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7128800000046

第46章 齐家准则(1)

节俭持家,福泽悠久

【原典】

欧阳夫人左右: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译文】

欧阳夫人左右:

夫人带着儿子、儿媳住在家里,必须每件事都立个规矩。做官不过是一时的事,住在家里才是长久的事,能在勤俭耕田、勤奋读书上开创一个好局面,即使哪天罢了官,还是一番兴旺的景象。如果贪图衙门里的热闹,不立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条了。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先做个打算。希望夫人教育儿孙晚辈,要当家里没人做官,时刻有谦让、恭敬、节省的想法,那么就会给后代带来永久的幸福,那样我心里就很高兴了。

勤俭治家才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曾国藩嘱咐弟弟道:“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曾国藩又说:“居家之道,只有崇尚俭朴才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美德。《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根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这部先秦经典将“俭”字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节俭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俭”字提到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的层面上来,从此,“俭”不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而且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了。

具体说来,“俭”字的益处有许多方面,因此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进行了总结,他说:“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入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心也。”石成金从“养德”“养寿”“养神”“养心”四个方面归纳了“俭”字在个人自我修养方面的作用,可谓精练而深刻。当然,“俭”虽作用于一人,但其作用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俭”字在治家、为官、治国方面,有着更为显着的作用。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讲到“俭”的重要性。俭朴持家,是曾家的祖传家风。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从持家之始,就将“俭”字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他教育子侄说:“‘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其中的“俭”字,又与“勤”字相关联,所以曾国藩常常将“勤”“俭”并举。不用奴婢和仆役,固然是为了少花钱,但更重要的目的却是为了培养家人亲自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曾家的男子都要亲自下地耕田,妇女都要亲自纺织。为儿子娶妻,也选勤俭之家,而不愿与官宦之家联姻,以免养成奢惰之习。曾纪泽刚刚结婚,曾国藩就告诫儿子,要他引导媳妇织布做衣:“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

曾国藩自己更是一生俭朴。他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儿媳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加菜。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有一件衣服,曾国藩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时,还像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只有崇尚俭朴才可能长久。“与俭朴相反的,是官宦习气。”齐家之道,最忌讳的就是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为了保持以俭持家的家风,避免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曾国藩不与官宦习气太重的人家联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女联姻,一定要找勤俭孝友之家,不要与做官的人家联姻,这样才不致助长子弟们奢侈懒惰之习气。”

有一次,一个常姓大家族想跟曾国藩家攀亲。曾国藩得知这件事之后,坚决不同意。倒不是门不当、户不对,而是他认为常家官宦的习气太重。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解释说:“听说常家的公子最喜欢依仗父辈的权势作威作福,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一大批仆从。恐怕他们家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会乱我家的家规,教坏我家的子弟。所以,我家不能跟他们联姻。”因此,在曾纪泽的婚事上,曾国藩专门写信给家里,希望能在乡间选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

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积少成多,就会变废为宝。这样家里既显得整齐,又节省了财物,还养成勤动手、办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曾国藩还教导他的儿女要节俭,说:“家中的男孩子必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不要太懒惰,应当早日学习烧菜煮饭。勤快,就是生动之气;节俭,就是收敛之气。一个家庭能做到既勤又俭,那就绝对不可能不兴旺发达。”曾国藩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勤俭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艰辛。

曾国藩之所以重视勤俭持家,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治家与治国相通。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倘若家庭出了问题,也就如树拔其根,难以立足。曾国藩有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做官不是长久之计,而家庭则与一个人的一生相始终。所以,他认为治家比做官更重要。

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夫人欧阳也丝毫没有官太太的习气。欧阳夫人早年跟从曾国藩,受了很多的苦。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欧阳夫人所穿鞋褂等仍然是由女儿们所做的。1863年,欧阳夫人自老家东下,前往南京与丈夫相会,只带了一个乡下的老太太,每个月发给工资八百文。当时两房儿媳没有丫鬟服侍,家中的粗活也由这个老太太来做。后来船到安庆的时候,儿媳们感到堂堂总督夫人连个丫鬟都没有,太不像样,商量了一下,就凑钱给欧阳夫人买了一个。然而,欧阳夫人却把这个丫鬟送给了其他人。

