则”的工作方针。20多年来, 航空科学基金逐步建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运行机制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资助”原则的实施, 使航空科学基金始终沿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发展。航空工业历届领导和专家为航空科学基金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航一集团时期我担任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兼航空科学基金办公室主任, 期间谋划和组织的几件大事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领导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

( 1 ) 2000年3月6~7日, 集团公司召开了航空科学基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管理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航空科学基金自1985年设立至1999年集团公司成立, 除6所航空高等院校外, 只有19个科研院所可以申请航空科学基金, 很多科研院所一直不能申请; 由于机构改革,6所航空高等院校已不再隶属集团公司, 他们担心能否继续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了贯彻总装备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 总结交流航空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经验, 进一步提高航空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 促进航空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发展, 集团公司适时召开了航空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总装备部预研管理中心和预研基金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的领导应邀到会并讲话。35个科研院所和6所航空高等院校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科研管理职能机构的负责人和从事基金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育中在会上做了题为《进一步提高航空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 促进航空科技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报告, 明确指出: 6所航空高等院校虽然不再隶属于集团公司, 但它们仍然是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 仍然可以申请航空科学基金; 为了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所有科研院所都要重视基础性研究工作, 从2000年开始都可以申请航空科学基金。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提高航空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 调动科研院所和航空高等院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航空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为了吸引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参加到以航空科技发展为背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解决仅靠航空行业研究队伍难以攻克的重要基础研究问题, 提升航空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培养航空行业高科技人才, 集团公司自2001年7月开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换意见, 积极酝酿设立联合资助基金。2001年12月, 刘高倬、杨育中、石川、顾惠忠等集团公司领导批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2002年8月, 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乃彦副主任举行会谈, 明确了设立联合基金的目的并商定了联合基金的规模、管理机构、运行模式等原则问题。

经过认真筹划, 集团公司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3年1月16日正式签署了设立“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协议。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常务副总经理杨育中、总经理助理郑晓沙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航空科学基金委、专家委部分委员, 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副主任王乃彦和朱道本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刘高倬总经理和陈佳洱主任先后致辞, 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和王乃彦副主任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航一集团成为国内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资助基金的第五个大型企事业单位, 也是中央管理的十大军工企业集团中的第一家。中央各主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集团公司领导对这项基金的实施十分重视, 刘高倬总经理、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郑晓沙先后参加了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评审会, 重申了设立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宗旨, 并表示愿意继续加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 进一步扩大资助规模, 提高平均资助强度。第一期协议实施3年累计资助了全国10所高等院校和6个科研机构共计58项, 资助金额1160万元。通过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实施,使我们发现了某些研究领域国内具有优势的研究单位, 吸引了优秀人才去研究我们难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以航空科技联合基金为纽带, 使我们某些科研院所与过去没有联系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在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开始了科技合作。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实施使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队伍扩大到了航空系统以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航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3) 为了宣传贯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十年发展纲要》和《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管理规定》, 落实总装备部关于加强武器装备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意见和集团公司第五次工作会议的精神, 紧紧围绕2020年前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 针对重点武器装备,特别是新型“撒手锏”装备发展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和武器装备“探索一代”的发展要求,动员各单位认真组织好各类基础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 2004年3月4日, 集团公司召开了基础研究座谈会, 各科研院所主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及科研管理机构负责人和部分重大或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的负责人、3所航空高校的科技处长共计8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航空工业历史上, 召开这么大规模的会议, 专门研究部署基础研究工作, 还是第一次。

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育中首先发表题为《加强基础研究, 提升航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 促进集团跨越式发展》的主题讲话, 阐述了基础研究在大集团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集团公司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意见。会议特别邀请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题研究工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赵学文局长介绍了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思路, 邀请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预研局吴世平副局长介绍了武器装备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思路, 邀请总装备部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代平介绍了美国国防部基础研究管理。集团公司市场和对外合作部副部长周俊介绍了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情况及建议。航空科学基金办公室介绍了军队和政府各部门在基础研究层面上安排的各类科研计划, 各类基础研究项目的特点、要求、资助强度和管理办法。几个重大或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汇报了项目申报及实施的经验和体会。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全程参加会议, 与参会人员共同讨论加强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有关问题。

这次会议对提高各单位领导和广大科研人员对基础研究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学习贯彻总装备部关于加强武器装备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意见, 组织各类基础研究项目的申报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渠道由航空科学基金等一般项目拓展到了军队和国家各类基础研究计划。

航空科学基金在航空科技界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也得到了总装备部的充分肯定。2004年9月, 集团公司在总装备部召开的“武器装备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会”大会上做了题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提升航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的经验交流发言。

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2005年12月, 我面临退休, 即将离开工作了40多年的航空科技工作岗位。进入2005年就开始了“倒计时”, 心情极不平静, 因为还有很多想做的工作没有做完。2005年11月18日是航空科学基金实施20周年纪念日, 恰好在我退休前夕。虽然航空科学基金20年我只主管了后面六年半的工作, 但是恰恰是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促使我追溯了航空科学基金20年的全部历史, 翻阅了3000多项资助项目的档案资料, 深感航空科学基金对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萌生了开展纪念航空科学基金实施20年系列活动的计划。由于航空科学基金20年硕果累累, 而我退休前的时间有限, 计划的活动未来得及全部完成。但是,在集团公司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的支持下, 拼命加班加点, 总算完成了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