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奇幻幻天演义
27092200000041

第41章 清施善言收强人 感怀英雄忆辉煌

毕朋卫,清施,李玉玲冷冷地看着这群凶神恶煞的强人,岩朗逸,贺尚青,岩松保抽出手中兵器,如临大兵一般,看着络腮胡子铜棍夹风扫向岩泰,岩泰闪身躲过,络腮胡子虽胖,个子却矮了岩泰半个头,一条铜棍使得如风车一般,岩泰使的是轻巧兵器腰刀,不能与之硬碰,加之一寸短一寸险,别看岩泰魁肥,动作却是敏捷异常,只是闪、转、腾、挪,避让开他的攻势,围观的众强人见岩泰只是避让,便如风般喝彩鼓劲。

岩泰待络腮胡子一套棍法使完,在他拧身转换棍法的当口,身形突起,脚点棍身,跃过络腮胡子的头顶,一刀砍在他肩胛上,待岩泰抽刀落地时,洛腮胡子已扑翻在地,岩泰一脚踏在他身上,手起刀落,铜棍飞起格住刀锋,岩泰手腕被振得酸麻。抬头看时,却是清施使脚踢起地上铜棍,腰刀砍在棍身上。“情况未明之前,且勿伤人性命”清施言道。

众强人见老大被擒,发一声喊,便拥将上来便要抢人,李玉玲、毕朋卫、岩松保:、贺尚青刀剑轻走,迎面舞将过来,众人见近身不得,便逃开身去,见毕朋卫他们不来追赶,便远远立住观看,却并不逃散。

络腮胡子背上被刀划开一道口子,肉皮翻卷,深及胛骨,鲜血徐徐的流个不停,岩泰蹲下身子盯着络腮胡子的眼晴说道:“这条路我曾经往返了许多次,也没听说过有强盗,看你等不象本地人,却在此剪门径,我待一刀结果了你,小爷刀下不死无名之背,你却报个名头,好叫阎王有个登记”

“既然败在你手下,要杀便杀,何必多言”络腮胡子言毕闭目等死,也不回岩泰的话语。

(作者注:下面这段根据《云南经济日报》2014.01.06.编辑,有删辑)傍边受伤的一个强人接口道:“小爷饶命,小的是广东人,身边这些弟兄都是广东,河北人,是印度支那铁路公司在内地广西、广东,河北,福建、浙江一带省份招骗来的青壮年,共计七千多名,来到河口至腊哈地的工地上修造铁路,北方人因不适应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而大量生病死亡。我们这十九人好不容易逃出来聚到一起的,逃忘两个月来,没有办法,只得在路上劫些单身的或人少的客商,一路经蒙自、建水、来到这元江,遇上了这位楚雄的大哥,带着我们上山来讨点生活,工地上剩下的那些人,基木上是半死半活,奄奄一息的,已不可能为工头干活了,听一个逃出来的兄弟说,那些人被洋监工们赶到山谷中饿死或病死,或者干脆把他们活活烧死在茅棚里。这七千多人基本就这样全部葬身在这个恐怖的亚热带高山峡谷中,生还的恐怕就是我们这十二人了,这儿另外八人是楚雄人,是这位大哥的同乡。”

众人这才发觉,除地下躺着的这壮外,余下的人虽然年青,大都衣衫褴褛,面带菜色。

“既是逃难的,你们哪里来的这些刀、剑、长矛?”李玉玲满面狐疑的问道。

“这山下就是元江城,这位大哥帮我们搜罗来的,他叫尹夏航。”

清施叫岩松保扶起尹夏航,从包袱里找得一瓶云南白药,贺尚青帮他散在伤口上,扯些布条缠住伤口。

“因河口至开远一带人烟稀少,很难招募到足够的筑路劳工,印度支那铁路公司把招工方向转向中国南方和越南,除了用优厚的经济待遇诱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青年上当受骗之外,还制定奖励措施,凡能招工一千名者,除给厚利外,还承诺铁路修成之后,保举在云南做官,同时颁发一枚法国宝石勋章。该公司还通过当时的云贵总督及洋务总办等官员命令省内府州各级官府,强征青壮年充役。其中,楚雄州接到总督`命令'后,强行规定:`十八岁以上者,概充铁路苦工一年,不愿去者缚手于背,以枪队押送,不从者则击杀之。'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广西、云南和越南的大量劳工被骗或强制带到了河口一线的工地上。”

