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用三国
27168800000002

第2章 借鉴篇(2)

后来在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干部参加劳动,有人说搞两个月,搞一个月总是可以的。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同年11月1日,毛泽东在河南新乡视察,对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可见,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曹操为例,借鉴他的经验,来指导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毛泽东称曹操为超世之杰,很有仰慕之意。

“救兵粮”

“这很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那本书上说的‘救兵粮’哪!”

1934年岁末,红军到达瓮安县境,离开江西中央根据地两个多月以来,一直处在敌人前堵后追空中炸的险境中。听说要在离瓮安不远的猴场过新年,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在去猴场的那天早晨,下起了冰碴子,起伏的山峦白白的。陈昌奉发现一丛丛火红火红的小豆子挂着雪白晶亮的冰碴子,迎着凛冽的寒风在欢快地跳动。他顺手摘下几个小红豆,连冰带雪放进嘴一尝,又凉又甜还带一点酸头呢!毛泽东走过来摘下几颗红豆放在手里,一边看,一边问大家:“你们知道这叫什么吗?”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答不上来。毛泽东告诉大家,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在这一带打仗断了粮的时候,曾经拿这种东西当过军粮。“这很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那本书上说的‘救兵粮’哪!”

毛泽东熟知三国故事,对“望梅止渴”的典故读了多遍,这一次他用小红豆当“救兵粮”,鼓励红军战士克服困难,增强战胜凛冽寒风的信心。起到了战胜饥寒的作用。

龙云献云南地图

无巧不成书,龙云“献上”一张详尽的云南地图,这与《三国演义》中张松献图一节惊人的相似。于是毛泽东率大军轻松过了金沙江。

1935年4月红军团首先向紫云这个集镇发起进攻,很快就将敌军赶跑了。接着,红四团飞速抵达了北盘江。

毛泽东就是在白岑这个渡口渡过北盘江的。白岑离诸葛亮的墓地孔明冈非常近。

4月27日,红军在曲靖公路上截住了三辆从昆明方向开来的卡车。车队是龙云派往薛岳那儿去的。应薛岳的要求,车队给他送去云南地形图。据说龙云本来想派飞机送,但飞行员突然病倒了,只好改用卡车。车内装有大量的食品以及药品。没想到却送到了红军的手中。

当毛泽东看到了这张云南省的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时,不禁兴奋地说,我们正为没有云南详图而犯愁的时候,敌人就送上门来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还说,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战绩比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还重要,可谓巧获呀!当晚,这张地图就排上了大用场:毛泽东利用这张地图,制订了详细的抢渡金沙江的计划,毛泽东与作战参谋一道,亲自在地图上用红铅笔标出了中央纵队和一、三军团从驻地到金沙江最近的龙街、皎平、洪门三个渡口的距离和行军路线。

当年云南王张松给刘备献上云南地形图,使刘备在夺取西蜀政权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龙云则是主动送上云南地形图,致使毛泽东战胜了困境,打破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偶得云南地形图这一节正好又与《三国演义》中云南王张松给刘备献地图这一节十分相似。只是前者是从天而降,后者是主动献上。历史在此又一次展示出它的神秘性与传奇性的相似之处。

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兄弟

“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就说服了小叶丹呢?”

1935年5月刘、聂率先遣队由冕宁出发,经大桥镇、俄瓦桠口彝汉杂居区,进入一碗水、海子边到喇嘛房一带的彝民聚居区。这里山势险要,道路崎岖,林木葱茂,野草丛生,山涧之上多是只搭一根独木桥,易守难攻。先遣连刚到喇嘛房,便听到此起彼伏的“呜呼、呜呼”的吆喝声,接着就被手持长矛、弓箭和土枪的彝民挡住了去路。

工作团的冯文彬通过“通司”(翻译)与他们对话,答应给他们二百块银元才让通过。不一会儿,又来一群彝民要钱,说刚才给的是罗洪家的,我们是沽基家,又给了二百元。此时,工兵连遭袭击,被抓去的人,剥光衣服放了回来,经过耐心宣传后,沽基家一个小头目答应“去找爷爷来”。

