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异湖泊。据报道,上午9时左右,马拉维湖的泱泱湖水开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约“休息”两小时,湖水继续消失,直至出现浅滩才渐渐停息。4小时后,“退避三舍”的湖水络绎返回“家园”,使马拉维湖又恢复了原有的丰盈姿容。
下午7时,湖水开始骚动,只见水位不断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倾泻八方;大约2小时后,马拉维湖才风平浪静。但是,马拉维湖的水位的消长并无一定的规律可循,有时一天一度,有时数日一回,有时数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左右,“重演故技”,前后约持续12小时。该湖水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虽经各国地理学家多年探究,至今仍未解谜。
马拉维湖由断层陷落而形成,旧称“尼亚萨湖”,来源于班图语,意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为现在的名称。“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阳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国家和湖泊的名称,则意为美丽富饶的国土上有一个火焰般闪光的湖泊。
历史上,马拉维湖经历了不平静的岁月。1616年,葡萄牙探险家加斯帕尔·博卡罗来到湖畔,成为第一个发现马拉维湖的西方人。1859年,英国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来到这里,回国后在剑桥大学作了详细介绍,从而使马拉维湖蜚声西方。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罪恶的奴隶买卖时,他们把从非洲腹地掠来的奴隶通过马拉维湖,分北、中、南3路用船运到桑给巴尔港,然后送到非洲东海岸贩卖。很多很多的黑人兄弟,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不甘沦为他人的奴隶,纷纷进行挣扎反抗,有的人纵身跳入湖中,以死来表示抗议,有的人则被殖民刽子手杀害而抛尸湖心。在那时,马拉维湖还被殖民主义者竞相变为穿越非洲的贸易通路,把非洲内陆的象牙、铜、黄金、可可、咖啡、珍贵木材等资源运往欧洲。马拉维湖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它目睹了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径,饱尝了非洲人民的辛酸苦难,滔滔的湖水浸透着黑人奴隶的血和泪。自1891年英国正式宣布将马拉维划为自己的殖民地,到1964年马拉维获得独立,70多年的时间里,马拉维湖没有受到重视,更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当时的马拉维,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是欧洲人的廉价劳动力市场。
马拉维独立后,马拉维湖也获得新生。马拉维政府十分注意综合开发马拉维湖,合理地利用其资源。马拉维过去的农业区集中在南部、中部和北部,但荒凉贫瘠,从1968年起,政府大力投资,开发马拉维湖的西南面,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着成果。政府在沿湖地区制订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大型农业组织,修公路,打机井,并利用湖滨地带的有利条件广泛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经过一番努力,马拉维不仅能够粮食自给,并向邻国出口一些大米,成为非洲普遍闹饥荒情况下的少数余粮国之一。
马拉维还是一个经济作物多样化的国家,种有咖啡、烟草、棉花、茶叶、桐油、花生、橡胶、剑麻等,尤其是烟叶驰名世界。马拉维湖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为沙质型,具有深厚疏松、地下水位低、通气良好等特点,十分适宜烟草生长,是马拉维重要的烟草产地。马拉维的烟草品质优良、叶片肥大、色泽金黄、组织细密、烟碱含量低、含糖成份高,经过加工制作后的烟叶色鲜、味浓、芳香、油分充足,燃烧性强,纤维细致,富有弹性,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货。漫步沿湖地区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烟草商店遍及各个角落,别出心裁的烟草广告比比皆是。
马拉维湖还是马拉维的交通运输枢纽,它同纵贯国境南半部的铁路组成马拉维的运输干线,湖上有定期航班沟通马拉维的南北,主要承担着全国农产品和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任务。另外,马拉维湖水面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渔民们驾驶着独木舟,以捕获非洲鲫鱼为主。据统计,马拉维湖中有200多种鱼,其中90%是其他国家所稀有的鱼种,湖中还盛产供人们观赏的多种热带鱼,目前这些鱼已开始运销国际市场,成为一种新兴发展的特种渔业。
