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功高勋著者受到赏赐,与之剖符铁书,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之,手下决不留情。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
汉承秦制,刘邦依然推行法家主张。入关时的三章之法,建国后已满足不了形势发展需要,故令萧何以秦法为依据,重新制定汉律九章,以法治国,命韩信制定军法,以法治军。其余各项规章制度,无不体现出法家思想主张,严酷程度并不逊于秦法。但是,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又使西汉统治者不敢重蹈覆辙,有针对性地作出让步。
惠帝二年(前193),曹参继任相国,始明确提出用黄老之术治国,标榜“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此时,各异姓诸侯王势力已皆相继覆灭,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加强与巩固,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已经过去,刘邦生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刚刚开始贯彻执行,无须惠帝进行新的改革或开拓,只须谨遵遗命,按既定方针守成。一些尚健在的老臣,自秦末以来,经历20余年风风雨雨,对大规模政治斗争颇感倦意,希望在有生之年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很乐于接受清静无为思想,并加以实践。广大百姓久遭战乱之灾,更须休养生息,希望有个宽松和平的环境,“无烦百姓”政策,自然受到拥护。再者,惠帝是位生性懦弱的皇帝,受吕后制约,凡事不能自主,采取消极主义,日以饮酒为淫乐,不听政事,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一拍即合。因此,上自皇帝相国,下至黎民百姓,全社会一致希望清静安定,黄老政治应运而出。此外,黄老思想还具有倡导法术的一面,与刑名思想相一致。所谓的“无为而治”,是在早已形成的特定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任何人都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统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突出法治的积极作用。对于无视法律约束,随意违法愈禁行为,必须依法予以制裁。因此,黄老政治同样具有严酷的一面,并使退让、宽松同进取、严酷融为一体,构成西汉初朗黄老政治的主要特征。
汉初,黄老政治最先倡导者是曹参,这位出身于秦朝的狱吏,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武将,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和平建设年代,又出任相国,成为治世能臣,可称为文武兼备,人才难得。汉高祖六年,刘邦以胶东等6郡73县,立年仅十几岁的刘肥为齐王,任曹参为齐相国,即将齐国托付给曹参治理。曹参虽擅长统兵打仗,战功显赫,但毕竟缺少治世经验,尚未身经实践,不谙治道,出任齐相,并非是用其所长。然而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人杰地灵,“士多好经术”,思想活跃,百家竞进,不乏治世之才,又为曹参提供了用武条件。到任后,为了弥补自己治世乏术,曹参亲自召集齐国长老、有识之士,向他们请教如何安集百姓,把齐国治好。起初,请教了百余名儒生,所言各异,莫衷一是。嗣后听说胶西郡有位盖公,擅长黄帝、老子之书,使人厚礼相请。盖公被请来后,向曹参讲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反复推论类比,令曹参心悦诚服,将盖公视为高人,待为上宾,让出正堂,请盖公居住,极尽礼贤士人。自此,曹参按盖公所言,以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治齐,一依国家成法,不另行更张以扰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过九年实践,齐国大治,社会安定,曹参被誉为贤相。
惠帝二年,相国萧何病故。曹参闻知后,立即断定自己将回朝接任相国,命属下赶紧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召其还朝。临行曹参叮嘱下任齐相,在刑狱管理与处罚上,慎忽繁苛。因为一旦穷极刑法,民无所容,久必生乱。谆谆告诫其坚守无为而治方针,是万事中的头等大事。
