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2)

崔姓不仅在历史上是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贤辈出。其中最知名者,有东汉政论家崔寔、文学家崔駰、书法家崔瑗、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经学家崔灵恩、隋朝学者崔赜、唐代诗人崔护、崔王景、名臣崔义玄、崔胤、宋朝画家崔白、经学家崔子方、学者崔敦诗、崔敦礼,元朝书画家崔彦辉、明代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朝诗人崔华、经学家崔纪、学者崔述、诗人崔如岳、名臣崔维雅、近代经学家崔适等。

康姓

康姓主要来源于西周武王弟卫康叔。他姓姬名封,在西周初年受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卫国。他的封国原是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周王分封他时又赋予了他帮助管理、监督商朝遗民的使命,所以他在受封以后,能够严格按照朝廷的指令办事,把“殷民七族”治理得服服贴贴,周王便把他征调入朝,让他担任司寇一职。后来,他因公去世于任上,被周王赐谥曰“康”,以表彰他“勤政安民”的功劳。因此,他又被称为卫康叔。他的后人中,由他的庶长子一脉相传的一支,便以他的谥号为姓,姓康。

康姓中还有一些来源于我国古代西方的康国和康居国。康国和康居国位于今中亚地区的撒马尔汗巴尔克什湖和威海之间,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西域。汉朝时,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康国、康居国等西域国家。后来,康居国王派王子到都护府所在的河西地区听候朝廷消息,这位王子便长期留住在这里,子孙也留而不返,以后又迁居内地。为了在称谓上与汉朝人相同,他们也以国名为姓氏,姓康。这支康姓人的后代还在中原王朝中获得了官职,《梁书·康绚传》中所载的康绚,就是这支康姓人的后代。

康姓人中还有一些是从匡姓改姓而来的。据《宋史》记载,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匡姓人为避讳而改姓康。此外,《隋书》也说,“突厥有康姓”。根据上述所记,可知康姓还有另外两支。

在发展中,康姓在京兆、东平、会稽等地形成望族,习惯上被称为康姓京兆望、东平望和会稽望。其历代名人,在三国有航海家康泰、佛学家康僧会,唐代有艺术家康昆仑、节度使康承训,南宋有学者康与之,元朝有剧作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朝有改革家康广仁、康有为,近现代有艺术家康子林、名人康生、政治家康克清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康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5位。

毛姓

毛姓出自西周王族。周朝初年,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分封于毛(今陕西岐山一带),建毛国,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他在周成王时曾担任司空一职,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所以他又被称为毛公。毛公的后代后来世袭了毛伯的爵位,在今陕西岐山一带发展,后来为与其他的贵族相区别,便以国名为姓氏,姓毛。

由毛公而来的毛姓人是当今毛姓的主体。此外,据某些毛姓家谱记载,毛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周代某王的一位王子,因他曾被分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子孙也以封地名称“毛”为姓。

毛姓在得姓以后,迅速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发展起来,有些人还迁居齐鲁地区,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春秋时,鲁国有研究《诗经》的毛亨和毛苌,时称大、小毛公,他们所传授的经书后来被称为《毛诗》。此外,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位名为毛遂的人曾自我推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由他而来的“毛遂自荐”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以后,毛姓在西河、荥阳形成两大郡望,后来遍布全国各地的毛姓都是由二望发展而来的。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从中原地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至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上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建立以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华下传20代、500余年,才出了位改写历史的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是古今毛姓名人中的代表人物,除他以外,毛姓中又有汉朝画家毛晋、三国政治家毛王介、北朝名臣毛修之、唐代画家毛婆罗、宋朝名臣毛友、毛洵、画家毛信卿、毛义、毛允升、毛政、明朝名臣毛纪、毛恺、毛伯温、毛凤韶、毛节、画家毛良、清朝藏书家毛晋、经学家毛奇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诗人毛远公、民国名人毛人凤、当代名人毛泽建、毛岸英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毛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6位。

邱姓

邱姓又作丘姓,主要出自姜姓,是西周初年齐国的建立者姜尚的后代,姜尚的祖先则可一直追溯到炎帝。据史书记载,姜尚被分封于齐后,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史称齐太公。他的子孙中,有一些人以国都名称为姓氏,姓丘。

北朝时,原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鲜卑人纷纷入迁中原,其中有些人分别姓丘林氏和丘敦氏。

随着鲜卑人所建的北魏王朝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也渐渐与中原人民融合在一起。至公元596年,他们也像其他鲜卑人一样,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丘”。这样,丘姓中又有了两个来源。