时间不久,一个高大的汉子带着十几个背梭镖的青年大步走来。

他围着块麻布,赤足光背,长发披肩,自我介绍说:“我是沽基家的小叶丹,要见刘司令,大家讲和不打。”肖华先去报告刘司令、聂政委,冯文彬陪同小叶丹随后跟来。翻过一个山凹,过了一片树林,来到名为袁海子的清水池塘边。刘伯承听说小叶丹愿意和好,高兴地迎了上去,小叶丹知道是刘司令,赶忙上前行礼。刘伯承把他扶起。小叶丹直来直去地说道:“今天在后面打你们的是罗洪家的,不是我。听说你们要打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刘司令结义为兄弟。”刘伯承笑着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小叶丹喜出望外,即命娃子拿来一只公鸡。

按照彝族规矩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结盟仪式。娃子到塘里舀来一碗清水,一手持刀,一手拿鸡,口中念念有词,念罢便用刀斩掉鸡头,将鸡血滴入水碗,透明的清水立即变成了殷红色,然后将“血酒”分作两碗,分别摆在刘司令和小叶丹面前。刘伯承和小叶丹并排跪下。面对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池水,刘伯承首先端起“血酒”,虔诚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日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悔,天诛地灭。”说罢将“血酒”一饮而尽。小叶丹端起大碗激动地说:“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断头而死。”说罢也一饮而尽。这时,太阳将要落山,刘伯承特备酒宴表示祝贺,小叶丹带领18个小头目欣然前往。席间,双方坦诚相见,无话不说。刘伯承针对小叶丹要共同消灭罗洪家的想法,耐心地向他解释了彝族同胞内部要团结的道理,一并伸出手指形象地说:“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这样才能消灭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同时将一面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十个大字的红旗赠给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他的弟弟沽基尔拉为副队长。并当场写了委任状。纯朴的小叶丹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红军的高级将领深明大义,对他又如此信任,他感到格外幸运和激动,当晚就跟刘伯承住在先遣司令部,长谈至深夜。

第二天早饭后,先遣队再入彝民区,小叶丹走在最前头,一路引导进入他的沽基家村寨。随着一阵“呜呼,呜呼”的吆喝声,全村人列队路旁,笑眯眯地欢迎红军。许多青年和儿童主动靠近战士们,用手势配合简单的汉语,表示红军是亲人,汉彝如一家。战士们赠给他们一些鞋子和毛巾,彝民更是欢呼雀跃,气氛非常热烈。当刘司令和聂政委到来时,小叶丹依依不舍地对刘伯承说:“因为前面不是我的管地,我不能再走了……”他特意派出四个娃子护送红军到前寨。并选出28人到红军学军事,学好回来打刘文辉。刘伯承嘱咐他:“后面红军大队人马要通过这里,拜托你把全部红军送出彝民区,今后你要打起红旗坚持斗争,我们会回来的。”说罢便将10支铮亮的步枪作为礼物相赠。小叶丹大受感动,坚持要把他的坐骑,一匹精壮的大黑骡子送给刘司令,众彝民含笑相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汉彝团结景象。

小叶丹没有辜负刘伯承的嘱托,在他派出人员的引导下,先遣队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向导,犹如老根据地人民派人带路的情形一样。同时,他将彝民组织起来,整整奔忙七天七夜,使红军大队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通过彝民区,作为先遣队司令和政委的刘伯承、聂荣臻,不顾鞍马劳顿,接着便率领先遣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终于使红军大队跨越天险,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当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先遣司令部休息时,他们用缴获的米酒招待。毛泽东端起大碗米酒兴致勃勃地说道:“祝贺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接着便幽默地问起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就说服了小叶丹呢?”刘伯承谦虚地答道:“主要是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刘伯承说:“那当然,彝人讲义气,他看我诚心才信任我们。”兴奋不已的毛泽东有意打趣,当问到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还是先跪右腿时,引起了大家一阵会心的笑声。周恩来十分赞赏地说道:“后续部队过彝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旗帜欢迎。伯承、荣臻他们把彝区赤化了!”朱德也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功劳不小。”

