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7128800000053

第53章 治军韬略(2)

湘军不但扎营以求自固,进攻敌人的坚垒、名城,也用扎营战术来围困敌人。咸丰六年(1856年),湘军围武昌,挖前壕来防武昌城内的太平军出击和突围,挖后壕以拒太平军的救兵。一般人虑不及远,笑挖后壕为“拙”,后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援军接近武昌,于是湘军的后壕变为前壕,以抗拒石达开,人又叹其“巧”。咸丰十一年(1861年),胡林翼指示进攻安庆集贤关的湘军将领鲍超“莫攻贼垒,而于距贼垒二里外,以兵力分前后左右围之。每一面只需三营,遥遥相制,邀截樵汲,静待十日,贼必无水、无米、无薪,自行奔溃。”鲍超遵照胡林翼的命令,不到二十天,就把坚守集贤关的太平军四个坚垒全部攻克。这样关系重大的战果,只是从运用扎营战术中轻易得来的。

此后的湘军战役中,夺取九江、安庆,乃至天京,都是运用扎营战术来围困坚城而夺取的。湘军拔营有两个特点:第一,队伍要严整,哨探要严明;第二,不求神速,但求稳妥。对此,李鸿章说:“楚军营规,无论调援何处,事势缓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里,半日行路,半日筑营。粮药随带,到处可以立脚,劳逸饥饱之间,将领节养其体力,体恤其艰苦,是以用兵十余年,卒能成功,为其能自立于不败之地,制人而不制于人。”故湘军用兵,不患敌袭,不患中伏,很少有在拔营的时候,遭到全军覆灭之事,正是由于其扎营的成规周密所致。

湘军作战,极重地势。由于作战的方略,随山地与平原地势的不同而迥异,所以在作战前,湘军的统帅、大将,必审地势的险易。如湘军攻武昌,曾国藩先乘小舟赶汉口审地势。左宗棠攻杭州,先轻骑赴余杭察看地势。他们都在看明地形以后,才定进攻的方略。部下将领塔齐布常以单骑清晨独往看地势,不使将士得知;罗泽南每战必先精审地势;王鑫每战之前先勘地势,然后召集将领,根据地图各提所见,对此曾国藩很是钦佩。他们身经大小百战,都是战前先审地势、扼险要,而后出奇制胜。不独统帅,将领以亲看地势为第一要义,其下营官、哨官以至哨长、队长,人人都以看地势为行军的要务,人人都知道审地势。

这些例子说明:当两军对垒,善静者善养己之锐气,躁动者必将再衰三竭,虽未战而静者已先胜一筹。所以,曾国藩说:“凡行兵,须积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左传》所称再衰三竭,必败的道理。”在没有现代化武器,打仗只有刀矛,全靠体力,全凭勇气的情况下,曾国藩的“静”字法,无疑是有合理内核的。当然,曾国藩的“静”字法,并不是消极被动挨打。他指出,“战阵之事,须半动半静,动者如水,静者如山”。静时如山之屹立,不可动摇;动则如水之奔腾,不可遏止。

善用兵者总以主客二字最审慎

【原典】

沅弟左右:

前日接复信并苦株一包,顷又接二十二日戌刻来信,具悉一切。狗、辅不来集贤,艇船不送贼米,安庆之事,十牙子真有影子乎?古文二本,日内当圈点以犒赏统领也。汉口、汉阳只要布置略早,水师足资防御。逸亭之能否内剿城贼,外抵狗、辅,则未可知。然南昌岸尚有成、蒋八千人置之空虚之地,万一金、刘小有疏虞,上游亦不至决裂。江西建昌之贼与兴国、义宁等股会合,蔓延太广。闽汀股匪,散布抚、建、广三府境内,并围玉山县城,无人去剿,饷源竭矣。

多公函寄还。渠每主先出队寻贼,余每主待贼来扑我,所见不同。古之用兵者,于主、客二字最审也。顺问近好。

【译文】

沅弟左右:

前天接到回信和“食物”一包,不久又接到二十二日戍时来信,一切都知道了。狗、辅不来集贤,艇船也不来给贼送米,安庆的事,真的有希望吗?古文二本,将在近日圈点,用来犒赏统领。汉口、汉阳只要早点布置,水师足以御敌。逸亭能不能内剿城内敌军,外抵陈玉成、伪辅王,则未可知。然而南岸我军还有成、蒋的八千人,置于空虚的地方,万一金、刘两军稍有疏忽,上游军事也不至于崩溃。江西建昌的敌军与兴国、义宁等股敌军会合,势力蔓延太广。闽汀这股敌军,散布于抚、建、广三府境内,并包围了玉山县城,无人去剿,军饷的来源枯竭了。

多公的信寄回。他常主张派兵寻找敌人,我常主张等敌人来攻打我,所见不同。古人用兵,对“主”“客”二字最审慎。顺便问好。

以主待客,制敌而不被敌制

由于稳、慎,曾国藩又提出了“以主待客”的原则,他说:“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其主旨是制敌而不被敌制。

这里所说的打第一下、打第二下,不是从战争谁正义谁不正义的角度说的,而是指具体战役战斗中,谁先动手,何时动手的问题,即战役战斗何者为主、何者为客的问题。故他说:“古之用兵者,于‘主客’二字精审也。”何谓主客?曾国藩罗列道:“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守营垒者为主,攻营垒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戳者为主。”

如何处理主与客?曾国藩说:“凡出队有宜速者、宜迟者。宜速者,我去寻贼,先发制人者也;宜迟者,贼来寻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做主,不喜做客。”他评论湘军将领说:“近日诸名将,多礼堂好先去寻贼,李希庵好贼来寻我。休、祁、黟诸军但知先发制人一层,不知以主待客一层。”以主待客,既可以逸待劳,养精以应敌,又可静以审势,乘机破敌。所以,曾国藩认为,以主待客是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最稳健的方略。

