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22

第22章 发家秘诀之“战”:一将功成万骨枯(1)

历代中国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尊严征战疆场,他们是获得掌声最多的一群人,也是无数热血男儿疯狂崇拜的对象。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以其“横扫三军如卷席”的豪迈气势和“气吞万里如虎”的洒脱威猛,以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凄美悲壮,缔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神话。他们因战而生,为战而起,他们靠着自己的英勇善战,在战争中功成名就,为自己战出一片天地来。

1.韩信——从胯下走出来的军事巨人

韩信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天才,原因就在于,他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诸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堪称绝对经典的战术典故。谁能想到,这位能征善战的用兵高手,当年曾经遭受过街头地痞的羞辱,还曾经从裤裆下穿过。可这样的强烈反差却实实在在地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只能说明有多低的山谷,就有多高的山峰。

背景身世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关于韩信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一身本领的来历,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韩信出身平民家庭,而且家境贫寒。而这个人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出身不好当不了官,又不懂得经商谋生之道,因此只能依靠别人的周济勉强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他甚至没有钱来给母亲办丧事。然而,即便如此,韩信还是要找一处宽敞的坟地来埋葬自己的母亲,他的标准是要让那坟地四周安顿得下一万家。由此可见,韩信胸有大志,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他当时并不招人喜爱,因为他所擅长的是统兵治国的屠龙之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是根本无从施展的。

发家秘史

为酬千里之志,宁忍胯下之辱

在韩信穷困潦倒的时候,南昌有一个亭长,平时很看得起韩信,对他十分照顾,于是韩信便常在亭长家里吃闲饭。但是,亭长看得起韩信,不代表所有人都看得起他。待在亭长家的时间一久,亭长的妻子便不耐烦起来,想方设法要把他赶出去。

于是,这一天,亭长的妻子特意起了个大早把早饭做好了,然后催着一家人匆匆忙忙吃过了早饭。等到韩信像往常一样来亭长家吃早饭的时候,却发现什么吃的也没剩下。聪明如韩信者,怎么还不明白主人家的意思?从那以后,韩信再也没在亭长家出现过。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无奈之下,韩信开始每天去淮阴城的护城河里钓鱼。但是,钓鱼这种事对于韩信来说纯粹就是靠天吃饭,钓着鱼,就能填饱肚子;钓不着鱼,也就只好饿着了。

这时,韩信又遇上了好人。一位漂洗棉絮的老妪见韩信形容憔悴,饿得可怜,便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他吃。一连数日,天天如此,韩信大为感动。他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承老妈妈如此厚待,将来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恩情。”漂母听了,十分生气,很不高兴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别人施舍过日子,能有什么出息?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岂是希望你报答?你既然这样说,那今后就算了吧!”说完,提起棉絮走了。韩信望着漂母远去的背影,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群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你要拿剑砍谁啊?我看啊,别看你是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罢了!”

围观的人也早就看着韩信不顺眼了,他们觉得他根本就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但却非要带着把剑,装清高,弄得自己像个贵族一样。因此,围观的人们也都一起跟着起哄,都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得意,当众拦住韩信说:“你如果是条汉子,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你没有这点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分开两腿,双手叉腰,立在韩信的面前。

韩信默默地注视他们好一会儿,耳朵里听着人们的讥讽,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些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他这一钻,引得在场的人哄然大笑,那些无赖也显得神气十足。但韩信却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拍拍身上的尘土,起身离去了。很快,这件事成为当时淮阴家喻户晓的笑谈,连街边玩耍的小孩子见到韩信之后都指指点点的。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首先举起了反抗秦朝暴政的义旗。乱世是枭雄的舞台,同样也为韩信这样的人提供了发挥自己才干的好机会。因此,韩信离开了家乡淮阴,投奔了自己的老乡项梁。这个项梁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也是项家军的第一代领导人。

在项梁军中,韩信同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担任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项梁战死之后,韩信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不甘寂寞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出谋献策,但可惜根本得不到项羽的重视和采纳,因而始终郁郁不得志。

终于,韩信对项羽彻底绝望了,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项羽从咸阳返回彭城建都时,悄悄地溜走,前往蜀中投奔了刘邦。但是,刘邦也不肯重用他,只让他当个治粟都尉,也就是负责掌管粮草的小官,根本没有让韩信施展自己谋略的空间。

