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29

第29章 发家秘诀之“谐”:背靠大树好乘凉(2)

后来,白圭的老师子夏成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的老师,因此,白圭也就和魏文侯成了同门师兄弟。白圭在子夏的教诲下,说服父母,外出游学,浪迹天涯。特别是在登了泰山,领略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之后,白圭的胸襟更加开阔了。继而,白圭又南下越长江,游太湖,访蚕丝之乡,收获颇丰。

在白圭外出之际,白圭的父亲白澍托人转告白圭,王宫里正需要一批明前茶,这明前茶是清明前采的茶,清香可口。因姬氏身体欠佳,白澍不能亲下江南购茶,务必让白圭转到江南购茶。白圭匆匆赶去,但还是耽误了购茶的时间,明前茶已被四方茶商预订了。于是,聪明的白圭急中生智,将当地茶农做好的装茶的竹篓订购一空。待各地茶商买了茶叶准备运输时,竟然买不到茶篓,只得高价从白圭手里买下茶篓,白圭虽没买到茶但却赚了一大笔钱。

白圭牛刀初试,就显露经商之才。如果说,白圭一开始从事的是靠手提肩扛那种小规模的贩卖行动。那么后来,白圭就用挣的钱购置了车辆,买卖的规模比以前更大了。

恰在这时,白圭接到老师子夏的来信,要他去魏国首都大梁做官。由于白圭的才华深得子夏的赏识,再加上白圭又和魏文侯是同门师兄弟,便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便被任命为中卿。

白圭入仕魏国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施展。特别是在谋划魏国迁都,并力推吴起为魏大将军后,白圭协助吴起伐秦,连拔秦国五城,由此更加得到魏文侯重用,并积功而升为相国。后来,魏文侯又采纳白圭的“戍边”良策,封吴起为西河守,防御秦国。自此之后,魏国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魏文侯十七年,奉魏文侯旨意,白圭亲率大军讨伐中山国。魏国大军连续攻克了中山国三座城池,百姓生灵涂炭。白圭不忍百姓遭秧,下令撤兵。这场战争,最后以魏国大胜而结束。但这场战争,却让白圭亲眼目睹了杀戮,看到了生灵涂炭,于是他决定辞去相国职务。

一个在政治上颇有作为的相国,突然提出辞职,这让魏文侯着实吃惊不小,因为白圭不但建立了开疆裂土的大功,还彻底解决了始终困扰人们的水患,赢得了较高的民众拥戴。现在却在其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撂挑子,魏文侯自然不甘心。

因此,魏文侯派人到洛阳,将价值连城的夜光玉赠与白圭,希望白圭能够继续留任,但白圭去意已定,毅然地退回礼品,他决意辞官,正式步入商界。正是白圭的这次选择,从而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商业巨子。

弃官从商,白圭创造商业神话

魏文侯的好言相劝和真诚挽留,并没能最终阻止白圭退出政坛。由于白圭在涉足政坛前有过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当他再次步入商海时,很快就成了一名游刃有余的精明商人。加之他从政时的政治历练和人脉关系,又为他的商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如鱼得水,轻轻松松就赚了不少的钱。

白圭充分发挥其经商才能,他以超人的智慧,全面开展商业行为,贩盐、购帛、收谷、购茶、买马等各项业务。他还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也就是在丰收年景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等到蚕茧结成时,又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用观察天象的经验预测下年的雨水多少及丰歉情况,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今年就大量收购粮食,屯积货物。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市场的行情及变化规律,他经常深入市场去了解情况,对城乡的谷价可谓是了如指掌。

同时,白圭认为经商需要速战速决,不误时机。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他认为如果智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业,就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他认为在商品贬值之机大量购进,看似是愚蠢之举,很多人也认为这样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无底洞之中,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取”不是无原则地购进一切已经贬值的商品,对于已丧失了消费潜能的商品当然不能购进。这里的“我取”,指的是购进那些由于市场暂时变化而忽然供大于求贬值了的商品,它们并不是丧失了市场潜力,而是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而出现暂时滞销。