早在秦时,曹参与萧何同县为吏,关系密切,非常友好,后来又都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虽然曹参战功卓著,居诸将之首,但刘邦论功行封时,以萧何“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既巩固了后方,又保证了前线兵源和粮饷的补充与供给,成为战胜项羽的关键,立有万世之功,故以萧何功为第一,曹参次之。对此曹参心有不服,与萧何关系疏远,产生隔阂。但萧何能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终前向惠帝表示,如能使曹参接任相国,则死而无憾,袒露出一片光明磊落之胸怀。而曹参任相国后,也能舍弃前嫌,不因人废事易行,从国家利益出发,一遵萧何所立规章制度,“举事无所变更”。在各郡国中选拔不善言辞、做事谨慎的忠厚长者,充任丞相史。对于言语尖酸刻薄,华而不实,做事专图名声者,则斥退不用,使萧何所开创的相国府更注重实际,成为表率。
曹参在相国任上,作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应是日理万机,无暇宴乐。但却日夜饮酒,无所事事,令卿大夫以下官吏及宾客见后,皆欲劝其治事。而每有来规劝者,曹参则拿出好酒相待,用酒封住来者之口。每当对方要开口时,复令其饮酒,直使其喝醉而去,终不让其开口。如此习以为常,坚持不改,属下也渐渐效仿,争相饮酒为乐,成上有好者而下必甚焉局面。相府的后花园靠近吏舍,吏卒经常聚饮歌呼_,惊扰四邻不安。对此,相府里有人感到很讨厌,却又没办法制止,乃请曹参到后花园散步,让他出面干预。曹参和随行人员来到后花园后,立即听到吏卒们醉歌喧哗之声,随行人员便请曹参惩治这些吏卒。但是,曹参非但不予过问,反令随行者取酒张坐,豪饮歌呼,与吏卒隔墙应和,两厢同乐。平素间,曹参见人有小过,装着视而不见,替人掩盖。因此,府中相安无事,优哉游哉。
相国不议政治事,惠帝很不高兴,认为是欺负皇帝年轻。曹参之子曹窑为中大夫,侍从皇帝左右,惠帝令曹窑回家时,背地里找机会问曹参:“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还嘱咐曹窑不要说出是皇帝让问他。接着,曹窑回家后,便用皇帝的话劝谏老子。曹参听了大怒,令属下打曹窑200板,并斥令曹窑赶快回去侍奉皇帝,天下事非他所当议论。曹窑挨打遭骂后,曹参朝时,惠帝责备曹参为什么要对曹窑进行处罚,声明是自己让曹窑说那番话。曹参虽赶忙脱帽顿首谢罪,却又反问道:“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惠帝谎:“朕乃安敢望先帝!”接着曹参又问:“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惠帝又说;“君似不及也。”于是,曹参更有把握地对惠帝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听了这番前人立业,后人守成,不改先帝定策,既忠于国家,又不烦扰百姓,确实是好办法,无可非议,对曹参连声称善,请他好好休息。
曹参所奉行的“无为而治”,确实做到了“无为”,至于“治”,就得作不同理解了。尽管在他死后,百姓歌颂为“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但是,任何一项政策法规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应做必要修改和补充。曹参的做法,只是官不扰民,民自宁静,适应了百姓亟待休养生息的愿望。然而为相三年,毫无建树可言,只顾饮酒而不做事,恐怕最后酒也没有了。毕竟曹参不是酒徒,无非是用饮酒克制有为而达到无为,真的做到无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史书中称吕后继续推行黄老政治,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使天下晏然,衣食滋殖等。但在吕后身上看不出何为黄老思想主张,全是法家权术,“不别亲疏”,“严而少恩”。她一生中助刘邦夺取天下,杀害功臣,培植亲信,打击异己,安插诸吕,排挤刘姓,几乎乱了天下。只因老臣们不改旧制,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才得以继续。
吕后时的右丞相陈平,自幼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出道以后,转而好为奇谋,是位能言善辩、见风使舵的纵横家,并不遵奉黄老之道。他曾自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智谋虽高,但行为可鄙。同他搭档的左丞相审食其,更无操持可言,因受宠于吕后,得居相位,而不理国事,专管宫中琐细,也无政绩可言。因此,吕后称制期间,对西汉历史发展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无更多积极作用。
文景两代,是西汉黄老政治的辉煌时期。一是客观形势需要继续休养生息,保持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二是文帝自身在黄老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影响下,崇尚节俭,以德化民。在位二十余年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身衣弋绨,帷帐无文绣。治坟陵因陋就简,皆用瓦器,不以金银为饰,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在政治上废除诽谤之罪,取消肉刑,罪人不帑,不诛无罪等,专务以德化民,是以天下安定,几致刑措。所行所施,既体现了黄老清静无为的一面,也突出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故而被誉为节俭皇帝、仁义之君。
