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唐代以隋朝大兴城为首都,改名“长安”,也称“京师”。
唐代的统治者认为隋代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低凹,不利防变。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便在隋代宫城的东北,另建新的宫城——“永安宫”,次年改名为“大明宫”。
唐玄宗时,又在城内东部建兴庆宫。其建筑的豪华富丽,超过了大明宫。其建筑规模之大、气魄之宏伟、布局之严谨、考虑之周密、市场之繁荣,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兴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不仅为后来历代兴建都城所效仿,而且影响到国外,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就是仿长安城兴建的。
008消失的楼兰古城
在我国西部,有一处至今还笼罩在神秘色彩之中的地域。在绵延高耸的天山以南,在横亘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侧,是一处湖泊洼地。各种自然之谜和历史传说像雾一样弥漫在它的周围——这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干涸以前,面积曾达5604平方公里,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当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罗布泊沿岸已有了远古居民,他们的生活依赖于渔猎或游牧。
楼兰就位于罗布泊的西岸。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从西向东流出沙漠,经过楼兰注入罗布泊。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滋养着楼兰的历代苍生。
公元330年前后,这里城郭巍然,而人烟断绝。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没有了水源的楼兰,居民的生计也难以为继,楼兰人纷纷离开故土。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时至今日,沉落荒漠深处的楼兰古城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
趣味链接:寻铲寻出楼兰古城
公元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纵穿罗布泊进行考察。3月29日,考察队的一把铁铲被斯文赫定的向导维吾尔族人艾迪克丢失。用来掘井取水的铁铲与队员性命攸关,艾迪克决定回去寻找。在他出发2个小时后,一场狂风袭来。30日,正当斯文赫定为艾迪克的性命担心时,艾迪克拿着铁铲和一些“艺术的雕刻物”出现在他面前。原来,寻找铁铲的艾迪克迷失了方向,狂风将他卷到“有许多房屋废墟的地方,废墟里有装饰得很美丽的半埋在沙土中的板壁和其他物品”。
斯文赫定看到艾迪克带来的物品,激动不已。但他当时并没有返回艾迪克发现“雕刻物”的地方,而是后来找到这里,并对所有房屋废墟进行大肆挖掘。
斯文赫定将大量出土文物运出中国。返回欧洲后,他将一些写有文字的物品交给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进行解读。公元1902年,希姆莱正式发表《斯文赫定在古罗布泊旁边的发掘》一文,文中说:“在地理名称中我发现了那个国家的名字叫楼兰。”楼兰从此再现于历史舞台。吸引了世界各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关注。
009历史上的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三山也就是指三神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总称“三神山”,据说山上长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只不过是传说而已,现实中并不存在。
也有人将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南北相连的山,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现在,所谓的五岳是指我国的五大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但在历史上,五岳的称呼却不是这几座,而是另有其山。
汉宣帝时确定了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其后又改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的时候开始以山西的恒山为北岳,到清朝时祭祀北岳才改往山西的恒山了。
一些封建割据政权也曾将其境内的名山封为五岳。如三国的吴末帝就将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县的霍童山为东岳,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泛指我国的所有的名山大川。
趣味链接:五岳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泰山年龄25亿岁,堪称五岳之尊;嵩山年龄14亿岁;恒山年龄5.5亿岁;衡山年龄1.5亿岁;华山年龄1.4亿岁。若将五岳年龄与人的寿命类比,以泰山按照100岁计,那么嵩山则已年过半百,为56岁;恒山正是风华正茂,为22岁;衡山和华山则是娃娃学童,仅在6岁左右。
010寺和庙的区别
人们经常把寺庙连在一起用,殊不知,寺和庙并非是一体的。“庙”是指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有人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有些史书里,把皇帝与大臣所商讨的对策也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这无一不与庙有关。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庙都是一个高规格的所在。
既然如此,那么哪些人死后可以入庙呢?在历史上,先秦之后有一个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故《后汉书·梁统传》描述梁统之子梁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现如今,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庙,几乎都是用来供奉和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的,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
而寺则大大不同于庙,它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除此之外,寺院里还要供奉各类大小不同的佛像。比如,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确切地说,寺与庙的最大不同就是,寺里供奉的是佛,而庙里供奉的则是偶像化的有功之臣。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是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而人们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为了纪念国殇,表达对功臣的缅怀。
趣味链接:寺庙里的男性僧侣为何称为“和尚”?