此外,丘姓还有一些人出自乌桓族中。

在古代,邱姓原作“丘”姓,后来写作“邱”,是因为清朝雍正皇帝为避孔子名讳(孔丘)而下令改写的。

邱姓得姓以后,历史上形成了吴兴、河南、扶风三大郡望,此后便以三个郡望为核心繁衍发展。汉朝年间,丘姓中出了位少年才子丘诉,至唐代,又出了位大诗人丘为。元朝,丘姓中有道教领袖丘处机。明代,有名臣丘氵睿。清朝,有台湾抗日名将、诗人丘逢甲。当代有战斗英雄邱少云、政治名人邱会作等人。

邱姓人今天已遍布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在大陆,以人口多寡计算,邱姓还是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7位的着名姓氏。

秦姓

秦姓发源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是一个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相传,周孝王时,有位名为非子的人善于饲养良马,曾奉命在桃林(今陕西华县一带)为周孝王养马,后来因功被分封于秦谷(今天水西南),他的后代便在秦谷一带发展。数传至秦庄公时,由秦谷东迁大丘(今陕西兴平东南)。秦庄公以后,非子的后代又有多次迁徙,直到秦孝公时才在咸阳(今属陕西)定居下来。非子本姓嬴,由于后人长期迁徙不定,每迁一处,都有一些人留居下来。这些留下来的人有些遵从祖先的习惯而姓嬴,有些则改用封地之名“秦”为姓氏。特别是到战国时期,由于非子的后代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而秦国又在秦始皇等人的带领下灭掉了其他割据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因此,其原来的封邑名称“秦”又演变为国家名称“秦”,加上这一名称的影响力又远远超过其原有姓氏“嬴”,所以,当秦朝建立和灭亡以后,大批的非子后代便改姓了秦。

相传,秦姓始祖非子原是黄帝孙颛顼的后代。颛顼有孙名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以嬴姓。后来,伯益生大廉,大廉裔孙曰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裔孙大骆,周穆王时被封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他的儿子中,便有一位是秦姓始祖非子。

秦姓除上述一支外,又有一些人是西周王族的后代。史称,周文王有子名姬旦,在周成王时,有子伯禽被封于鲁,建鲁国。后来,伯禽的裔孙中有人在鲁国担任大夫之职,被封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南)。此后,也以封邑“秦”为姓氏。

秦姓在得姓以后,相继在天水、太原等地发展成为望族,习惯上称为秦姓天水或太原望。汉朝时,秦姓有佛学家秦景宪、诗人秦嘉。唐代,有名将秦琼。宋朝,有宰相秦桧、词人秦观、数学家秦九韶。元朝,有戏曲家秦简天。明代,有女豪杰秦良玉。清朝,有名臣秦蕙田。

近代,有农民英雄秦日纲、改革家秦力山。当代,有革命家秦邦宪(博古)等。

秦姓人员较多,分布较广,今天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8位。

江姓

江姓出自古老的嬴姓,相传是大禹时贤臣伯益的后代。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阳一带),建江国,子孙世袭江国爵位。周朝时,江国及附近的一些小国由于地处淮河流域,又不与周王朝王室同源,被当作“淮夷”看待。加上淮水经常泛滥,淹没江国大片领土,使江国时常受水患的困挠,因此没能强盛起来。在列强争霸时,江国民弱国小,受一些大国的操纵,特别是江国南部的强邻楚国经常对江国领土虎视眈眈。至公元前623年,楚国派息公子朱率师围江,江国无力抵抗,灭亡。此后,江国沦为楚国的一个城邑,国人大部分东移、北迁,为不忘故国,便以国名“江”为姓氏。

江姓得姓后,有一支江姓人在江贞的率领下北迁济水流域,后来,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济阳郡,他们也落籍为民,称“济阳江氏”。另外,还有一支江姓人沿淮河东迁,到达今河南淮阳一带,留居下来,称“淮阳江氏”。至宋朝时,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并让他们各姓一姓。其中第二子翁处恭分得“江”姓,他及子孙都改姓江。由于这支翁姓人被一分为六,有“六桂联芳”之意,翁处恭及其子孙又被称为江姓“六桂堂”。

江姓发源于江国,亡国后,当地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江姓人居住。直到清朝初年,才有江文、江榜兄弟自湖北麻城迁回,定居在原江国故地,亦即今河南正阳县涂店乡江湾。后来,这支江姓人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三支从这里分衍出去。其中一支迁居今河南罗山县子路乡江老坟山,另一支迁居正阳县兰青乡江店,还有一支迁居江湾西北35公里的大、小江庄。今天,仅在江湾一地,江姓就有1000多人,而正阳县有江姓3000多人。江姓正以其人口众多,成为正阳大姓之一。