这时刘伯承想起了几天前毛泽东和他说的“要告诉部队不准开枪,不准伤害彝族群众。各个部队都要准备一些酒、绸缎、衣服、枪,送给彝民”。这之后又叮嘱:“与彝人还是‘和为贵’,你们都是四川人,就交个朋友嘛!”想不到这样顺利就打开了大凉山的道路,使红军赢得了抢渡大渡河的宝贵时间。这是刘伯承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办事的结果。

就在三国西蜀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古战场里,毛泽东演绎了一出现代的汉彝结盟的盛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国共合作”与农业合作化。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喜爱和关注,贯穿一生。毛泽东早年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说:

吾人揽史时,恒赞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时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国家危急,民族危急,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必须在共同的强大的民族敌人面前紧密联合起来。毛泽东为此曾致函给时任陕西省主席的国民党元老邵力子。

力子先生:

阅报知尚斤斤于“剿匪”,无一言及于御寇,何贤者所见不广也!

窃谓《觉悟》时代之力子先生,一行作吏,而面目全变。今则时局越作越坏,不只一路哭,而是一国一民族哭矣!安得去旧更新,重整《觉悟》旗帜,为此一国一民族添欢喜乎?共产党致国民党书,至祈省览。语云:“越人弯弓而射之,则己弯弓而射之,其兄弯弓而射之,则己垂涕而道之。此垂涕而道之言也,先生岂不以为河汉乎?”、“开发西北”

“建设西北”,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办法则不可。日本帝国主义正亦有此大志,正用飞机大炮呼声动地而来,先生欲与之争“开发”,争“建设”,必不成功,此办法问题也。谈到这个办法问题,询谋佥同,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岂有意乎?

毛泽东九月八日

毛泽东在信中指出:国共合作是谋于众人,举国公认的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好办法,国共两党断无不能合作的道理。毛泽东反问说对这国人皆曰可行的事情,不信你邵力子先生会认为不可行,会违背国人的意愿吧?毛泽东在信中巧妙地将变换了一下顺序,将典故作了灵活的运用,因为当时的形势是需要“分久必合”,如果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合久必分”的话。当前的形势,国共两党的大方向是“合”而不是“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必须从“分”走向“合”,也必然走向“合”,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再度合作的高瞻远瞩的决策,同时也是明智、大度的抉择和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民族危亡的大势出发,而发出的真诚的呼吁。

罗贯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仅仅是外在表象的概括,没有说出内在的必然规律;毛泽东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则反映了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956年3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汇报手工业情况时所作的指示中,又用了这一典故:“你们说,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这就糟糕!现在怎么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就按照原来的顺序了。毛泽东的意思是要妥善解决手工业生产中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要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

1958年,毛泽东在河北定县视察农业合作社时又用了这一典故。当基层领导汇报道:“全县有29个联村社,以后又划分成252个社了。”

毛泽东问道:“老百姓高兴不高兴大社?”

“农民高兴搞大社。我们把大社划小以后,有很多农民又自动联成大社了。”听罢,毛泽东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转头问乡党委书记郭建:《三国演义》‘话“你看过三国没有?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听取手工业管理局负责人汇报(34个部委汇报之一)时,听说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说“这就糟糕!”,又说:“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听说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已失去原有的特色时,毛主席说:‘社会主义’

“的羊肉应该比‘资本主义’的羊肉更好吃。”谈到对集中过多问题怎么办时,他还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事物上多次应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因为深刻认识到这句话所具备的辩证法的内涵。

西安事变

“过去诸葛亮对孟获还七擒七纵,对蒋介石为什么不可以一擒一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