马拉维湖还还被生物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研究脊椎动物的最好场所,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潜入碧蓝的马拉维湖,犹如置身于鱼的天地:有呈紫色或青色条纹的鱼,有橘黄色或蓝色斑点的鱼,有宝石绿色的鱼……它们成群结队地从你身边游过,构成一个独特的多彩世界。
在马拉维湖众多的鱼类中,既具有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具欣赏价值的首推丽鱼。丽鱼的生活习性很有趣,当成熟的雄性丽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岩石,或用嘴衔沙筑就自己的沙堡后(生物学家曾在湖底发现一座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沙堡组成的长达4千米的“丽鱼都市”,聚集着5万多尾丽鱼),便开始择偶婚配。在此期间,它们各自严守门户,绝不容许“他人”涉足,而对雌性丽鱼则是殷勤之至。交配以后,雄性丽鱼一身轻松,雌性丽鱼则把鱼卵含在嘴里,直到孵成小鱼,并把它们带大。小丽鱼是在“妈妈”的嘴里长大的。
雌丽鱼嘴里能容得下15-20条小丽鱼。马拉维湖还有一种有趣的丽鱼,它们习惯于寓居蜗牛壳,还能改变自身的性别。假如雄鱼不幸身死先亡,与其相爱的雌鱼久盼不得相见,她便会因此变成雄鱼。
马拉维湖是鱼的世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处珍贵资源,1980年马拉维政府在该湖南部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淡水国家公园,1984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在马拉维南部还有一个内陆湖泊——奇尔瓦湖,它临近莫桑比克边界,位于松巴东部32千米处,是从姆兰杰山沿希雷高原延伸的一片凹地所构成的,湖区水质微咸,盛产各种鱼类产品,是马拉维重要的鱼产品捕捞基地,四周风景秀丽,也是马拉维的旅游胜地。
奇尔瓦湖长48千米,宽25.5千米,湖水面积随季节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最大水深为3.5米,湖区周围有多条河流流入,其中最大的是松巴河和帕隆贝河,但因流经沙地的河道较长,这些河流的下游河道往往出现干涸的现象,据说,公元19世纪时期,湖水比今天深9米,湖区面积也要比今天大一些,整个凹地均是一片水乡泽国。特别是近些年来湖区水量明显消耗减少,目前湖区面积仅为2590平方千米。湖区北部、东部和西部3面多沼泽和水淹草地,旱季时露出水面,雨季时形成一片汪洋。湖区附近围垦的湿地已经成为马拉维的水稻重要产区。
游览奇尔瓦湖,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享受,那是大自然的纯清享受。
湖水异常的清澈,清澈得能够看见水中的大小鱼儿的游动。那些鱼儿在湖水中自由游动,追逐嬉戏,偶尔可以看见鱼儿轻轻地一跃,叼住从水面上飞过的苍蝇或者蚊子。稍大一些鱼儿侧着身子游动,那模样就像人的半张脸,边游边用睁得圆圆的乌眼睛瞅游人几下,就一个猛子扎下去,往深水里游去了。湖区四周是漫无边际的原野,寂静得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湖边河畔偶尔传来几声鸟的啼叫,间或,还有一两声鹧鸪的鸣叫传遍旷野。湖边一颗颗高耸云天的棕榈树,叶子美丽似画,反射着耀眼的阳光。金黄色的稻谷捆,像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篷帐似的,堆满在田野上,向人们昭示着这一带的富饶。而旷野上的蜃气,像是灿烂银色的河流,湖水啊,山丘啊,树林啊,稻地啊……都在这种跟天空一样澄清的河流里颤动着,让人又感到这一带仿佛被某种神秘的色彩笼罩着。
3.马拉维湖中的“贵族”
孔雀类慈鲷的马拉维湖慈鲷品种,近30多年以来,在水族爱好者的心目中一直保持高度的评价,其中人们常见的有红花孔雀、金松鼠、白翅天使、OB孔雀、火鸟等,每一种都艳丽非凡。正是因为马拉维湖孔雀类慈鲷自身所具有的几个重要特征使得这类品种获得了人们如此持久的厚爱。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孔雀类慈鲷的公鱼都有着最漂亮的外观。
正如它们借用了孔雀的名称一样,孔雀鲷的公鱼时时会炫耀着它们夺目的艳丽色彩。在幼年公鱼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戏剧性的色彩转变,从平凡的银褐色或者棕灰色演变为亮蓝、暗金、明黄、血红以及橘橙色。
一旦成熟发色,它们的色彩就持续靓丽,不像其他那些虽然也很漂亮的慈鲷品种那样,颜色的表现要由情绪决定。孔雀鲷的公鱼几乎总是处在展示的状态中,将鳍夸张地伸展开来,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吸引倾慕者的眼光。相比之下,Mbuna族群以及绝大多数的Haps族群的品种只是在发起攻击或者试图繁殖时才这样展示自己。
