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大营的将士又在路上劫了囚车,救出邓艾,又回到成都。卫瓘以为,他和钟会一起陷害邓艾,担心邓艾事后告发,又想独占讨灭钟会的功劳,于是派护军田续去绵竹,连夜向三造亭袭击邓艾,杀掉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当初,邓艾进人江油的时候,因田续按兵不前,邓艾要杀他,后又赦免了他。在卫瓘派遣田续的时候,卫瓘对田续说:“这次你可以报复在江油所受的羞辱了。”
事件平定以后,朝廷要为卫瓘加官晋爵。卫瓘认为,平定蜀地的功业,是诸位将领出力的结果,邓艾、钟会二人跋扈,是自取灭亡,虽然自己出谋划策,但没有斩将拔旗的功劳,因而坚持辞让,不接受封拜。终于升他为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不久又升为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加封为茁阳候,腾出的爵位封他的弟弟卫实为开阳亭侯。
泰始初年,转任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衔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在各种官位上都有政绩。又任他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到幽州镇城上任后,上书请设立平州,后来他兼任都督平州诸军事。当时幽、并二州,东有务桓,西有力微,都构成边地的危害。卫瓘离间务桓、力徽二人的关系,致使二人互相猜疑而产生矛盾,于是务桓投降,力微忧虑而死。朝廷表彰他的功绩,赏给他一个儿子亭侯的封爵。卫瓘请求把爵位封给他弟弟,弟弟还没有受封就死去,弟弟的儿子卫密受封为亭候。卫瓘六个儿子都没有爵位,把封爵都让给他两个弟弟,因此四方称颂他。卫瓘多次请求进京朝见皇帝,他来到京城,晋武帝待他很好,不久又派他回到幽州镇城。
咸宁初年,征召他为尚书令,又进侍中。卫瓘生性严肃,对他的下属都用法律手段来领导,把尚书官看做助手,把尚书郎看作办事的吏员。瓘学问渊博,又擅长书法艺术,他和尚书郎敦煌人索靖都长于章草,当时人称之为“一台二妙”。汉末人张芝也长于章草,人们认为卫瓘的草书继承了张体的筋骨,索靖的草书继承了张体的血肉。
太康初年,升为司空,仍兼侍中、尚书令之职。他行政清明简要,受到朝野上下的称赞。晋武帝让卫罐的第四个儿予卫宣配婚繁昌公主。卫瓘认为自己的家室系书香世家,与出身寒微的门第结亲,不是门当户对,因而上书推辞,武帝不答应。卫瓘又加衔太子少傅,又给他的官府加千名军士、一百匹马、乐队等护卫仪仗。因发生日蚀,卫瓘和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等都要求自动退位,武帝不允许。
卫瓘认为,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度,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通行古今的常制。
应该恢复古代的乡举里选制度。他和太尉司马亮上奏说:“古代的圣君崇敬贤能的人,选举优秀人物,再加以教化,因而形成朝廷上恭俭谦让、社会上歪门邪道绝迹的风气。确因乡举里选制度,对所选的人能多方检验,考察他的行事言论,就一定能选出优秀人才。这样人们知道名声不能弄虚做假求得,所以返身自躬加强修养。因此,崇敬贤能的人,社会风气会更加和谐;黜斥恶人,人们的行为就会更加检点,这就是说,乡举里选是古代先王的完美制度。从此以后,这种制度慢慢被破坏。曹魏政权是在社会大动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战乱之后,人们多流移他乡,没有地方去考察他们,所以才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姑且作为当时选用人才的根据。这种制度刚建立的时候,乡里的评论,不管爵位的有无、高低,人受到褒贬,足以发挥劝戒、鼓励的作用,这样还保留了古代乡论的余风。这种制度行施的中期,渐渐掺入不健康的东西,于是出现按资产定品级的作法,这样使天下人认为,只有作官才尊贵,于是人们废弃道德,忽视学问修养,竞相追逐蝇头小利,伤风败俗,弊病不小。