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越教越聪明
2716800000009

第9章 教育原则,培养天才的基本规律(2)

1979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格拉索的话恰好可以为证:“在着手研究一个问题前,首先鉴别这一问题是否有足够的意义能导向重要的结果。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勤奋、自律,还得有好的导师指引。不少知名的科学家都是从学于名师的。”

培育提示

见识的增长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应在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增加阅历,扩大视野,多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多向老师请教,坚持不懈。只要这样,就一定会成为一位有见识的人才。

增长见识,一定要多动脑、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不付出艰苦努力是不能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的。

方法16: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

西南某省某高考文科状元认为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和自己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关。

她在高考中,以676分高居文科全省榜首、文科综合277分也是全省最高分,是名副其实的“双料状元”。

这位女状元非常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心理辅导。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平日里她隔上两三天就会去找老师做一次心理辅导,特别是在高考前的最后15天,“老师们的辅导对我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

她认为有不少同学和自己的水平相当,之所以自己能在高考中夺魁,是因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上的优势,她说:“最后一个月实际上就是拼谁的心理素质更好。”

那么,健康的心理从何而来呢?

父母须知

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了孩子的智力培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国目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与多子女常有明显不同。一般说来,这一代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

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唯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合作精神等。

因此,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孩子的少年时期,这是孩子一生身心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注重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性格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长课堂

既然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此重要,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生活里要时时做到:

品德教育是根本。品德是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源泉,没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有良好的心理行为。家长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使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和是非观,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和病态、阴暗的心理“绝缘”。

幼苗修剪好成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儿童期是萌芽期,青春期是成长定型期。健康的心理教育越早越好,有些心理疾病虽然是在成年以后发作,但“病根”其实在儿童期就已经种下了,因此家长应及早教育和纠正孩子的吸烟、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防止其发展成为病态的心理。

融入集体天地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们的交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越来越封闭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封闭环境、缺乏情感交流、与社会接触过少的孩子,极易产生孤独感,还会形成孤僻、冷漠、羞怯的性格,对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极大的阻碍。因此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独立必不可少。独立是健康心理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没有独立意识的人就不是完整的人。目前,有些孩子表现出的好逸恶劳、依赖别人等不健康的心理,说穿了就是不能独立地面对一切。独立意识的培养越早越好,从婴幼儿开始家长就应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有了问题也应让孩子自己独立去解决,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千万别事事办代、处处娇惯,否则孩子不会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宽严结合是原则。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严”,现在一些父母仍然把“严”视为教育孩子的法宝,动辄对孩子指责训斥,甚至打骂和体罚。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过严、过高的要求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在心理重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害,形成自卑、胆怯、畏缩、逃避等不良性格。为了逃避来自家长的压力,孩子可能会采取说谎、作弊等不正当手段,更有的孩子会以逃学、离家出走等来和家长对抗。因此,宽严有度,宽严结合才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应遵循的原则。

给母亲提个醒。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极大,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是如此,适度的母爱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还可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如果母爱过度,甚至滥用母爱到了娇宠溺爱的地步,反而会对孩子有害。有些母亲对孩子由爱生娇、姑息纵容,极易使孩子形成依赖、任性、骄横、缺乏自制力、适应能力差等不健康心理,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极其不利。

培育提示

培育健康的心理应从小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父母应达成共识,不能出现一个教育、一个溺爱的现象。

心理健康是个广泛的概念,应从方方面面入手,持之以恒地培养。

方法17:奖励孩子有技巧

奖励是教育儿童的一种必要手段,使用得当可以激励孩子上进,有助于培养优秀品质。然而,如果滥用,只会适得其反。

明亮的父母在期末考试前,许诺如果明亮能考进班级的前5名,就给他买一架数码相机,还有MP4。明亮为了得到这份奖赏,在考试时不惜作弊,结果被老师当场发现。

奖励是为激发上进,目的应该十分明确,可是许多家庭把奖励当成一种酬劳、诱饵,或是交换条件,使奖励失去了意义。

比如,孩子帮父母干点家务,这本来是应该的,但给了奖励,将物质刺激和劳动连在一起,不仅失去了劳动的意义,而且会使孩子觉得这本不是自己该做的,干活儿就应该得到什么。这种奖励,只能培养孩子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有百害而无一益。

父母须知

对孩子的奖励应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当孩子做一件好事,取得一次好成绩时,父母当众夸奖、鼓励一番,或是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以亲切的微笑,都会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激发孩子继续上进,这比奖几块钱或一样东西要有意义得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物质奖励只能满足孩子的物质欲,而精神奖励却能满足其荣誉感和自尊的需要,对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和荣辱感十分必要。

家长课堂

许多家庭对孩子设奖的项目过多,不管做什么都给奖。诸如考一次较好的成绩给奖;帮助父母干一次活儿给奖;在客人面前背一首唐诗给奖;甚至按时起床、放学后不在外面玩、准时回家都给奖。奖的名堂五花八门,什么学习进步奖、劳动奖、文娱奖、体育奖、节约奖等,有些家庭,一个月内孩子能获奖10多次。甚至在一天内就能得3~4次,这样的奖过频了。

近几年,家长鼓励的规格越来越高,并互相攀比,愈演愈烈,奖品从文具、图书、零食、几角钱发展到鞋帽服装、电子玩具,有的甚至奖现金几十元!而且,百元以上的电子游戏机、袖珍录音机、自行车等也成了奖品,奖码简直高得惊人!