有一次,商人们都在不计损失地抛售棉花,甚至有的商人为了尽快把棉花抛售出手,不惜一切把价格压得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白圭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忙吩咐手下人迅速挂出收购棉花的招牌,并且收尽商人手中所有现存的棉花。由于收购的棉花实在太多,白圭甚至还派人从其他商人那里租地方来存放棉花。

这个时候,那些卖完棉花的商人又都拥在了一起,抢着购进皮毛。原来,不知从哪里传来消息,说最近的皮毛成了抢手货,冬天人们有可能从市场上难以买到皮毛。此时,白圭的仓库里正好保存着一批上好的皮毛,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将皮毛压在手中,而是把所有库存的皮毛全部卖了个精光,立刻从中赚了一笔。

可没过多久,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导致棉花严重歉收,那些手中已经没有了棉花存货的商人便开始到处寻找棉花。这时,白圭便以高出收购价很多倍的价格卖出了库存的全部棉花,他就这样再次发了一笔大财。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某种原因,满街的皮毛却突然出现严重的滞销,价格被压得越来越低,其他商人都后悔不迭,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有一年,齐国大旱,粮食几乎绝收,出现了饥民潮。正在齐国为粮食愁眉不展之时,白圭却带了数船粮食到达齐国,齐国公大喜过望,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盛情款待白圭一行,并命大臣陪白圭考察齐国商业行情,提出了与中原地区货物互通有无的建议。

白圭在返回时,载回了满舱的齐国特产——海盐,他不但给齐国国民雪中送炭,避免了饥荒,自己也稳稳地从中赚了一笔大钱。同时,那些王城洛阳的乡亲们也为能够吃到晶亮的海盐,对白圭大加肯定。

就这样,白圭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执政时建立的人脉关系,赚取了不少钱财。由于白圭在经营商业中有所建树,而跻身巨贾的行列,被誉为商业行当的祖师爷,而受到后人的热捧。

广收门徒,传播经商理念

由于白圭的辞职下海,给他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成为各地商家纷纷效法的样板,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想试图探讨白圭的商业运作渠道。曾经是政治家的白圭,心胸也十分宽广,他也很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开来。于是,白圭便成为商业这个行当里最早收门徒的人,他通过严格挑选,招收了一些学生。

不过,白圭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他的招生标准因此也十分苛刻,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要具备以下条件:要通权变,能够权衡利弊,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要有仁爱之心,能够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原则;还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固守等待,不轻举妄动。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商人的地位还很低,但白圭却提出了要用当时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来规范商人的行为,由此可见白圭所要求的商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很高文化程度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这和他以仁为本的经营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白圭在广招门徒之后,就开堂布课,传授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前辈的成功经验和他自身经验的总结。他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经商理论,其理论为:

(1)要想确保商业成功,就要多读好书

白圭是因读过“陶朱公”范蠡弃官从商成为巨富、孔子的弟子子贡经商成为巨富,受到启发而从商的。白圭在经商过程中也未停止过读书,他成为巨富后更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兵家、法家、阴阳家乃至神巫占卜之事他无所不读。他用天文学和占星术来预测来年年成的好坏,以此来决定下一年的经商项目。因此,白圭的商业决策失误很少。

(2)要与员工同甘共苦

财富运作中,在用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要爱惜员工。白圭认为经商者无论多么富有,都应该过节俭的生活,不能铺张浪费,要禁戒嗜好,要同自己的雇佣者同苦同乐,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扩大经营,形成规模。

(3)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发财的商机

白圭认为,在盈利机会出现时,要迅速反应,趋之若猛兽鸷鹰,不能犹豫不决、慢慢腾腾,认准的项目,一定要及时出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商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博弈中抢占先机,从而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利润回报。

(4)用治国的胸怀来经营事业,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商业拓宽渠道

白圭认为经营自己的事业如同一国之君经营一个国家。白圭非常自信地把自己的经商策略比做伊尹、姜尚之谋,把自己指挥雇佣者的运作比作孙子、吴起的用兵,把自己制定和厉行的经商规则比作商鞅变法。