景帝及武帝初,窦太后是推行黄老政治的核心人物,在朝中举足轻重。文帝时,窦氏为皇后23年,由受黄老政治熏陶,渐“好黄帝、老子言”,最后崇尚黄老之道,矢志不移。在她课责之下,景帝及诸窦子侄,不敢不读《老子》、尊其术。因此,景帝即位后,谨遵文帝遗业,无改父道。屡诏省刑罚,薄赋敛,尚节俭,务农桑,致使国家殷富,黎民醇厚,一派安定繁荣景象。
但是,至景帝时,黄老政治的消极面也充分暴露出来,统治者们争相偷安,不思进取,社会上的“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同最初的黄老政治背道而驰,或者说黄老政治已到了物盛而衰阶段,明显表现各种律令力度不足,极须进行变革,强化法律约束,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在历史长河中,各代都有自己的精英,不乏有识之士,唯有用与弃的差别。而且用则兴,弃则衰。汉武帝即位后,凭前代六十多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社会财富,摆脱黄老政治的消极束缚,启用能人,实行新政,大展文韬武略,开始创西汉伟业,建时代辉煌,并使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多彩多姿、威武雄壮的一页。
建元元年(前140),汉武帝为实行新政,首先罢免一批墨守黄老思想成规的大臣,启用雅好儒术的窦婴、田蚧、赵绾、王臧诸人。其中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三公之位和皇帝身边出谋划策的人,全换成儒家门徒,专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令黄老政治大有江河日下之势。在满朝文武一片礼义道德呼声中,以及这些大臣们的实际推动下,汉武帝欲按儒家礼仪设立明堂,以接纳诸侯朝拜,推行儒家政治,树立皇帝至尊权威,并征召著名儒生鲁申公负责筹划此事。接着又令列侯各自就国,废除封闭的关禁,以“礼”治国。对皇亲国戚子弟中素日骄淫无行者,加以谴责或惩戒,除其属籍。所有这些措施,表明汉武帝即位伊始便行儒家的有为而治,远离黄老的无为而治。
汉武帝的新政,触犯了往日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权贵们的利益,特别是受到制裁的诸窦子弟,纷纷跑到窦太后面前喊冤叫屈、搬弄是非,极力诋毁儒家政治主张。窦太后自文帝即位起,做了23年皇后,景帝时做了16年皇太后,汉武帝尊其为太皇太后。长期后官政治生涯,逐渐使窦太后权势日增,直至凌驾皇帝之上,视黄老政治是保全自己权势的命根子。皇帝无为,她才可以有为,皇帝有为,她就要无为了。这样一位资深有势的老人,观念早已僵化,既不可能改变她的政治主张,更不肯退出历史舞台。面对纨绔子弟们的胡作非为,早已失去识辨是非能力,成为他们的保护神,而对汉武帝背离黄老政治,由心中不悦,发展到出面干预。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根据儒家所倡导的后妃不得干预朝政原则,奏请汉武帝废除以往向东官奏事制度。窦太后闻讯后,立刻意识到矛头已直接指向自己,憋在胸中的怒火顿时爆发,怒斥赵绾等人和文帝时的新坦平一样,是用诈术欺诳皇帝,为个人谋取私利,图谋不轨。这些话出自权倾朝野的窦太后之口,便给赵绾等定了死罪,再也没有什么比谋反更大的罪名了,足可以把赵绾等置于死地。刚刚即位而又年轻的汉武帝,既经验不足,又地位不固,对窦太后的淫威,只能俯首帖耳地听从。谁都明白窦太后虽然把火发在赵绾等人身上,实际上是针对汉武帝,自然汉武帝也不会不懂得。因此,汉武帝对窦太后的旨意面临两种选择:一一是抗争,摆脱束缚,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有被赶下皇帝宝座的危险;二是服从,先保住皇位,坐待时机,靠年龄优势,与窦太后进行生命竞赛,避免操之过急而带来危险。最终,汉武帝采取了后者,舍车保帅,下令逮捕赵绾及王臧等。这两位积极帮助汉武帝推行新政的先躯者入狱后,自知必死无疑,不忍受辱被杀,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唤醒汉武帝和朝野众人,不等窦太后下令处决,便一同自杀于狱中,使汉武帝的政治举措,一开始就付出了血的代价。至此,窦太后仍不肯罢休,又逼令汉武帝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职务,对刚要兴起的儒家政治进行全面大扫荡,使幻想抬头的儒生们遭到血腥棒喝,黄老政治继续苟延下去。
建元六年五月,风烛残年的窦太后,紧握权柄的双手终于撒开,结束了操纵朝政的漫长人生历程。随着她的死去,西汉的黄老政治也画上了句号。笼罩在汉武帝头上的政治阴影消失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即将出现,多年受到冷落的儒生们也将大展治国才能,推动西汉政权走向辉煌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