正当韩信渐渐对刘邦也失去信心的时候,他遇上了萧何。萧何是韩信命中的克星,我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因萧何而成事,也因萧何而死于非命的典故。

萧何慧眼试英才,在跟韩信谈过几次之后,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便极力向刘邦推荐。他对刘邦说:“诸将易得,像韩信这样的帅才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大王仅仅甘心做一个汉王的话,那么韩信对您没什么用处,您最好杀了他,以免他被别人所用;如果大王有意和项王争夺天下,那您就必须重用他,因为只有他才能帮您打败项王。愿大王三思。”这次,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下定决心,要拜韩信做三军统帅。

但是,光凭丞相萧何的一面之词,刘邦毕竟不能完全放心。于是,他把韩信请入帐中,让至上座,亲切地拉着韩信的手说:“丞相极力举荐将军,称赞将军的雄才大略。我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不知将军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吗?”

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问话,却反而问到:“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见刘邦连连点头,韩信接着说道:“请问在勇、悍、仁、强这几个方面,大王能与项王相比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照实说道:“我恐怕不如项王。”

韩信见刘邦对自己如此推心置腹,于是说道:“我在项羽麾下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给大王说说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吧。项羽虽号称勇悍仁强,但徒有其名。首先,项羽不能用人,不择善而行,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罢了,根本不足为虑。其次,项羽待人表面上恭敬慈爱,谈吐也算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倍加关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却有功不赏,这就是所谓‘妇人之仁’。项羽起兵以来,所过之地无不大肆杀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们害怕他的威势,不敢背叛,将来各国势力逐渐强大之后,人们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听命于项羽了。可见,项羽现在实力虽强,却是极易变弱的。您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谋臣勇将,还怕争不过他吗?现在大王如果向东进攻三秦,很快就能占领那里,等三秦平定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图谋天下了!”

韩信的这一席话,直说得刘邦心悦诚服,一再说:“我真后悔没有早日起用将军!将军今日的这番指导让我茅塞顿开。此后用兵全仗将军调度,指日东征!”

韩信说:“将不练不勇,兵不练不精。项王虽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但毕竟是百战的勇将,不可轻视。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紧操练人马,鼓舞士兵们的斗志。三个月之后,我们就可以发动进攻了。”刘邦连声称好,当即命韩信去布置诸将,校阅士卒。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个好领导是必需的。对于韩信来说,项梁和项羽这叔侄俩太过于强势,不能发挥他的才能,因此都算不上是好领导。而刘邦本身并没有多少征战方面的才能,但是,他的优点也很明显。刘邦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行,因此他求贤若渴,谁行他就用谁,而且用人不疑。这样的领导对于韩信来说是最好不过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韩信去投刘邦,算是投对了。

不惜豪赌,背水一战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项羽封在三秦地区的心腹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一个出其不意。再加上刘邦在这一地区威望素著,结果韩信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占领了三秦地区。

紧接着,韩信领兵北上,马不停蹄地攻占了平阳,迅速平定了魏地三郡五十二县。灭魏之后,黄河以北尚有代、赵、燕、齐四国。这四个国家全部都是依附于项羽的。面对这一局面,韩信向刘邦提出“北边攻打燕、赵,同时向东平定齐地,南边切断楚国的粮道,然后一起在荥阳会合”的战略计划。刘邦现在对韩信已经是心服口服,言听计从。韩信提出的作战计划,刘邦哪有不采纳的道理?不仅如此,刘邦还派张耳协助韩信,跟他一起去北线进攻燕、赵、齐等国。

韩信和张耳首先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大败代军,灭亡了代国。接着越太行山东进,乘胜向赵国进军。赵王歇得到消息后,急命大将陈余集中20万大军抵抗。陈余把主力布置在了太行山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

井陉口是韩信进攻赵国的必经之路,而且地势险峻。赵国的谋臣、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建议说:“井陉谷道路难走,汉军要想通过这里,必然是部队在前,粮草在后。我愿领兵3万,从小道绕到汉军的后面,劫了他们的粮草。这样一来,用不了10天,他们必败无疑。”李左车的确是个厉害人物,他的这个计策正好击中了汉军的弱点。但是,赵军的统帅陈余是个僵化迂腐的书呆子,他对李左车的建议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用不着这些诡诈的计谋。韩信所带的部队,号称数万,实际不过几千人罢了,而且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早就筋疲力尽了。我们的部队比他们多出那么多倍,如果不敢正面进攻的话,天下人一定会笑我怯懦。我可丢不起这个人!”

