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03

第3章 发家秘诀之“夺”:江山无定主,舍我其谁(3)

但乱世却给了刘邦和项羽均等的博弈机会,项羽虽有秦始皇的凶猛残暴,但却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而当时的民众更需要能够带领他们休养生息的领袖。毫无疑问,刘邦的怀柔政策更适合当时民众的心理需求。而在政治才能上,刘邦显然高出项羽太多,他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力几乎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天下根本没有人敢和他在政治上博弈,而他唯一的对手就是他自己。他的信念确立后,几乎不受情绪与情感的影响,而且在任何诱惑前都能保持足够的清醒,也从不放弃任何生存和胜利的机会,无论获得这种希望的手段有多么残忍和卑微,刘邦都会坦然利用之。而他的政治对手项羽,却在刘邦的这些优点面前,可谓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刘邦就靠这些近似无赖的招数逼得勇猛的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也因而创造性地开辟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足够分量的大汉帝国——真正实现了他的发家梦想。

当然,后人中也有对刘邦不服气的,说刘邦48岁还在亭长位置上晃荡,就足以证明他没有较大的才气,他之所以发家,靠的是初汉三杰。平心而论,说刘邦发家借助的是汉初三杰,这话不假,就连刘邦他自己也承认,他曾说过自己文不如萧何,武不若韩信,谋不敌张良。但如果以他自谦的话作为刘邦少谋缺才的佐证,就大错特错了。

初汉三杰绝非平庸之辈,都是人中之龙,这话不存在任何争议,可这三个人却都愿意在刘邦面前俯首称臣,肝脑涂地,就显示出刘邦与众不同的驭人艺术。的确,刘邦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但却是个总揽全局、驾驭将才的帅才。如此看来,有此雄才大略的人发家,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3.杨坚——外国人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中国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象征权威和力量的帝王总是一道耀眼的风景,自秦始皇的高调称帝到袁世凯的黯然谢幕,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408位皇帝。但在欧美各国,就“中国皇帝谁最出色”的调查问卷时,答案既不是李世民、成吉思汗,也不是秦始皇、汉武帝,而是隋文帝——杨坚。尽管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杨坚在西方人眼里有如此高的位置,也应当绝非偶然。尽管隋朝江山是杨坚靠权谋智慧从北周宗室抢来的,尽管杨坚所建立的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杨坚所拥有的地位,却不容小视,也自然会引发后世的人们对他发家史的探究热潮。

背景身世

杨坚出生于公元541年,为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父亲是贵族,母亲则来自济南的一个贫苦家庭。杨坚的祖辈是北魏武川镇的军人,而杨家真正步入显赫的贵族阶层,则要从杨坚的父亲杨忠说起。

据了解,虽然杨忠出身贵族世家,但他年轻时的经历却似乎并不顺利。18岁时,杨忠东游泰山,结果却遭遇战争,被南方梁朝的军队捕获,被迫在江南生活了5年的时间。不过,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忠结识了杨坚的生母吕氏,并与其结为夫妻。

后来,杨忠先后得到了关陇贵族独孤信和北魏丞相宇文泰的赏识,并随宇文泰一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先后获得了多次升迁的机会。与此同时,杨忠的儿子杨坚也顺利出生。这一时期,杨家在杨忠的不断努力之下成为名门大族,因此杨坚自小便接受到了较为正规的教育,很早就掌握了骑射的本领,并被送到京城的太学读书。在太学上学期间,尽管杨坚对读书不太感兴趣,但他却凭借着严肃的作风和庄重的举止在同学面前建立了很强的威信,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尊重,积累了不少人脉,这也为他后来和平夺权、君临天下埋下了伏笔。

杨坚之所以能够在同学中建立威信,一方面源于他的作风和举止,另一方面则似乎凭借的是他非凡的相貌。据了解,杨坚少时体貌奇特,目露精光,这使他先后赢得了很多权贵的赏识。其父杨忠的赫赫功勋也为杨坚提供了一个可以平步青云的优越平台,因此在他14岁时,便已步入仕途,被任用为功曹。

不过,有利必有弊,杨坚奇特的相貌也为他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让一些手握重权之人增加了对他的戒心,甚至想要除掉他,以绝后患。这无疑给杨坚的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阻碍了他的发家之路。

发家秘史

祖荫庇护,杨坚跻身北周重臣之列

尽管因为相貌非凡,使杨坚在步入仕途后多次面临威胁,但他却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这与他小心谨慎的作风和为人处世的圆滑是分不开的。