工地上,我们见到一个姓苏的小孩,家在广东罗定县,刚满十五岁就被官府抓来了,他和几十个同乡一起,被拴着辫子送到了他们一无所知的云南修铁路。按工地分派劳工时,我与他们分开了,在那稚气未脱的脸上,满是凄楚和茫然,在荒无人烟的河口一带,与各省各地的劳工们在工地上挣扎,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因为铁路公司规定,每个劳工每天要完成土方1.37至2.46立方米,或者石方0.34至0.62立方米。如果遇到坚硬的山体或岩石,那就得加班加点、披星戴月才能完成当天的劳动任务。住在极其简陋的茅草棚中,因为气候炎热,环境肮脏,疟疾、鼠疫、霍乱流行,再加之繁重的劳动、饥饿和狂风暴雨的袭击,被抓来的人,病的病,死的死,景象非常悲惨和可怕。劳工们也都想过逃跑,但工地上到处是意大利、希腊的洋监工,他们随身牵着狼狗,带着手枪和棍棒,见到劳工稍有怠慢,便抓住不放,脚踢棒打。如果想逃跑,那更是不可能,因为在干活时,每个人的发辫都被监工用铁丝与同组的几个人拴在一起,相互制约着,根本没有逃脱的可能。因此,只能听天由命,每天在工地上苦熬,许多劳工病死饿死在身旁。有一天,在同一个茅棚里竟然死了十多人。

1902年4月的一天,一百名中国劳工走上工地,等待他们的是悬崖绝壁和岩石上异常溜滑的苔藓,那就是他们的“魔幻舞台”。其中有十六人被法国工头用绳子系住,一个一个地从悬崖上放下去,让他们飘在半空中,面对着坚硬的绝壁,凿洞放炮。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法国工头被那种“情景”吓了一跳,顾不得把“飞舞”在石岩下的中国劳工拉上来,就纷纷逃到安全的地方避雨。时间过了好一阵,风雨才慢慢减弱、停止。法国工头走到悬崖上往下一看,十六名劳工中有r三人因绳子被岩石磨断而跌入深谷,另外十三人则被恶魔似的暴风冲撞在岩石上,一个个皮开肉绽、脑浆迸裂。

法国工头担心中国劳工逃跑,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把中国劳工的长辫子一个连一个地系起来,形成一串,然后赶着他们去干活。当中国劳工小心翼翼地顺着岩边的小道往下走时,法国工头嫌他们走得太慢,就顺势一脚将最后一个劳工往岩下一踢。可怕的一幕出现了,一连串的劳工在一瞬间,飞翔似的被拉下悬崖,摔死在大河中。还有一次惨剧是发生在第二年,当南面的隧道即将开通时,突然发生渗水,洞内二百多劳工无一生还。仔细算来,第一年修造铁路的劳工死了五千多人,第二年死了二万五千余人,那真是一根枕木一条命,一棵铁钉一滴血啊。”

“尹夏航有一身蛮力,在一天暴风雨袭来时,用打炮眼的铁锤,把发辫垫在石上砸断,乘机打死了一个洋监工,带领一行七人先行逃了出来,流落在元江一带,我们一行人逃到这里,遇到了他,搜寻得一些刀剑,便相约聚到这山中准备劫些盘缠,逃回家乡去,一路只是劫了点钱财,还没有伤过一个人,不成想今天载在小爷们的手上。”

众人听得禁不住流下泪来,清施言道:“我们要去昆明,一起同路吧,你们在路上劫人不可取,有我们吃的,就不会让你饿着。”

刚才还在凶神恶煞的二十余个强人,听到清施的话,突然齐齐的跪了下来,尽皆放声大哭。

国家赢弱,官宦腐败,这时候的华夏儿女,在列强面前如牲口一般,在洋枪洋炮之下受尽奴役凌辱,这些逃出炼狱的汉子,只想着回家,华夏东南西北尽被列强包围蚕食,你们的家在哪儿啊。

众人扶起这群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的男儿,虽然正值青壮年,但都是面带菜色,衣衫褴褛,聚在帐篷边。