“和尚”是对佛教男性僧侣的一种通称。可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似乎鲜有人知。关于这种称呼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有说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总之,莫衷一是。不过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想脱离苦海,首先必须消灭一切欲望,做到与世无争,并苦心修行,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只有这样,死后的灵魂才可以升入“天堂”得到解脱。
所以说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万事忍为先,以和为贵。“和”就是忍耐、服从的意思,“如来以‘和’为尚”,因此,“和”就被佛教徒崇尚为修行的根本方法。“和尚”的称呼也就逐渐传开了,但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但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由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梵文里与“和尚”相对应的词是“Upādhyāya”,意思是博士或亲教(亲承教诲)师。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梵文音译,可是专业人士说,准确的音译是“邬波驮耶”。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但起源还是梵文音译,是随着佛教传播的需要,音转为和尚的。随着佛教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原汉地以后,“和尚”就成为对佛教男性僧侣的固定称呼了。
011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中国的宗教分为佛教和道教两种,这两种宗教都以山为居。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宋诗人陆游也说过:“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中国除少数名山为道教胜地外,几乎无山不寺,无山不庙。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实际上原是佛教的四大道场,即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流传和发展都一直处于低谷之中,自东汉后期开始,随着大量汉译佛经的出现和外国着名佛教徒的请入,佛教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丝转机。当时中国的佛教徒先后请来着名的菩萨东来定居,他们自立道场,授法讲经,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雄辩、威猛的的象征。其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山高顶平,看上去像平台,所以取名五台山。又因夏无炎暑,又叫清凉山。
普贤菩萨,是德行的代表,峨眉山是其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又称光明山。历代修建的寺院达100余座,现只存先锋寺、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遇仙寺等。
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普陀山是其道场。普陀山又名“海天佛国”,位于浙江省东部海中舟山群岛上。
地藏菩萨,又称大愿菩萨,能够尽孝道、担苦难、除疾病。在中国贫苦百姓中信徒最多,道场在九华山。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有十王、钵盂等九十九座山峰。山上有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寺院。
趣味链接:什么叫“衣钵相传”?
“衣钵”是佛教僧人的随身之物,“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使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
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三衣”和“钵”为信,传给接班人,称为衣钵相传。《坛经·行由品》记载:“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世常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
衣钵相传也写做衣钵相承,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中写道:“《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衣钵相传”这个佛教用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有很大影响。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
012我国的道教名山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据说在道教创立之初,选择了一些大山作为道场讲法,并修炼道术,设炉炼丹,传授道法,后来这些山就成为道教名山了。如华山、泰山、恒山等都是道教名山。年长日久,这些山岳不仅以风景优美着称,而且成了道教的名胜古迹,着名的道教名山有: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是着名的武当拳的发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着名的张三丰就是道教中人,他当时就在武当山修炼。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也就是民间所供奉的真武大帝。
道教认为玄武是黄帝托胎转世,出生后叫净乐国王子,后来进入太和山修炼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守护北方,玉皇大帝认为除他之外无人能够担当这项重任,于是改太和山为武当山。
明永乐皇帝即位后,自称是玄武转世,下令大修武当山。山顶有中国最大的铜殿,俗称金顶(因其在太阳的照射下灿灿发光而得名),殿中供奉有真武铜像。
泰山是五岳之首的东岳,也称岱宗、岱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有道教第二小洞天之称。古代很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祭天拜地的封禅大典。道教宫观布满山间,山下岱庙供奉泰山主神,山顶的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女神。此外,还有黄伯阳洞、碧霞洞、斗姥宫等道教名胜古迹。
衡山是五岳之中的南岳,在湖南衡山县境内,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衡山有七十二峰,有黄庭观、上清宫、降真观、九真观等着名道观。
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市境内,是道教第四小洞天。其主峰为落雁、朝阳、莲花,素以奇险着称。华山有四仙庵,据说是全真教的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丘处机修炼处。此外还有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玉女庙、雷祖殿等。
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北,为道教第五小洞天。相传茅山派祖师——西汉时的茅盈年十八岁时就进恒山修道。山上的通元谷为张果隐修处。
中岳嵩山又称嵩高山,在河南登封市,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山有七十二峰,嵩山之顶叫峻极峰。现在保留有唐代建筑——崇唐观和精思院。
江西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也是道教圣地,由龙山和虎山两座山组成。因道教名师张道陵在山上的壁鲁洞(又称驻仙岩)发现异书,居住于此,此山才成为道教名山。有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之称。
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境内,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和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这里修道成仙,因此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隋唐时道教建筑有20多处,清代还保留有许多道观。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道观被日军焚毁。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因四面青山环绕,形状像城郭,所以有青城之称。相传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后讲道收徒的地方。山上有上清宫、天师洞、丈人宫等多处道教建筑。
崂山,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宋元以后形成道教胜地,山中有许多道观,只有一座佛寺。崂山道士因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而闻名天下。
趣味链接:出家人为何自称“方外人士”?
僧人、道士这些出家人都自称是方外人士。这方外是什么意思呢?
在《管子》、《诗经》中所记载的方外,是指区域之外、中国之外(即夷狄之地)的意思。《庄子》:“彼游方之外者也。”其中的方外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但这些似乎与出家人不搭界。
“方外”是个合成词,从单字来解,“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国律法。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国律法约束之内,故都是方内之人。而在此世俗价值体系规范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
依佛教、道教思想理念而言,僧侣、道士都是出家人,摈弃了世人固守的道德规范,不能用世俗的规律加以约束,因此都可称做方外人士或尘外之士。
013我国着名的四大佛山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因其为四大菩萨的道场,所以自明清以来被称为佛教的四大名山。
菩萨是佛教中位居第二的尊神,菩萨是梵语菩提萨苟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上求佛道是菩萨的最高奋斗目标,普化众生是菩萨最美好的宏愿。
在佛教中,菩萨的数量之多无法统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以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四位菩萨最为有名,被称为“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虽都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但各有分工。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大行”、观世音菩萨表“大悲”、地藏表“大愿”。“四大菩萨”在中国都有自己显灵说法的地方,这些地方被称为“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