现在天下统一,教化刚刚开始,我们认为应该废除这种制度,完全以古制为准,以现所居地为准,规定自公卿大臣以下,都以所居地为考选之地,这样就不存在以客居现居住地、以远地他乡为考察地的人。这样做,同居一乡的邻伍,就成为邑里基层单位,郡县的长官,即用来主持考选。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度,选举优秀、推荐才能,各各依据乡里的公论。这样就会下级尊敬上级,各人都安于本份,社会风气和政事都清静安然,教化和法制相辅相成。从懂得声誉的好坏,不在交游是否广泛,那么浮华豪奢的风气自然止息,每人都能严格要求自身了。现在任命九品官员,则应以古代制度为准,让在朝大臣都来举荐人才以备任用,这样不但拓宽了选才的路子,同时可以鼓励为朝廷荐举贤才的公心,也可以借此考察在位官员是清明还是昏庸,实在是完美的制度。”晋武帝也认为很好,但终究未能改旧布新。
晋惠帝在做太子的时候,在朝大臣都认为他太单纯质朴,不能处理政事。卫瓘常常想向皇帝陈述,废黜太子,但不敢贸然行动。后来皇帝在陵云台举行宴会,卫瓘假装喝醉了,跪在皇帝座位前,说道:“我想向陛下陈奏。”皇帝说:“你想说什么呢?”卫瓘想说,三次都没讲出口,便用手摸着皇帝的座位说:“可惜了这个座位!”皇帝明白了他的用意,假装不明白,说道:“你真的醉成这样吗?”卫瓘因此也没有再说什么。贾皇后从此怨恨卫瓘。
卫宣婚配繁昌公主后,常犯酒色的过错。杨骏平常就与卫瓘不和,加上杨骏想大权独揽,卫宣如果和公主离了婚,卫瓘必然丢官,于是便和黄门等官进行毁谤,劝皇帝下令公主和卫宣离异。卫瓘感到惭愧,恐慌不安,于是要求告老退位。皇帝下令说:“司空卫馐,还没到退休的年龄,但他多年要求退休,我想在他还没有老昏衰弱时,成全他的愿望,他的这种真情实意,实在今我感动动。现在准许他的请求,加增太保荣衔,以公爵的身份回家休养。给他派卫兵一百入,并配备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吏员;他应享受的车子、马匹、旗盖、乐队等仪仗,按原来的规定配给。另外,赏给他厨田十顷,五十亩园子、钱一百万、绢五百疋;此外床帐被褥,主管部门务必从优配给,以此体现我崇敬贤能的心意。”有关部门又向皇帝上奏,要求逮捕卫宣、免去卫瓘的爵位,皇帝不允许。皇帝后来了解到黄门等官毁谤是出于捏造,想把公主还给卫宣,但卫宣已得病死去。
惠帝即位后,恢复了卫瓘的千兵护卫。杨骏有罪被杀,任卫瓘为录尚书事,给绶带官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上朝可以不趋拜,配备给他骑司马,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司马亮上奏,要求送各亲王回到自已的封地去,在和朝廷大臣议论时,没人敢表态,只有卫瓘表示赞成,楚王司马玮因此怨恨卫瓘。贾后平常就恨卫瓘,并且忌恨他的刚正直言敢谏,使自己不能任意淫乱;又听说卫瓘和司马玮有矛盾,于是诽谤卫瓘和司马亮想学伊尹、霍光那样专权玩弄小皇帝,让皇帝亲笔下圣旨,派司马玮免去卫瓘等人的官职。黄门官把圣旨交给司马玮,司马玮为人轻浮险恶,想趁机发泄私恨,连夜派清河王司马遐逮捕卫瓘。卫瓘身边的人怀疑司马遐假传圣旨,都劝卫瓘说:“按照礼仪和法律的规定,对于台阁大臣,没有这种先例,请您姑且拒绝。等您亲自上奏,得到答复再受刑,也不晚。”卫瓘不听从,于是和他的儿子卫恒、卫狱、卫裔以及孙子等九人同时被杀,当时他72岁。卫恒的两个儿子卫璪、卫玠当时在医生家看病,得以幸免。
当初,杜预听说卫瓘杀了邓艾,对大家说:“卫伯玉这个人,免不了要身死非命啊!他身为总帅,既不能以道德扬名,又对部下不能用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致使小人借用君子的名义,他如何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呢?”卫瓘听到后,马上到杜预那里当面谢罪。结果终于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在此之前,卫瓘的家人在煮饭时,饭粒掉在地上,都变成田螺,过了一年多就祸害临头。太保的主簿刘繇等冒着风险收敛卫瓘的尸体埋葬了。
当初,卫瓘任司空时,他的帐下都督荣晦犯了罪,卫瓘把他赶走。祸害发生时,荣晦随兵逮捕卫瓘,因此子孙都被杀害。