韩信知道陈余并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之后,心中暗自庆幸,进而放心大胆地纵兵深入,在井陉口以西30里的地方扎营。到了半夜,韩信开始点兵,先派出轻骑2000人,每人携带一面汉军旗帜,走小路,悄悄潜到赵军营垒附近埋伏。临行前,韩信吩咐道:“如果赵军见我军退却,必会倾巢而出,追杀我军。这时,你们就趁机冲进赵军营寨,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韩信再派一队精兵作为先锋,出井陉口,背临绵蔓水,面向赵军阵地,摆开了阵势。陈余从营垒中看见汉军背水列阵,不禁哈哈大笑:“背水为阵,只可进,不可退,一旦进攻不利,就会陷入死地,这是兵家之大忌啊!看来,破汉军,斩韩信,就在今日了。”于是传令三军作好攻击准备。

天刚蒙蒙亮,韩信便亲率人马,高举大旗,擂起战鼓,杀出井陉口。陈余大开营门,挥兵迎敌。两军交锋,赵军人多势众,一拥而上。汉军寡不敌众,只得渐渐退却。赵军见汉军败退,拼命追赶,就连据守大营的赵军也趁机冲了出来,想要抢些功劳。这时,后退的汉军来到了河岸边,已经是退无可退。韩信一声令下,将士拼死力战。两军从早晨直杀到中午,仍不分胜负。陈余这时才想起自己后方空虚,于是命令鸣金收兵。不料刚退到半路,探马来报,说营寨已经被汉军攻陷。赵军闻言,顿时惊慌失措,一下子乱了阵脚,争相逃命。陈余哪里还喝止得住?就在这时,韩信率军突然来袭,营寨内的2000骑兵也趁机杀出。赵军腹背受敌,很快便全军覆没,陈余和赵王歇全都死于乱军之中。

战后,众将领问韩信:“兵书上明明说背水列阵乃是兵家大忌,大将军不照兵法行事,结果真就获胜了,将军能不能告诉我们其中的奥妙呢?”韩信笑道:“这就是《孙子兵法》上说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此战敌众我寡,如果在交战的时候让众军感觉有退路的话,那他们岂不都想夺路逃生?因而必须把军队置于无路可退的死地,逼迫他们各出死力杀敌,这样我才能用少数兵力拖住赵军的主力,我埋伏的轻骑才有机会夺取敌人的营寨。”诸将听了,无不钦佩。

韩信凭着杰出的才能,连续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然后以荥阳为立足点和项羽进行了最终的决战。韩信先以歌谣激怒项羽,使其误入十面埋伏之阵,后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兵肝肠寸断,战斗力荡然无存。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绵延400多年的大汉王朝由此而始。汉朝建立之后,韩信作为开国元勋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发家感悟

韩信的一生是一个传奇。这不仅体现在韩信神鬼莫测的战争谋略和精彩绝伦的指挥艺术上,他一生命运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也同样让无数人感叹不已。韩信这一生的遭遇之奇,发家之速,能屈能伸,善择明主,敢于豪赌的大胆略,大智慧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事实上,韩信的军事才华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就算把他称作是用兵学上的爱因斯坦也毫不为过。但是,无论韩信多么善于用兵,都无法掩盖自己在政治上的弱势。他败家的速度甚至比他发家的速度还要快,他发家是因为军事,败家则是因为政治。

有意思的是,韩信人生的两端屈辱无比,中间部分确实光彩夺目。在韩信发家之前,他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大豪杰能够做出来的事。在韩信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战场上算计了敌人一辈子的韩信阴沟里翻船,中了皇后吕雉并不十分高明的计策,结果被关在铁笼子里,让一群女人用竹子做成的长矛活活捅死了。“生得窝囊,死的憋屈”,这也许是对韩信的一生最不厚道的评价了。

2.卫青——人奴之子变身卫国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