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
——《吕氏春秋·有始览》
【释义】
国家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宗庙,宗庙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直接从事治理的官吏。
【故事】
西汉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及其周边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宣帝要选一个能治理渤海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见龚遂身材矮小,对他有些轻视,便询问龚遂平息渤海郡盗贼的方法。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百姓饥寒交迫,地方官不救济他们,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非常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龚遂进入渤海郡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派兵迎接。而龚遂让官吏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撤除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他告诉官吏不得对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问罪,他们都是良民;只能对携带兵器的人问罪,因为他们才属于盗贼。龚遂来到郡府后,郡中很快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政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偷盗抢劫之事慢慢平息,百姓们开始安居乐业。于是,龚遂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人民喜欢过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龚遂以身作则,崇尚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春夏之季,龚遂同老百姓一起下地劳作。秋冬之季,他鼓励老百姓多积蓄农副产品。从此,渤海郡内的官民生活都富裕了,再也没有盗贼猖獗的现象了。
【启示】
俗话说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会仿照着做,这也突出了执政者引导作用的重要性。人的行为,靠的是大脑的指挥;一个国家的行为,靠的是执政团体的引导。律己定能服人,身先足可率众,当执政者身先士卒,做好模范,不凌驾于制度之上,这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