楚王司马玮有罪被杀,卫瓘的女儿给大臣写信说:“先父死后,没有赐给谥号,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两样,使我感到纳闷的是全国上下没有人出来说话。以致史书缺载,这是谁的责任?我无限悲愤慷慨,所以才写信表达我的心意。”于是刘繇等人手执黄旗,击鼓鸣冤,上奏说:“当初假传圣旨的人来到卫府,按照假圣旨的意见,卫公只是免官,于是他交上印章,虽然他身边有兵杖卫士,但没动一刀一枪,并且严责部下,不许妄动,然后,离开相府,轻车简从,执行王命。按照假圣旨中所说,只免去卫公的官职,但是右军以下的官员,又伪中作伪,违背了假圣旨的本文,把宰辅大臣杀死,并且不向皇帝回报,又无端地逮捕他的子孙当场杀死,杀害大臣父子9人。
近见圣旨说:‘被楚王欺骗而误杀大臣,若不是同谋者,都释放。’按圣旨所说,杀人的凶手只不过是邻里百姓被逼提供凶器的人了。按照法律规定,受教唆杀人的凶手,不能免去死罪。况且是亲手杀害功臣,残杀忠良,虽然不是同谋,也不能赦免,现在首恶虽然被处死,杀人凶手仍逍遥法外,我担心主管部门不了解案情事实,可能会有漏网,除恶不尽,使卫公父子的仇人不死,冤魂怀恨,向上天控诉,使为之惨痛的忠臣,怀悲愤于圣明之世。我们身受重伤,才埋葬了卫公一家。再恭敬陈述以下情况,卫瓘任司空时,帐下当差人荣晦有罪被斥退,他了解卫公家的人数以及孙子们的名字。荣晦后来转为右军当差,那天夜里荣晦在府门外大声呼喊,宣读圣旨,免去卫公官职,归还私宅。府门开时,荣晦来到中门,又宣读他带来的假圣旨,亲手取去卫公的印绶官服,并督催卫公出府。荣晦依次把卫瓘家人及其子孙收捕,用兵杖押送,围困在东亭道北,一时之间.尽行杀害。杀害卫公子孙的阴谋,实出于荣晦。又领人抢劫相府的库房,这一切都是荣晦亲手于的。由此看来,荣晦这个人,各种坏事都出自他那里。请求验明真伪,将他灭门三族。”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
朝廷大臣因卫瓘一家无罪而遭受祸害,于是追论卫瓘平蜀的功勋,封他为兰陵郡公,增加封地三千户,赠谥号为“成”又赠以假黄钺的威仪。
卫恒字巨山,年轻时任司空齐王府的属官,转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
卫恒擅长章草和隶书,曾著《四体书势》说道:
上古黄帝时,创立各种名物制度。当时有诅诵、仓颉二人,创造书刻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大概是从鸟类的足迹形状中得到启发。因而慢慢由简到繁,就形成文字。总括起来,造字有六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称作“指事”,如上、下二字就是其例。第二种方法称作“象形”,如日、月二字就是其例。第三种方法称作“形声”,江、河二字就是其例。第四种方法称作“会意”,武、信二字就是其例。第五种方法称作“转注”,老、考二字就是其例。第六种方法称作“假借”,令、长二字就是其例。所谓“指事”,在上边就是上,在下边就是下。所谓“象形”,如日圆、月缺,是摹写它的形状。所谓“形声”,以同类事物作为它的形状,再配上声音符号。所谓“会意”,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所谓“转注”,以老字的含义转受于考字的含义。所谓“假借”,若干字的意义同于一字的意义,其读音虽然不同,含意则是一致的。从黄帝直到夏、商、周三代,文字没有变动。到秦朝采用篆书,把前代的典籍都烧掉,古代的文字就绝迹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的旧屋,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当时人已经不明白这是古文字,称之为蝌蚪书。这些书,在汉代秘密收藏,很少有人看到。曹魏初年传授古文的人,都是从邯郸那里学来的。我的先祖敬侯抄写了一部邯郸淳所传的《尚书》,拿来给邯郸淳看,他也分辨不出是抄本。在晋正始年间,所立的三体石经碑,已经失去邯郸淳的古文书写规矩,因当时称为蝌蚪书,于是按照这个名称,书体模仿蝌蚪的形状。太康元年,汲县人盗掘魏襄王的坟墓,发现古代竹筒书,有十余万字。用此来对比敬侯的书体,大致还相像。发掘出的书有好几种。其中一卷记载楚国史实的书,字体最好。我很喜欢它,所以才殚精竭思,来表现这种字体的美之所在,惭愧的是不能和古代圣贤的作品比美,只不过建安十年春正月,曹操在青州打败袁谭,杀死了他。夏四月,黑山贼寇张燕率领部下反降朝廷。秋九月,按不同等级赏赐特别贫穷的官吏金钱和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