曾国藩的节俭并不是要省几两银子,积少成多,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富翁。他不爱钱,不敛钱,不聚钱,直到去世时,家中仅有一万多两银子,还不如一般士绅富户。他的真正目的是使自己保持勤俭风气,更主要的是为了儿女们能自尊自立,以免养尊处优,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他经常说:“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有余财则子女必趋于骄奢,只有保持节俭自立,才可成才。“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勤劳谨慎,兴家之道

【原典】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政。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儿侄辈总应该教他们读书,什么事都应当让他们收拾,要让他们勤劳谨慎,不作打呵欠、伸懒腰散漫的样子。至要至要。我的兄弟中只有澄弟比较勤快。我最近也努力做到勤奋恭敬。

即使世道艰难,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还是勤则兴盛,懒则衰败,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

勤者兴家立业,懒者一事无成

曾国藩对于一个人的勤,并不主张立时做到,主张慢慢养成习惯。

曾家可谓勤劳之家的典范。“勤”是曾国藩教导子弟的一个经常性的内容。他的家书、日记、诗文中强调“勤”的内容或次数不下数百次。

曾国藩认为勤劳是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兴家立业的奠基石。不勤则懒,虽说“懒人有懒福”,但懒福不是幸福,懒人也无益于社会。曾国藩不仅时常教育子女勤劳,自己还言传身教,形成了勤劳兴家的好家风。

曾国藩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儿媳,住在总督署内,也要绩麻纺纱、做针线工作,直至起更后,始能休息。《水窗春呓》所记一个笑话,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生活的自白:儿子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妈,你那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呀呀纺车不停,闹得我睡不着,请将她那部纺车打碎好了。”作为公公的曾国藩在隔屋听到了儿子的话,也高声说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将你那部车子打碎,我也睡不着呢!”这一笑话,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们闲聊话题之一。笑话一出,大家笑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可是曾国藩以五指抚摸胡须,一点也不笑。一个勤劳而又其乐融融的家庭油然而生在我们的面前。

曾国藩一方面告诫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并说:“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余深悔往日未能实行此二字也,千万叮嘱。澄弟向来本勤,但不敬耳,阅历之后,应知此二字之不可须臾离也。”

曾国藩还发现这样一个可怕的现象:“一代懒,二代淫逸。”他说“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

曾国藩要求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家中若送信来,子侄辈亦可写禀来,并将此二字细细领会,层层写出,使我放心也。曾国藩还一再询问,嘱托子侄辈对勤敬二字有无长进否,“若尽与此二字相反,其家未有不落者;若个个勤而且敬,其家未有不兴者,无论世乱与世治也。诸弟须刻刻留心,为子侄做榜样也。”曾国藩的一生贯彻一个勤字,当直隶总督时,将积压的上万件案子一个月就处理完了,晚年几乎双目失明,仍手不辍书,当他已经成就大事后,仍期望自己成为“立言之人”,并为此而努力,直到病逝。

“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而“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也确实会给人带来理想的回报。勤会使人增长知识,广博见识,积累经验,会使事业之禾得到充分的浸灌,从而茁壮地生长,获得丰硕的收成。

因此,曾国藩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即是不懈怠、兢兢业业,因此由勤必生“敬”,即对所勤的对象的敬重郑重之态。“敬”则必生“谦”,即小心恭敬之意。所以常见曾国藩把“勤、敬、谦”相提并论。如他说:“勤若文王之不遑,敬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吾将守此勤敬二字以终身,倘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曾国藩也深谙勤字之道。他大到为官治军、小到治家修身,无不以勤字为重,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又说:“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不懒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

如今社会,虽有勤者,但也不乏懒者,懒者成天无所事事,有的还坐公车、拿公款,这样的人是社会的寄生虫。还有些懒人虽然也干点活,但一有空便打麻将,睡大觉,侃大山,白白浪费光阴,他们得过且过,虚度了一生。实际上,勤劳虽说有点苦,但其中又有无穷的乐趣,又有勤劳后的幸福,不勤劳怎能品尝此味呢?作为青少年,应从小培养成爱劳动、勤动手的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用,受益无穷。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原典】

字谕纪泽儿:

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必。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