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两面王吴三桂
27149800000010

第10章 多情将军,识务枭雄(4)

方大猷原任蓟州监军,随吴三桂一起降清。三桂令他暂驻通州,他于五月一、二日间入京。这就是说,他是随同吴三桂一起到了北京的。吴三桂南下追击农民军,方大猷没有参与这一军事行动,仍驻守通州。七日,他曾护送他的老师杨士聪出京,经通州,在方家小住数日,至十一日,他又进京,次日,见到了刚返回京城的吴三桂。十四日,他离京回通州。第二天,他送别杨士聪南下。吴三桂求封齐鲁的事,就是他在自己家申向杨士聪透露的。他还说,吴三桂“切嘱抚镇属各武官不得散往他处”,在批准封地齐鲁后,打算“悉用旧人”。据杨士聪记载,方大猷说这番话的时间,是在五月七日。显然,吴三桂于南下追剿农民军前,向方大猷等于透露了自己的这一想法。杨与方是师生关系,自然无话不谈。方提供的这个情况颇重要。大抵吴三桂估计时局,只要彻底打数农民军,大功就算告成,南北即可议和,划黄河为界,他则居两国之间,可收南北之利。这便联系到吴三桂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前威远台谈判时所达成的口头协议,大概不是子虚乌有之事!

不过,吴三桂一厢情愿的想法毕竟没有实现。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当时,掌握实权的多尔衮根本无意给吴三桂封地。他给自己的将吏请功邀赏,多尔衮都予满足,而给吴三桂赏赐也相当丰厚,却闭口不谈“裂土”封藩。在他看来,清朝仅得到京畿地区,大局还不稳固,而且无地可封,所以此时封藩为时尚早。吴三桂也算识趣,他观察多尔衮意向,也就绝口不提封藩的要求。他最终封藩云南,那是数年以后的事。此是后话,暂且不提。吴三桂回京后的活动,史无记载,大概是闲住京师,与士卒休息吧!

八、趋利避害,显忠贞之心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的陪都南京一无所知,当得知实信时,南部众臣则推举福王为南明皇帝。清军进入北京后,福王想通过吴三桂的关系来达两朝合好,因此派陈洪范等人适时见吴三桂。但吴三桂说:“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不敢出见”归还表示:对南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仆他感叹说:“时势至此,夫复何言?惟有闭门车甲,以待后命耳。”谢绝了福王朱由崧的一切赏赐。

吴三桂这番话,表明他对亡明故国的怀恋尚未完全割断,换言之,他的良知还没有泯灭净尽。然而,他既受命于清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行动自由。后来,剿杀大顺军、灭亡南明,都是他报效清朝的最好的证明。所谓“终身不忍一矢相加”南明的诺言,也被他的行动予以彻底推翻!趋利避害,是他的准则。眼下,他权衡利害,为保全自己的利禄乃至性命,只有跟清朝走,何况清朝给他的封赐远比南明更丰厚!他说清朝“法令甚严”的话,一点也不假。天津总督原明降官骆养性,因为在接待南明使巨中表示了亲热,竟被人告发,吏、兵部议罪,拟革职为民。多尔衮从轻发落,改为带兵督任,保留太子太保左都督衔。眼前发生的这件事,不能不使他感到恐惧。为保全自己,他回绝了一切对他的诱惑,宁肯不见使臣!陈洪范南返时,曾向朱由崧报告与清议和情况时,透露了吴三桂的近况:“陷北诸臣吴三桂、祖大寿等,成杜门结舌,不敢见南人。”更不敢受福王朱由崧封赐,重要的是,以此获得多尔衮的信任。

在陈洪范使团离南京之前,南明已派遣光录寺卿兼理饷务的沈廷扬从海上押运米十万石、犒师银五万两,前往慰问和犒赏吴三桂将士。吴三桂不敢要,婉言谢绝,一粒米不收,一文钱也不要。结果,沈廷扬只好携银米原封不动地从原路返回。

十月十二日,陈洪范使用从正阳门进人北京城。过了三天,清内秘书院与户部官员到使团驻地收取南明所酬谢的礼物。陈洪范等说:“银币是送给你们的,即刻收去。先将银鞘十万、金一千两、蟒缎二千六百匹付给,其余陆续运到。”

