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奇知识大百科
27103500000014

第14章 史海拾遗(2)

向来趾高气扬的美国大兵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一群手无寸铁的古巴难民打得“跪地求饶”。

12.前苏联曾制定潜艇袭美计划吗

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一直都是“势不两立”的。美苏两国都想在这场冷战中获得胜利。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前苏联曾秘密策划“跨大西洋闪击计划”,突袭美国本土,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前苏联不仅全力制造超级运输潜艇,还秘密训练可忍受水下长期潜航的特种部队。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军方提出研制具有颠覆性的“大型核动力运输登陆潜艇”。随后,前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开始代号为“648”的项目。并在次年决定成立跨洋突击特种部队,挑选出550名官兵,成立第27特种营,专门送到波罗的海港进行潜艇破袭训练。

但这个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美国的核计划给搅黄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出可携带12个核弹头的三叉戟潜射导弹,前苏联则以建造“台风”级导弹核潜艇作为回应。结果“648”计划以及后来的“717”升级版计划都最后夭折了。

13.清政府曾制定袭日计划吗

据史实资料记载,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外交官宋育仁曾向清政府提出一个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如果他的奇袭计划能够得到清政府支持的话,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或许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1894年,宋育仁当时正在出使欧洲,是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在获悉清军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的时候,宋育仁立即上书朝廷,希望能出奇兵反败为胜。当时他建言可以购买英国的兵舰5艘,鱼雷快艇10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2000人,组成水师一个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宋育仁等一面申报朝廷,一面又与张之洞等人联系,以取得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时,宋育仁与英国银行商定,向其借款300万英镑,以作军费。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打算跟日本媾和,所以以“妄为生事”否决了宋育仁的建议,1895年3月,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致使这个奇袭日本的计划彻底胎死腹中。

14.一千年前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很多人都说中国现在落后西方欧美国家几十年,摆在中国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是,在一千年前,中国又何尝不超过欧美国家几十年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千年前,西方与中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涌动、欢歌笑语。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1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150万人。

一千年前中国的城市规模超过20万人口的有6个,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46个。

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一千多年前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见着中国的商船不禁感慨:“中国的商船也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

一千多年前意大利人见着中国的面条后,他们发明了今天的意大利面。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7600千吨。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是最会做买卖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的金银珠宝。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资源。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一千年前中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世界第一。

一千年前我们如此辉煌,一千年后我们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

15.在中国逐渐消失的十大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但也有很多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1)修钢笔

记得小时候钢笔坏了,必定到学校外面去找修钢笔的老师傅,不出几分钟,钢笔就能修好。那个时候觉得修钢笔的师傅特别厉害。现在,由于我们的书写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修钢笔这个职业也就逐渐消亡了。

(2)补锅匠

小时候一到午休,就会听到修锅的师傅在那吆喝“修-破-锅”。而且生意还非常火,现在的锅用坏了就直接扔了,没有人再去用那种补着补丁的锅了,修锅匠也就逐渐消失了。

(3)卖凉开水

小时候放学回家走在路上,必定到路边的大妈那里花一分钱买杯凉开水喝,这或许是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事了。现在的我们渴了就去喝可乐、雪碧、红茶,再也没有人愿意掏钱去买凉白开了。

(4)剃头匠

小时候总是喜欢跟着爷爷去村口的剃头匠那里剃头,总感觉剃头匠的那把剃刀非常神奇,能够把爷爷头上的头发给刮得干干净净。但是,随着美容美发店的兴起,再也难觅剃头匠的身影了。

(5)裁缝匠

现在的衣服即使没有穿破也会由于款式过时而被扔掉,更别说补几个补丁再穿了。所以,以前非常火爆的裁缝匠,也慢慢不再盛行,这不仅因为人们补破衣服的积极性不高了,更多的是没有人再去穿裁缝做的衣服了。

(6)翻瓦匠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房子一漏雨,就立即得找翻瓦匠来把房子修补一下。但现在的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连片瓦砾都难寻,还去哪儿寻翻瓦匠呢!

(7)守墓人

以前的大家族由于没有时间去管理自己的坟墓,所以都会找一个守墓人来管理家族的墓群。现在都实行火葬了,再也没有人去找人来守墓了,也没有人愿意干这行了。

(8)收荒匠

记得以前家里的啤酒瓶、破书都会留着卖给收荒匠,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还有这个耐心去将这些看起来并不值钱的东西积攒起来换几个零钱。所以,收荒匠也就逐渐消失了。

(9)流动照相师傅

这个很好理解,现在到处是照相馆、婚纱摄影店,而且交通也方便了,再也寻不到以前那种走家串户流动的照相师傅了。

(10)电话总机接线员

以前打电话,都要经过电话总机的,所以电话总机就得有个人去守。现在手机都普及了有谁还会想起以前那个守在电话总机前的人呢?

16、史上最传奇的九大状元郎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九位,以飨读者。

(1)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2)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廉,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3)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4)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5)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6)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7)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十分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8)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9)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