曾国藩甚至把这套“主客论”进而推到了战略问题上。他分析江南大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对于“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向荣、和春专注金陵一隅,而不顾及金陵上游的争夺,在江北,连与江浦、六合紧连的和州、无为一带也不去占领,安庆、庐州更不在他们的战争全局之内。在江南,对与江南大营毗邻的皖南地区,未力加控制,以巩固大营的后方。这叫作全失内外之势。

与此同时,向荣、和春又根据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闽、援皖、援江北,近者数百里,远者两三千里,援军四驰,转战不归”,被太平军各个击破。如冯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营,几乎被全歼于小店;在六合、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余人全部被歼于扬州,张国棵大败于浦口,周天培部全军覆灭。仅这两次战役,共损失“兵勇一万数千名,精锐失之过半”。江南大营的内外、主客之势之所以全失,曾国藩认为,这是因为向荣等“不能从大处落墨,空处着笔也”。

总之,曾国藩对待战争中的快慢问题、静动问题、主客问题,都是以“稳慎”二字为出发点来立论的。从中,我们不难体会曾国藩“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的原则,而扎营看地则成为这一战术的关键。湘军用兵战术,稳步前进,步步为营,不慌不忙,以孙子兵法“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逐渐争取主动为原则,故湘军用兵很少陷于危地,常据险要之地以制敌命,出奇制胜。曾国藩用兵,重视“主客”的说法,以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主逸而客劳,主胜而客败。归结起来,其军事战略的主旨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扎营垒以自固,二慎拔营以防敌袭,三看地势以争险要,四明主客以操胜算。

曾国藩不仅自己“稳扎稳打”,还时常告诫带兵将领勿求速度,“步步把稳”,“稳扎稳打,机动则发”,“不必慌忙,稳扎稳守”。

宜全心忍耐

【原典】

弟到省之期,计在十二日。余日内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无一人归来?岂因饷事未定,不遽遣使归与?弟性褊激似余,恐怫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为要。

【译文】

弟到省城的时间,预计是在十二日。我目前很盼望弟的来信,不知道金八、佑九怎么没有一人回来?难道因为军饷没有着落,不能立即让他们回来吗?弟性情偏激就像我,担心愤怒抑郁会得肝病,希望一定要全心忍耐。

先忍让退缩,再后发制人

曾国藩喜欢避其锋芒,察见其形,先削弱敌人力量,让敌人的弱点暴露无遗,在动态中捕捉和创造战机,待条件成熟果断决战,可夺得胜利。在而后的对抗中掌握主动,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战略思想。它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先发制人”重在以快取胜,招招求快,搞得对手目不暇接,出尽风光赚够钱,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后发制人”先是以不动应万变,静观其变,待看到其实力全现,招数使尽时,再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杀手锏,把对方杀个措手不及,最后只能认输。你觉得哪一种是制胜之道呢?

曾国藩提出了后发制人的思路。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这样写道:“敌人向我进攻,一定要仔细考究衡量,这样应战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仔细考究衡量,轻率地发兵向敌人进攻的,多半会打败仗。兵者是不得已而用的,所以应常常存留一颗不敢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一下,我才打第二下。”在同一封信中,他还说:“与强悍的敌人交手,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要义。如果在敌方完全没有漏洞和毛病的情况下,而我方贸然前进,那么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而被对方看出来了。不要有急躁情绪,不要为空洞的议论所动摇,自然能够瞄准敌方可破的漏洞。”

鬼谷子曾经说过,计谋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计”。上谋是无形的谋略,它使事业成功但不为人所知;中谋是有形的谋略,它帮助成就事业但留下痕迹,不过,因为用得巧妙,大家都称赞它;下谋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济困,但费力伤物。以上三种计谋,相辅相成,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方案,皆可称为奇谋。奇谋既出,所向披靡,自古依然。

据此,鬼谷子提出:“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取反与。”这就是利用事物相辅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鬼谷子还强调:对方所不欲,勿强加于人;不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教导他;对方有短处,就避而不说出来;圣人的谋略是秘密的,唯有愚蠢的人喜欢张扬外露。

曾国藩发现,将老子和鬼谷子的“欲夺先与”的策略运用到军事上,则可收到奇效。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称霸一时。朝中的权臣智伯贪得无厌,向另一权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大怒,欲与之火拼。这时,他的一个部下任章却老谋深算地说:“我们不妨暂时割地给他,他定会欲壑难填,从此不断地向人提出领土要求,惹得天怨人怒。然后,各诸侯联合起来,他必死无葬身之地。”后来智伯果然被各领主追杀,被迫自尽。

曾国藩认为,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后发制人”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当然也可以说,这种先是忍让退缩,而后后发制人的道理,也是中庸思想的另一种实践。《李卫公问对》一书中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后发制人要用潜力,先发制人要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挫折到最低限度,把我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消灭敌人,这是用兵的奥妙之处。不难理解,先发制人的最大劣势是“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迈出来的步子退不回来,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与问题,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反应太强烈,有可能火上浇油,使局势更难控制;反应太软弱,则有可能被对方利用,有可能出现路越走越窄、越来越被动的情形。而后发制人就是强调先让一步,化解力量,然后制敌。后发制人,要注意其中的“发”字,这是讲出力的时机。“发”字掌握不好,达不到克敌制胜的最终效果。

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都会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的到来以及各种条件的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后,再开始新的历程。曾国藩后发制人的人生策略,顺应着自然力运转的规律,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