据了解,最先评价杨坚相貌非凡的人,是北魏丞相宇文泰。当时,杨坚的父亲已经凭借着赫赫的战功,在宇文泰旗下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为了笼络这个功臣,宇文泰便不断给杨忠的儿子杨坚加官进爵。不过,另一方面,他也的确对杨坚的品貌都十分赏识,并曾经感叹说:“这个孩子相貌不一般,不像是寻常的人物。”在宇文泰的一手提拔下,年仅16岁的杨坚便已成为了骠骑大将军,但也正是宇文泰对他的赏识和评价,才导致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在称帝后对他百般提防。

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继承了事业,后又取代了魏恭帝的皇位,改国号为周,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北周,而宇文觉则被称为孝闵帝。但一年后,即公元557年,宇文觉的帝位又被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所取代,即为周明帝。

周明帝登基后,先是授杨坚为右小宫伯,掌管宫内侍卫,并进封他为大兴郡公。但另一方面,周明帝却又找来负责看相的赵昭,让他给杨坚相面,想要知道杨坚将来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赵昭一见到杨坚,便断定他有真龙天子之相。为了保护这个他眼中的真龙天子,赵昭向周明帝隐瞒了实情,只说杨坚最多可以做到柱国大将军的位置,消除了周明帝对杨坚的戒心。后来赵昭又私下里对杨坚说:“以你的骨相,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国之君,请你记住我的这句话。”

此后,杨坚与他的父亲杨忠均在北周的官场上扶摇直上,到公元561年,周武帝宇文邕登基称帝后不久,21岁的杨坚就已经被提拔为了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而其父杨忠则先后取得了柱国大将军、隋国公和大司空的封号。在周武帝统治时期,也有一个人对杨坚十分不满,并伺机想要除掉他。这个人即宇文护,他早在孝闵帝在位时就掌控着北周的权力,将杨坚的多次晋升看在眼里,也恨在心上。不过当时杨坚在北周的地位已经不可小视,并得到了大将军侯伏、侯寿等人的维护,因此宇文护也一直没有找到加害杨坚的机会。可见,在北周的政治领域中,杨坚自小便具有的能够在众人面前建立威信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帮他避过了一些其他势力的威胁。

在北周重臣之中,还有一个人物也不容忽视,即独孤信。他与杨忠一同投靠宇文泰,并早在周明帝统治时期就已经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比杨忠获得柱国大将军的封号早了整整十年。同时,独孤信的长女还嫁给了周明帝为妻,成为了北周的皇后。独孤信也是个能够慧眼识英雄之人,他早在杨坚青年时代就对他颇为器重,于是很早就将自己的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了杨坚。另外,在周武帝统治时期,杨坚的长女还被封为皇太子妃。至此,杨坚不仅跻身北周重臣之列,而且还成为了皇亲国戚,所以,他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

公元568年,杨忠去世,杨坚继承了父业,成为了隋国公。在此期间,对于杨坚产生戒心,并想要除掉他的人已经不止宇文护一个了。齐王宇文宪和内史王轨也先后向周武帝进言。宇文宪说:“杨坚相貌异常,我每次见到他,都会不知所措。所以此人恐怕不能长期待在宫中,请陛下尽早除掉他。”而王轨则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地说:“杨坚有反相。”然而,面对朝臣们对杨坚的猜疑,周武帝却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赞成以貌取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将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国家政治和军事事业之上。

周武帝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位之时,先是于公元572一举歼灭了宇文护等人的势力,夺回了在宇文护手中把持了多年的政权。后又出兵讨伐北齐,最终于公元577吞并了北齐的领土,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而在周武帝攻打北齐期间,杨坚则从驾征讨,屡立战功,先后被历任为定州、毫州总管,并在北周攻灭北齐后,被进位为柱国大将军。

在消灭北齐的第二年,即公元578年,36岁的周武王因病去世,太子宇文贝继位,史称周宣帝。年少的周宣帝完全没有沿袭周武帝的那种雄才大略,他昏庸无能、荒淫无度,从而为杨坚提供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大好时机。

权力斡旋,杨坚以和平方式改朝换代

对于一些朝臣对自己的提防和加害,杨坚心知肚明,但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报复,而是更加小心谨慎行事,不给人挑起事端的机会。与此同时,杨坚在不断升迁之际,也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利用各种机会广交朋友,不断积累着自己的政治资本。如他在随州担任刺史时,就认识了骠骑将军庞晃,两人关系甚密。庞晃也曾说杨坚有帝王之相,将来一定可以做皇帝,并在杨坚升任为毫州总管时就劝他起兵,成就帝业。但杨坚却说:“时机还未成熟。”这句话表明了杨坚的确有想夺取北周政权的意向,可见当初负责看相的赵昭私下里对他说的话,他虽然没有作出回应,但却牢记在了心间。同时杨坚拒绝庞晃起兵的建议,也体现出了他处世的沉稳,似乎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贸然行事。