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同时,白圭为国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并系统整合各种资源,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产有利于其发展。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歉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援,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为国家理财致富。比如: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交换。若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白圭高超的把握时机的本领,更是向学生传授的重点,他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从而作出是否交易的准确判断。白圭的这套商情预测理论,实质就是一种农业经济循环论,这表现出白圭具有极高的知识水平和高远的眼光。

白圭这套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不但对他的学生影响巨大,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发家感悟

白圭从一个落魄贵族的子弟,到名师指点后的少年奇才,再到富甲一国的相国。在政治仕途一路走好的时候,却突然辞职下海,并最终成为富可敌国的商贾大腕,真正实现了他发家的梦想。

在一般人的眼里,读书入仕,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白圭,虽然也完成了这种人生的跨越,成为一国的相国,可谓光宗耀祖、春风得意。可是,就在此时,他却做出让人错愕的决断——弃官从商。可也正是这次选择,造就了我国商业理论的鼻祖。

当然,白圭的发家,也绝非单纯靠其个人资质和优秀天赋。他少年时的从商历练和他从政时累积的行政资源,都在后来的商业运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发家还在于,他的商业运作并非仅仅仰仗赚钱和发财,而是在盈利的同时,促进社会商品的循环,迎合市场的需求,再加上他对市场的前瞻预测,从而创造了古代为数不多的商业神话。

诚然,白圭并非一个纯粹的商人,而是一名富有韬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将政治家的度量和军事家的神勇都运用到了商海的运营中。因而,在他发家之后,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堪称高境界的选择。将别人视为商业机密的经商经验传播天下,旨在让天下的人都跻身财富序列。这也正是白圭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最本质的区别。这也难怪后世的商人均恭敬地将这位辞官下海的商人视作祖师爷。

3.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发明者

吕不韦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因为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他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不但坐拥大量财富,还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绝非商业上的一本万利所能概括的。至于吕不韦是否白手起家?或者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历史尚无确切记载,但他在尚未婚取的年龄就成为一国的首富,绝非靠贩卖几把青菜,卖几个肉馅包子就能实现的。因此,吕不韦的发家,毫无疑问是他经商天才的折射。作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投机家,虽几经朝代更迭,但他的商业运作能力依然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即使在当下,他的权术、公关手段和自我炒作的宣传策略等,依然魅力不减,仍是梦想成功的人士值得学习效法的楷模。若把吕不韦称之为盖世英雄,显然有人会出来反对,但若称他是个独一无二的千古奇人,恐怕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背景身世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出生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个商人的家庭里。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他的父亲也因经商发了点小财,是当地小气名气的商人。吕不韦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其父经商思想的影响。加之他聪明好学,后来独立经商,成为经商能手。他往来各地,主要从事盐、粮食、丝绸、布匹等商品的经营,他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手段,积累了千金的家产。

后来,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己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缭乱。他在花天酒地、歌楼舞榭游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他获取财富的目的,他要寻找到赚钱的好商机。

发家秘史

奇货可居,吕不韦独辟蹊径寻商机

凭借商人的精明,吕不韦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猎物。也许别人都不敢做这样的投资,但是吕不韦敢,他投资的对象是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当时秦公子异人正在赵国做人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派人到对方为人质,多数是为相互联合抗秦,而秦与六国交换人质,则是所谓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公子异人的出现,让吕不韦惊喜不已,他认为这是一单最值得投资的大生意。

吕不韦心中有了初步的打算之后,他匆匆赶回家对父亲说:“您认为耕种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吕不韦的父亲张口答道:“十倍的利润。”吕不韦又问:“如果做倒卖珠宝和玉器的生意,一般能获得多少倍的利润呢?”父亲立即回答:“有百倍吧。”吕不韦紧接着又问:“如果拥立他人做国君,又是多少倍的利润呢?”父亲十分惊讶地回答说:“那可就可无法估价了!”其实,这才是吕不韦想要的答案。吕不韦非常兴奋地对父亲说:“如今农民努力地耕作,却只能是满足温饱;可如今,我若能拥立一个人做国君,那我的功劳就可以泽被后世,流芳百世了!希望您能够允许我去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