马拉维湖孔雀鲷都是从属于Aulonocara属之下的品种,这个属的鱼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有着更发达的侧线系统。所谓侧线,指的是鱼身体两侧那排穿孔的鳞片,它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神经组织。在侧线里有专门的细胞,称为neuromasts,可以让鱼探测到周围水里的振动与电脉冲。因此,侧线系统有助于让鱼测定食物的方向及感知捕食时潜在的威胁。孔雀鲷因为有着已扩大了的面部微孔以及延伸到颌部的侧线系统,所以对压力变化尤其敏感。纵贯面部的鳞融合成整块,几乎看不出鳞片来了,延伸至头部的侧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形成凹点与回沟。这些特征只有将Aulonocara属鱼拿出水面,在倾斜光线下,才可以容易的辨认出来。在它们头部眶下骨骼处的凹点特别的大,以至于看起来像是笛子上的凹洞一样。事实上,当Regan在1921年定义Aulonocara这一属时,它正是基于这种特有的特征选择了这个名字。Aulonocara来源于希腊语的aulos,意思是笛子,而后面的cara意思则是“头”。
在黑暗的深水区域生活的孔雀鲷,发展并依赖于它们增强的侧线感觉系统来获取食物。Aulonocara是底栖食虫鱼,在沙质湖底附近经常看到。它们在颌下较强的压力感觉器官的帮助下捕食沙土中生活的无脊椎生物。它们几乎一动不动地盘旋在沙子上方,就算移动也是以毫米为单位轻微挪动,依靠灵敏的感觉探测沙土中无脊椎生物的微小活动。直到它们感知到了食物的确切位置,接着就是一个俯冲,向着食物猛咬过去,沙子从鱼鳃排出,而美味的食物则留在了嘴里。
虽然马拉维湖中不同地点的水质略有差别,但碱性都很大。在一年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湖水表面温度略有不同,但范围在23℃-28℃。作为马拉维湖一个这么大的水体中的动物群,它们从没有经受过水温和水质的快速变化。
在马拉维湖湖中,公鱼单独活动,并且有领地性。它们的领地直径通常在0.5米左右,以一个岩石裂缝或者悬垂的岩石之下为中心,这里可以提供保护屏障,遇到危险时便于躲藏或逃跑。母鱼有时单独活动,有时成小群生活,通常逗留在公鱼的领地附近。
4.大象“移民”计划
马拉维曾经有70头大象迎来过乔迁之喜。它们被转移到国内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区,以维持原栖息地的生态平衡。游客们可以付费参与这项“移民”活动,与大象亲密接触。
大象向来是马拉维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近年来,大象却让马拉维政府犯了难。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喜欢群居,以树叶、野草为食。如果聚居在一起的大象数量过多,巨大的食量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在马拉维,黄昏时经常能看到50多头大象聚到一个湖边饮水。在马拉维的利翁代国家公园和曼戈切县,大象数目已经超过当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引致生态失衡。有时饥饿的大象偷吃庄稼,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
如何解决大象和居民之间的矛盾,有人建议采取放任政策,尊重自然规律,让大象自然繁殖;有人建议对大象有选择地采取避孕措施,限制数量;也有人主张把大象转移到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区。马拉维政府考虑再三,决定把利翁代国家公园和曼戈切县的大象转移到大象数量较少的马杰特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个“移民”计划的一开始,工作人员寻找大象,发现目标后,用镇静剂镖枪击中大象。大象昏迷后,工作人员把它们装进卡车上特制的笼子里。到达马杰特野生动物保护区后,可以观察大象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可是这个计划实施起来确实苦难重重,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大象会迅速溜进矮树丛里躲藏。有时工作人员需要动用直升机和卡车一起围截大象,才能最终把它们装上卡车。根据游客的意愿,他们也可以坐在直升飞机上观看大象如何被镇静剂镖枪击中,其余时间则待在舒适的山林小屋或者开着旅行车游览观光。游客参与大象转移活动需要付费,这不仅满足了游客与大象亲密接触的愿望,也为马拉维政府解决了大象“移民”的费用问题。
这生态游项目为期6天,由非洲公园基金会和南非一家公司联合推出,每位游客需交纳团费约4530英镑(约合9060美元),包括住在套房式帐篷内的费用。
对于大象“移民”的生态意义,马拉维认为,一方面,大象可以在马杰特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更好地生活繁殖,另一方面,大象的到来可增添保护区的生机,有助于动物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