吴三桂对南明使臣谁也不见,不拜福王诏书,陈洪范携带赏给吴三桂的白银一万两、缎二千匹,无法当面交付给他,便与另二位使臣私下商议,既然吴三桂不肯出面,赏银等物也就不必给他了。这些来收礼物的清朝满族官员,一看还有剩余银缎,也不管谁的。争抢上前攘夺。陈洪范只好说:“这银一万两,缎二千匹,是赏给吴三桂的。既到此,你们就收去,转给他吧!”他们一听,都乐得抚掌,扛起来就走。这笔财物,吴三桂不敢要,大概是被他们私分掉,或上缴充公。

陈洪范等至京五六天,吴三桂奉命同英亲王阿济格出征陕西去了。

南明苦心笼络吴三桂的目的落空了。它想同清朝议和,划界为守,也没有达到目的。多尔衮拒不出见,只派内院大学士剐林及其属下官员出面交涉,断然拒绝南明的议和要求。使臣提出致祭崇祯、重新埋葬的要求,也被拒绝。十月二十六日,刚林向使臣下逐客令:“你们明早即行!我已遣兵将,押送至济宁。”同时还宣布:“你们回去通告,我们即将发兵南下!”次日,使臣怀着沮丧的心情离开北京南返。十一月四日,行至沧州,忽见一清将率四、五十名骑兵追来,将左懋第、马绍愉等人扣留,携回北京,只许陈洪范一人回江南。原来,使臣三人刚离北京时,陈洪范给多尔衮写了一封密信,表示愿降清朝,要求把左、马二人扣留,他一人回南京后,可招来刘泽清诸将,把江南献给清朝,多尔衮大喜,特派学士詹霸等人追赶,至沧州才追上,向陈洪范密传多尔衮的指令:“勉其加意筹划,成功之日,以世爵酬之口”多尔衮按陈洪范的主意,把左、马扣留下来。后来,左懋第不屈服于清朝的威逼引诱,慷慨就义。马绍愉率所从将士剃头投降。陈洪范南返后,于次年六月病死。

南明出使失败,对清朝的幻想破灭了,同时,也完全了解到吴三桂降清,再无意于明朝的真实情况,对他所寄存的希望,亦被严酷的事实击得粉碎。就在驱逐南明使臣出京时,多尔衮遣大军南下,进征南明,整个形势又为之一巨变!

吴三桂降清之后,又不愿意得罪明朝的遗老遗少,采用了最为明智的办法,避而不见。

九、追杀闯王,留下千古谜底

吴三桂一路追杀,成了李自成最大的克星。李自成一败再败,主力消灭殆尽。

阿济格、吴三桂率部自陕西而南,转而沿江东下,一路势如破竹,勦鳟抚并用,拓地开疆,全歼李自成主力,收降南明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及其大批将士达十万余众,缴获数以万计的军需和其他大量物资,取得了重大战果。特别是歼灭了李白成主力和俘获刘宗敏、宋献策等重要人物,是对农民军的致命打击,因而从根本上解除了清政权的一个心腹之患,也解了吴三桂的心头大恨,他为父报仇,向阿济格提出,把刘宗敏交给他,欲施千刀万剐,来祭祀其父的亡灵。阿济格不敢迁就这一要求,说:“国法规定,不得任意行刑,”他按照刑法规定,把自成的两位叔父和刘宗敏“斩于军前”。其他重要人物如何处理,阿济格、吴三桂的奏报中没有涉及。据信宋献策和左光先等都投降了清朝。丞相牛金星父子也已逃跑,投了清军,其子牛铨后被委任为黄州知府,又升任湖广粮储道,牛金星得到清政府的保护,安度晚年至死。

关于李白成的下落和最后结局,阿济格、吴三桂作了这样的报告:

在江西九江击败大顺军后,其余众“窜入九公(宫)山,随(遂)于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方搜缉。有降卒及被擒贼兵惧言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递自缢死。因遣素识自成埏往认其尸,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

阿济格、吴三桂的报告是不准确的。他们从阵卒的传闻中得知自成自缢而死,当找出认识李白成的人去辨认其尸时,因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以,便又不敢肯定自成或死或逃,所以才表示再作进一步察访。

其时,李自成确系已死。究竟死子何处、何时、因何而死,史书记载最为分歧,今人对此亦论断不一。以死地而言,有通城、通山、辰州、新昌等说法;以死的时间而言,有顺治二年四月、五月、六月、九月等说法,有的甚至定为顺治三年,乃至康熙年间。除此,还有未死之说,认定李白成出家当了和尚,则有五台山、武当山、湖南石门夹山寺、野寺(湘黔交界的清水江之畔)诸寺庙为僧的种种奇说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