事实上,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另外,在奖励时父母的认识和做法必须保持一致、同步进行。有些家庭,父母中一方单独设奖或背地奖励,另一方持不同意见,有时甚至为此夫妻发生争吵、闹家庭矛盾,这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如果父母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则奖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培育提示

奖励就是奖励。奖励的目的是对孩子的好行为、好思想的肯定与表扬,这一点一定要对孩子指明,使孩子在接受奖励的时候有荣誉感,并产生继续上进的动力。千万别把奖励当成一种交易,更不能当成引诱孩子达成某一目标的“胡萝卜”,否则奖励就会变成一种特殊的买卖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奖励的门槛不要过高。对孩子获得奖励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则孩子会因屡次达不到要求、无法获得奖励而灰心。当然,奖励条件也不应过低,孩子轻易就能得到奖励会使奖励失去应有的意义。奖励的门槛应视孩子的能力而定,恰当的标准应该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不断地进步。

“巨奖不可取”。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开出数码相机之类的“巨奖”,这是很不合适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期望值越来越高,奖励的价码也会越升越高,一旦降低就会导致孩子进步的动力锐减,使孩子从小就成为物质的奴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百弊而无一利。

奖惩结合威力大。奖励与惩罚是密不可分的,对孩子不能只讲奖不讲惩,也不能只讲惩不讲奖,片面强调奖或惩都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奖励和惩罚应有机结合,以奖励为主,从正面引导孩子进步。惩罚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且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千万不能对孩子进行打骂和体罚。

方法18:战胜焦虑

有许多孩子,在临近考试或者在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心理波动十分剧烈,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现象。

在中考前夕,陈刚担心成绩会不理想,进不了自己想去的省重点高中,整天忧心忡忡,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成绩下滑,甚至连以前掌握的知识都想不起来了。

陈刚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考前焦虑。如何消除担忧、战胜焦虑,是家长应当掌握的一项知识。

父母须知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的焦虑,一般都和他们所处的特殊学习情境和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孩子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估计会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同学等方面的舆论压力,以致损害自尊心时,就可能出现学习焦虑度过高的情况;也有一些孩子没有把学习当成一回事,一点也不重视学习成绩,处于学习焦虑度偏低的状态。无论是学习焦虑度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学生时期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时期正是孩子长知识和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因此,伴随学习任务的加重和年龄增长出现的焦虑现象,必须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警惕和注意。

对于学生时期出现的心理焦虑,有的家长满不在乎,认为孩子自己会解决;也有的家长惊慌失措,觉得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其实这两种态度都走向了极端。一般来说,一个学生有学习焦虑的心态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偏高或偏低就不必去纠正。因为,一定的学习焦虑是促使孩子学习的动力,而偏低的孩子就会学习动力不足,偏高则会引发像陈刚那样的问题。

家长课堂

焦虑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回避不了也不能回避,但我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付焦虑,不让恐惧和焦虑使我们烦闷,浪费宝贵的时间。

对付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分解成小得足可应付的片段,然后设想这些小片段的每一个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就会发现焦虑不像想象中那样不可征服。

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成功来战胜焦虑,不妨每当完成一项哪怕是很少很浅的知识学习以后,就及时地加以评估。如果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自我评估是积极的,成功的期望就会提高,学习动机也会得到诱导,自然就会有战胜焦虑的实力和信心。

同时,允许失败,承认有些事情是自己没有做好,有时是最好的消除焦虑的办法。人的一生,失败、受挫是难免的。怎样处理孩子的失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失望与焦虑呢?过多的指责往往收效甚微,要力求使孩子确信:自己同别人一样,每次都是有能力获得成功的,即使偶尔失败也不必太在意,下次肯定会好起来。

但消除焦虑并非越放松越好,适当的紧张也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压力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相反,一定程度的压力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促使我们内部机制的运转。但是,压力一旦转化为苦恼,变成紧张和焦虑,它就成为成功的敌人了。

培育提示

在每天入睡前,想一些令自己紧张焦虑的问题,要想出非常确切的情景,如身入其境。一觉得紧张就努力放松,想些愉快的事:心里哼一段欢快的歌曲,想象有鸟在欢快地鸣叫,直至放松为止。这样每天两次,每次两三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有效地控制紧张,适时放松自己。

还可以在无人的地方低声自语,把消极的想法、紧张的心理说出来,然后自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批评。甚至可以对着镜子说:“我怎么能这么没信心呢?这几年我学得还不错嘛!上次测验不是得了高分吗?怎么会紧张呢?不会的,不会紧张的。”这样反复几次,你就会坚定信心,发挥你的潜能。潜能发挥出来,你就胜利在望了。

避免紧张的最好方法是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做做操、搞搞文体活动,或与别人讨论你的复习情况,等等,总的来说生活要有规律。

以上几种训练放松的方法,如能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很有效果。

方法19: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假如没有兴趣,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得好。

但是,有的孩子其他科目的成绩都不错,但偏偏不想念某一科,有时甚至想放弃该科目,这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起孩子对这科的兴趣,要知道,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福建某县某高考理科状元,曾有一段时间对英语不是非常感兴趣,但他知道英语的重要性,就试图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没有强迫自己去苦学英语,而是利用自己对漫画的兴趣,试着去看英文版漫画,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英文版漫画。然后他再学着看懂英文版漫画在说些什么,旁边的英文是什么意思。

有了兴趣,他再去钻研英语单词和语法,就没有了枯燥的感觉。通过英文版漫画,他成功地培养起对英语的兴趣,成绩自然也有了提高。

父母须知

如果对每个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天赋之外,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孩子们对自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无一例外地有强烈的兴趣。可以说,天赋与兴趣,是促成他们在这些学科中取得好成绩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之后,大脑的皮层会出现兴奋优势中心,这时候要想理解、掌握、记忆这件事情时,大脑细胞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就非常容易学进去。因此,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认为,浓厚的兴趣是开发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等多方面智力因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