从全国来看,江姓是当代第79大姓,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南朝人江淹以文章着称于世,江革以不阿权贵而青史留名;江总仕历梁、陈、隋三朝,向称三朝元老;江学攵美名盖世,人慕其大家风范。至宋代,江参以《千里江山图》而成为画坛名家。清朝,江声、江永、江沅、江藩皆学界硕儒。当代,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更是江姓有史以来地位最高的人。

史姓

上古的时候,黄帝有位史臣名为仓颉,相传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他的后代,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氏。

西周初年,有位名为尹佚的人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记录周王的一言一行和天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当时称他这种官职为太史,他又被称为太史尹佚。由于他莅官严正,忠于职守,被世人尊为楷模,他也因此而得以终身担任这一官职。他去世以后,子孙世袭了这一官位,同时以官名为姓氏,姓史。

上述两支是当今史姓的两大来源。除此而外,史姓又有五个来源:一、出自周代诸侯国中的史姓人之后。史载,当时的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狗等,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二、隋朝时,西域康居国的旁支有史国,史国中有人以国名为姓;三、唐代,少数民族中有姓阿史那氏者,后来遵从汉族人的习惯,改姓史;四、唐朝时,突厥人中有史姓,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等人都是突厥人;五、汉魏时期,西域一带有史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南)后来史国人东迁,与汉族人交错杂居,受汉族人民的影响,也姓史。北齐时有位名为史丑多的人,其先就出自西域史国。

史姓人在得姓以后,主要在中原和关陇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今陕西西安)、武昌(今湖北鄂城)两大着名郡望。大约在隋唐以后,史姓又在两郡望的基础上继续分衍、发展、迁徙,到达全国甚至海外的许多地方。如今,仅在大陆地区,史姓人口就有数万,排在百家大姓的第80位。

在历史上,史姓也不泛名人。如汉朝的名臣史晨、史茅、史崇,北周名将史文忻、史雄,唐代名将史大奈、史青,宋朝名臣史容、史吉、史弥远、词人史达祖、教育家史次泰,元代名将史天祥,明朝名将史可法、名臣史维堡、史永安、史安、史万里,清朝名臣史大成、史成,以及当代妇女活动家史良、艺术家史东山、实业家史量才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史姓名人。

顾姓

顾姓是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世代留居于顾。直到商朝初年,顾国被商汤灭掉,顾国的王族便以国名“顾”为姓氏。

春秋时期,在今浙江一带有一个越国,越国国王勾践是一个着名的君主。在他当政初年,越国一度被吴国灭掉,他为了昭雪亡国之恨,通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后来,越国又立国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306年才亡于楚。此后,楚又亡于秦,秦又亡于汉。汉朝初年,为了尊古敬贤,封越王勾践的7世孙姒摇于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姒摇又别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称顾余侯。顾余侯的子孙,后来便以封地名称“顾”为姓氏。

上述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为了便于区分,便称源于北方的顾姓为“北顾”,源于南方的顾姓“南顾”。至今,顾姓人在论及渊源时,仍有“北顾”、“南顾”之分。

顾姓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据《天台顾氏先德碑》载,“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至南朝梁代,这支顾姓人中的顾欢是着名征士,子孙后迁金华(今属浙江),又由金华迁居天台(今属浙江),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许多都是由他而来的。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人的着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如今,顾姓已经是一个分布较广、人口较多,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1位的中华大姓。

至于顾姓名人,历史上也是代有所出。其中影响较大者,有三国时孙吴宰相顾雍、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学者顾野王、唐朝画家顾生、宋朝画家顾大中、顾亮、顾洪祝、明代名臣顾章志、顾璘、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学者顾祖禹、女词人顾太清、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女省长顾秀莲等人。

侯姓

侯姓来源不一,支派众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支,相传出自姬姓,是晋哀侯和晋缗侯的后代。公元前678年,晋国发生了一场争夺权势的斗争,在位的晋缗侯被曲沃武公攻杀,子孙出奔别国,为纪念祖先,他们便以原来的爵位“侯”为姓氏。

相传,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本姓侯罔,仓颉的后代由复姓简化为单姓,姓侯。

夏朝时,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侯(今址不详),建诸侯国。后来,这位诸侯王的后代也姓侯。

春秋时,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有位共叔段,因为莅宦有功,子孙被郑庄公赐以侯姓。如侯宣多、侯羽等人,都是共叔段的后代。

北朝年间,入居中原的鲜卑人中有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俟伏侯氏等,后来在改姓汉姓运动中,都被改为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