经过一番暗中的努力和等待之后,杨坚终于等来了时机。周武帝去世后,周宣帝登基,杨坚的长女成为皇后,而杨坚则被升任为大司马,即军事主管。周武帝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昏庸、荒淫不说,还喜欢滥杀无辜,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杨坚见此情形,觉得时机已到,再加上他在宫中的威望已经不可低估,拥有了好多的亲信,于是他开始着手为自己的称帝大业做准备。同时他与好友宇文庆一起,对自己取代帝位之后可能出现的动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做好了应对的策略。

周宣帝虽然昏庸,但对杨坚的所作所为却并不是没有察觉,他也曾设法想要除掉杨坚,并对皇后说:“我一定要灭了你们全家。”之后,周宣帝将杨坚召入宫中面圣,他认为如果皇后将自己所说的话告诉了杨坚,那么他在见到自己时一定会有不自然的神态,于是便提前吩咐下人说:“如果杨坚神色异样,你们就立即将他拖出去斩了。”结果杨坚在见到周宣帝时,却神态自若、毕恭毕敬,没有让周宣帝抓到把柄,最终全身而退。

公元580年,周宣帝计划出兵攻打陈国,杨坚在他的老同学郑译的帮助下得到了率兵出战的机会。郑译是周宣帝的亲信,杨坚曾对他提出过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外调的机会,这个想法一方面出于要避开周宣帝的责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杨坚想到地方上去积累一些势力。不过,攻打陈国的计划还没有得到实施,周宣帝就突发急病去世了,临死前原本打算召大臣们来交代后事,但当大臣们赶到之时,他却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

周宣帝死后,其年幼的长子宇文阐继位,称周静帝。随后,杨坚便在大臣郑译和刘防的全力协助下,以皇帝的外祖父,以及朝中重臣的身份得到了辅佐幼帝执政的权力。紧接着,他又在亲信李德林的支持下,以巧妙的方式打消了郑译和刘防想要和他分享政权的念头,自任丞相,设丞相府,在给这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加官进爵的同时,也将他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

正如杨坚所预料的一样,其独掌大权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皇室的各个王爷,绝对不会允许自家的权力落入外戚的手中。不过,对此,杨坚早有防备,他软硬兼施,逐个排除了皇室内部的威胁。然后又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对周宣帝统治时期的一些昏庸政策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民众的支持,使其在京师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

稳固了京师的政权后,杨坚又开始设法平定地方势力的不满情绪。此时,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为了反对杨坚的霸权,都纷纷起兵。杨坚采取了逐步分化瓦解的策略,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军事权力大举出兵,最终平定了地方势力的军事反抗。

在杨坚排除异己、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也在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自称隋王,并将妻子独孤氏封为王后,而其子杨勇则为世子,并负责监督和管理国家东部的地方势力。公元581年,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杨坚派人代替周静帝撰写退位诏书,以皇帝主动禅让帝位为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并以长安为首都建立了隋朝,故史称其为隋文帝。这一年,杨坚40岁。

宏图大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强盛帝国

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杨坚深知自己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稳固自己的江山,因此在隋朝建国之初,杨坚可谓是大展宏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创出了不小的成就。在登基之初,杨坚就命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和颁布了《开皇律》,这部律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出杨坚对法制的重视。

在军事上,杨坚则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并以兴修长城的方式来加强边关的防御。公元589年,杨坚派大军南下攻打陈国,最终大胜而归,陈国被消灭,全国在分裂了几百年后,再度实现了统一。

在杨坚创下的众多成就中,最为突出的两项应该是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实现了开皇之治,这两项成就无疑将杨坚的发家之路推向了巅峰。

杨坚开国之初,国家的官僚体制处于陈旧、混乱的局面之中。因此为了整顿这一局面,也为了更好地控制曾帮助他取得帝位的一些有功之臣,杨坚按照汉魏时期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即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并以五省为首掌握政权。五省包括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其中在尚书省下又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机构,从而形成了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因此也对后期的历代王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此外,在政治改革上,杨坚还简化了地方官制,并开创了科举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不再仅从权贵子弟中选拔官员,增强了政治体系的有效性,使国家政治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