贺尚青招呼众人把一地的碎蟒蛇肉拾起来,清洗一些,重拾柴火,烤起了蛇肉。拾来的蛇肉约有七十余斤,够众人享用两三天了。

帐篷中罗缘不知何时醒来,仿佛又勾起了往事,幽幽的呤起了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毕朋卫掀开帐蔓,见罗缘已经坐了起来,满脸流的是泪水,毕朋卫也禁不住悲伤起来。是啊,这儿的人,除了清施迷一样的身世外,谁身上不都背负着一段国恨家仇的血泪,央央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成在朝政,败也在朝政,华夏沃土千里,却是饥荒遍野,蛮夷横行,谁才是重振我华夏雄风的贤哲啊。

毕朋卫们还不知道,就在去年,《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朝与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沙俄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和尼德兰王国(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为延续其封建统治地位,言说:倾中华之物力,结洋人之欢心。列强慑于义和团运动影响下的中国民众,改变了对华策略,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此时,清庭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转眼过去一年,随着民族灾难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抗暴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迅速发展。

农民的抗洋捐、反赔款、反洋教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反抗运动,农民起义运动,反教会运动,此起彼伏。“灭清、剿洋、兴汉”的口号响彻云宵,反帝制,反封建的火苗已成星星之火,在大江南北点燃。

就在这一年,爱国教育社成立,爱国学社成立,爱国青年会成立,中俄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等等,国内国外有血性的华人相互声援。全国又掀起的保路运动协会(后演变成全国同盟会),彻底敲响了大清帝制的丧钟。

“前面镇上置办几顶稍大点的帐篷,购买些行李、粮食和生活必须的物品,,一路上的食宿,我们尽力自己打理,这样少废些银钱”侍要上路时,清施安排道。

三路人马合并一处一共有二十八人,逐即扎了两副担架,收拾起行李,抬上罗缘、尹夏航,一路风餐路宿,前往昆明行去。

这样爬上涉水走了七八日,没有出现其它意外。

“翻过前面的山头,就到了昆阳,那是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故乡,我们今晚在此歇歇吧。”尹夏航已经恢复得能够舞动铜棒了,这时跑上前来问清施。

“你说的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吗?他的家怎么会在这啊”罗缘骑在马上,挥动着路边折下的柳枝条问道。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人(今晋宁昆阳街道),在云南可是家喻户晓啊”尹夏航说着转头叫道:“马宗成,上前来,你是回族,讲讲你们回族的英雄人物”

“好嘞”但见一个面貌清瘦的青年应答一声跑上前来抱拳作礼。

尹夏航嘿嘿笑着说道:“他可是咱们楚雄的秀才呢,懂得可多啦”说得马宗成白净的脸上泛起一阵红云。

众人跃下马来,都想知道这位六百多年前令世界认知中国,使世界各国敬奉中国为天朝大国的人是一位什样的英雄人物。

毕朋卫,罗像,李玉玲满眼倾慕,几个青年上前接过缰绳跟在身后,顺着官道边慢慢行走边听马宗成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

“郑和原本姓马,云南昆阳府宝山知代村人,回族。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马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马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作者注:摘自相关资料包括以下段落)

公历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立下赫赫战功。”

在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昆阳还有他的塑像和郑和公园呢”

李玉玲意犹未尽:“下西洋呢,怎么不讲啦”

马宗成眼中满是神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

按航海时间来算,郑和首次航海是在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比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早了87年,郑和航海的宝船排水量5000吨,哥伦布航海的用船排水量2000吨。

《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公元1399年8月6日-公元1402

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9]

航海事件

第一次下西洋

公元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张辅讨平安南后于1406年六月初一,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正式将安南变成明朝的一个省,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

公元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12]。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这是第一次下西洋。

“哪时中国这么强大,怎么就败成这个样子了呢,”李玉玲追问道。

“这不是几段话就能讲完全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主要的是帝制世袭的病垢,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老子贤德,治下万贯家财,儿子骄奢无能,儿子必然败落,大体就是这样”

“清施姑娘,今晚我们就在郑和公园歇宿吧。”尹夏航说道。

“好啊,我们也好去瞻仰瞻仰先人的雕像”

这真是: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今朝困苦风烟过,昨日辉煌盏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