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是对当时国内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论断,而毛泽东是对国际形势作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国际范围内力量对比所做的科学论断,对指导世界有深远的意义。
要学诸葛亮留一手
对公告内容中有关尼克松来访,谁也不说主动,是双方都主动。
1971年7月9日下午4时,周恩来去钓鱼台5号楼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会谈。到达那里时,基辛格已经率领美方全体人员在会议室屏风前迎候了。
基辛格见到周恩来时有点紧张、拘束。周恩来的随同人员有叶剑英、黄华、熊向晖和章文晋等;美方参加会谈的是霍尔德里奇、斯迈泽和洛德等。
基辛格首先感谢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招待,说:“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以同样的热情在美国招待周总理。”
周恩来大方地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也没有到过西半球,但我们是在同一时候工作,你们在白天,我则在晚上。”他答得自然得体,既未说去也未说不去。继而又说:“按中国的习惯,请客人先讲。”
基辛格这个在外交场面一向是潇洒大方的政治家,此时却很拘谨呆板地念起了稿子。等念了开场白后,他才稍稍放松了一些,放开稿子说道:“今天,全球的趋势使我们相遇在这里。现实把我们带到了一起,现实也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本着这种精神来到你们美丽而神秘的国家。”
这时,周恩来打断了他的话说:“不,不,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
基辛格的话开始转向了正题。他说此次来中国,尼克松总统给他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然后他谈了7个问题。
第二天,基辛格一行由黄华、熊向晖等陪同参观了故宫三大殿和出土文物,随后到人民大会堂同周恩来总理会谈。
基辛格认为这次改在人民大会堂会谈是周恩来对他的礼貌安排,很高兴。会谈时周总理就对他说了天下大乱的世界形势,中国准备打仗,准备着美国、苏联来瓜分中国。基辛格忙说,请放心,美国要同中国来往,决不会对中国进攻,美国同自己的盟国和对手决不会进行勾结针对中国。又说,中国对美国的军队可以北开,摆在别的地方。
最后周总理建议,尼克松访华可以安排在1972年夏天,并表示尼克松访华前可以先同苏联领导人会晤,这样更慎重些。
基辛格说,还是按照已安排好的程序进行,先北京,再莫斯科。如果总统夏天来,离美国大选太近,有争选票之嫌。周恩来说,那就1972年春天来访。基辛格表示同意。
当天晚上,毛泽东听了汇报后,谈了两点意见:
一、对基辛格说美国不会进攻中国,让中国把军队开到北方去的话,毛泽东说,他们要我们把军队往北开啊,过去我们是北伐,后来是南伐,现在是北来北伐,南来南伐。
二、当汇报说双方商定以巴黎为联络渠道时,毛泽东说,你基辛格说不经过官僚机构,华沙是官僚机构,那我们驻巴黎使馆是不是官僚机构?你们不想派一个常驻的,也不想派个临时的,就靠你基辛格。现在只好听他的了,我们怎么能强迫人家呢?那就通过巴黎吧。
周恩来和毛泽东谈到发布公告之事。毛泽东即表示,对公告内容中有关尼克松来访,谁也不说主动,是双方都主动。并说在公告中,也不提毛泽东要见尼克松,要学诸葛亮留一手。
说完之后,周恩来还想再留一会儿。毛泽东说,你不是约好了10点去吗?还是去吧,不然基辛格会感到奇怪的。于是周恩来又同叶剑英、熊向晖一起去见基辛格。黄华和章文晋则把已拟成的公告稿交给王海容、唐闻生送毛泽东审阅。
大约10点15分,周恩来见到基辛格说,因为时间晚了,本来不想来,后来听说你们还等着,所以还是来了。这次稍稍谈了一些细节问题,就结束了。
对于仅两百多字的公告,双方有争议的就有三处地方:一是尼克松访华是谁主动提出的;二是会谈中要讨论哪些问题;三是来访的适当时间。原稿中说尼克松要求来访,我们邀请。基辛格不同意,说这样写让人看了像个旅游者。
周恩来考虑如说尼克松要求来访,我们才邀请,他们面子难看,于是改成“获悉”他要来访我们邀请,就避免了谁是主动的问题。对会谈要讨论的问题,在“谋求两国正常化”之后加上了“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不只是讨论台湾问题;关于来访时间改为5月以前,不说具体日期,以便灵活安排。
翌日,毛泽东看过改过的公告觉得很满意。说,公告一发表,会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等不到5月就要来了,早点来也好嘛。
基辛格看过改定后的这一稿,也觉得中方设身处地地考虑了美方的意见,同他们的要求很接近,马上表示同意了。只是在接受邀请前加上“愉快地”一词。
最后商定完毕,正好离基辛格要离去的时限还剩下吃午餐这点时间。
用完午餐,基辛格一行就悄悄地乘原机飞回巴基斯坦,重新又作为一个“病后初愈”的形象出现在新闻媒介面前。
他的这次特殊使命的秘密一直保持到几天后公告发表为止。这就贯彻了毛泽东关于“要学诸葛亮留一手”的精神。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终于打开了中美僵化的大门。
“人寿志犹存”
“五虎将”是关、张、赵、马、黄,此时其他几名都已谢世,独剩赵云也已年迈。
生老病死,自然之理。勇将赵云终有老去那一天。但三国纷争,正当用人之际,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将帅之才十分匮乏。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计点将校军兵,不免为此发生感叹。
毛泽东也曾有此叹息。
1973年12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八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并且提议邓小平参加军委领导工作,这是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周恩来随即部署有关事宜,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军委会议。
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接见了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46位高级将领。
此时,毛泽东已年届八旬。
毛泽东即席讲话的开场白出人意料,他说:“送君送到阳光路,你也苦,我也苦,手中锣儿敲的苦。”不知引用的哪一段戏文。
毛泽东并不理会那些面面相觑的将军们,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不过这回他引用的是“三国戏”中的一段戏文:
“‘这一班五虎将俱都伤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我年老了,也要去‘卖年糕’,要到福州去卖年糕。南京不去,南京太热了。”
毛泽东在讲话中流露的伤感和无奈的情绪,使与会的将领们感到震惊。
“五虎将”是关、张、赵、马、黄,此时其他几名都已谢世,独剩赵云也已年迈。这段戏文在《三国演义》中是有所本的。赵云,于马超故后,是“五虎将”中仅存者,可他“虎老雄心在”,请命出征,誓当先锋;毛泽东年届八旬,然亦“人寿志犹存”。尽管此时人的意志难于抵抗走向衰老的自然法则,尽管他看到自己的瑰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因而情绪中充溢着忧患和悲壮,但是他还是像那位老迈年高的赵子龙请缨出征一样,为他的事业做着最后的奋争: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把邓小平安排到最重要的军事领导岗位上……这正是毛泽东最后的决策。
毛泽东打仗的秘诀
“我们祖宗好的东西,又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一定要弄些教条来束缚住我们的手脚,鄙人真有点大惑不解。”
1960年12月26日,毛泽东67岁寿辰。25日,他在同部分向他祝寿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到30年代,他赋闲的时候,没事干,就看书。“走路坐在担架上,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也谈到这件事,“不说: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万里长征,我那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小册子也不可能写出来。因为要写这本书,倒是逼着我研究了一下资产阶级的军事学。有人讲我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当时我就没有看过。”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
“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
“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出来。”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毛泽东接着说,“凯丰同志说得好。马列主义,我确实是门外汉,种田作物,倒算是行家里手,不及你出国留学,我是个土包子。不过《孙子兵法》我确实研究过,这有什么害处哩!战争规律,古今中外皆然。现在的,不过比古代的内容丰富一些罢了。我们祖宗好的东西,又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一定要弄些教条来束缚住我们的手脚,鄙人真有点大惑不解。”
1965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又说:“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
毛泽东一生打过许多仗,虽然不能说百战百胜(百战百胜的统帅是没有的),但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军事家。许多人都问过毛泽东打仗有什么诀窍。
1949年5月1日,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同游颐和园,泛舟昆明湖上,心情十分惬意。当时人民解放军刚解放南京不久,柳亚子先生感慨地说:“我们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人民解放军很快渡江成功,并且占领了南京。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
毛泽东听后,呵呵一笑,回答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我们有100万军队要渡江,如果没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不能成功的。比如用100万军队带上轻武器,完全游泳泅渡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渡江工具。我们没有兵舰、轮船,就要靠人民用土办法造木船、木排划子。在漫长的江面上,几万只木船一齐出动,直奔对岸,加上我们有很多大炮掩护,很快就过去了30万军队。这一下子,蒋介石企图以长江天险阻挡人民解放军前进的梦想破灭了。你能说这是妙计吗?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像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蒋介石是不知道的。他想的是长江天险,是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总的来说,我们的军队比蒋介石的军队准备得好,除了飞机,军舰以外,我们什么都比他们多。”
毛泽东还在一次会议上说:“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四句话。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又说:“我们的打法:我能吃下你时就吃你,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时机不成熟时我主力不同你硬拼,同你脱离接触。等到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最后把你吃掉。”
60年代中期,为准备打仗,毛泽东讲了许多战略问题,其中也谈到了将来如何打仗。他说: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仗没有什么巧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们听说过吗?大体上就是这样。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还打吗?有两条腿可以走嘛!打得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集中五个指头啃他一个指头,割掉一个,他就少一个。事物是可以分割的。以后有机会又可以啃一个,又少一个,只剩下八个了,然后有机会再割一个,总之要割掉。所谓割掉指头,就是把敌人搞过来,除打死打伤之外,把官兵、枪支、弹药都夺取过来,这就叫打得赢就打。那么打不赢呢?就走,走得远一点,使敌人不知你到哪里去了。”
这就是一位饱经战火的军事家对作战经验的轻松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