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小学幼儿园公共安全教育教师读本
2718800000029

第29章 安全教育综合知识(6)

(1)开设心理辅导课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任何一种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不排进课表,每周一课时,可安排在晨读、班队会时间。

时间长短可根据内容决定,由专、兼职实验教师上课。根据年级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和课堂结构。高年级重点采取座谈讲座式上课。这样,可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感到学习特别轻松愉快。讨论时可以把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讲出来,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认真上好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

(2)学科渗透系列

主要通过主渠道教学及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好,并认真备好课。领导检查教学时要把心理教育目标当作一项重点内容检查,促进各学科渗透。

②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各学科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从情境教育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

小学生适宜开展的有:

①开展“游戏类”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欢乐的游戏节,风筝节,重大节日庆祝等活动;②开展“实践类”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开展“五自”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学军、学工、学农、军训等实践活动进行社会教育。

③开展“体验类”,培养学生们适应环境能力。进行“磨难教育”,培养孩子们环境适应能力。

“缺损型”家庭学生“关怀小组”,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

④开展“培养能力类”活动,发展孩子的个性。开展“演课本剧”、“一分钟讲演”、“作文比赛”

召开“新闻发布会”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智力竞赛、特长生比赛”发展孩子的个性。

⑤开展“竞争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表达能力。

实行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竞争精神。评选“十佳少年”和设立“单项标兵”,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4)心理咨询系列

1.设立心理咨询信箱。设立了“悄悄话”等心理咨询信箱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

由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逐个填表登记,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检查效果。

2.设立心理咨询室。咨询的解答形式分为个别咨询、集体咨询、当面咨询、书信咨询等。对于一些个人心中的秘密问题,咨询教师要给予保密,并及时进行个别咨询解答;一些共性的问题如考试前产生的焦虑心理,可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集中咨询解答;有些家庭有关的问题不便家长到校的教师可采取书信解答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咨询人员也可以深入到家庭,班级与教师、家长、学校共同进行教育诊断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情况建立“个案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卡”对学生家庭状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办心理辅导报。心理辅导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实际自办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咨询提出的共性问题,选几条有代表性的拿出来进行集体解答,确定最优解决办法。每个小组办一份报纸。主编、插图、报头设计、撰稿轮流担任,一期一个重点。

每期辅导报先在班内进行交流学习,然后拿到学校去互相交流,这样既可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又可扩大报纸的教育面。

二、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

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话题,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周遭,自杀是一种攻击行为,此外生化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人自杀的意念,有些人的脑中拥有某种化学成分,容易在选择知觉当中截取杀死自己的暴力方法,当血液中的复合胺(serotonin)也就是影响心境及情绪的神经传导物质被破坏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弱点,导致自杀,此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短期内遭受到极大的打击,超出个人承受的程度之上。当然在中小学生身上我们最容易感觉到有自杀的危险,事实上不管是精神上、生理上、心理上、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自杀意念,都可以透过药物、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加以预防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快速准确的评估自杀的危险性,的确有其必要性,自杀的评估不必仅限于精神医学的专家,任何人只要掌握其中几项要点,就能很快的入门,立刻着手介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发生。

自杀需要坚强的决心,或者忧郁症状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一般而言,中小学生中的女性自杀,以药物过量的自杀方式最常见,男性常选择跳楼、上吊、枪炮刀械等猛烈的自杀方法,致死性反而较高。中小学生时期是自杀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年龄层之一。其他的危险因子包括忧郁症状或者严重的精神错乱(指使性的幻觉、被外力控制的妄想)、酗酒、过去曾有自杀病史、计划周详而非临时起意的自杀、薄弱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长期卧病等。危险因子愈多,自杀的风险就愈高,越需要优先处理。

此外,是否拟订自杀方法,选好时间、地点,以及自杀方法的可及性及致死性,也都需列入考量。

(一)自杀行为预兆

1.身体方面

抱怨身体多处不适(如失眠、食欲不振、疼痛),却检查不出原因。若无他人督促则不愿进食,要求通便剂或其他解决胃肠症状的药物,体重骤降等等。

2.情绪与行为方面

表情愁苦,心情低落。一日内的情绪变化:通常在一早起来就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追求,严重的话会影响日常生活的表现。

对工作、活动或平常的嗜好失去兴趣,觉得必须勉强自己去工作或从事活动。病人可能出现迟滞现象(所谓迟滞现象是指:思考和说话的缓慢、注意力减低、活动量减少)如果细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病人有突然而明显的行为改变。或是将自己心爱和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开始脱离人群、孤立自己,浸润自己于药物或酒精之中。

3.想法方面

希望自己死了,或有任何自己可能死的想法。病人有自发性的言语或非语言的表达,完全局限于这些感觉。比如说,在无意之间病人可能会暴露出想要自杀的念头,如果有人对你询问对于“来生”的看法、或者认为自己“人生实在没有意义”、“根本没有人关心我的死活”、“我想我会去我该去的地方”、“这个世界没有我大家或许会过的好一些”等等。自我愧疚或罪恶的想法,反复念及过去的错误或罪恶的行为。可能只是一些过去微不足道的小事,病人在忧郁的期间会在心中将它扩大化。

4.精神症状

否认自己有任何不舒服或生病(无病识感)。严重的忧郁精神症状会有指责、斥责的听幻觉,或有威胁性的视幻觉。虑病妄想,认为自己得了绝症。此外还可能会有多疑,被害妄想。自我感或现实感消失(如感觉周围人、事、物不真实、虚无意念等)。

(二)容易发生自杀行为的几个疾病

1.忧郁症:这是最常见发生自杀行为的相关精神疾病。

2.躁郁症:通常在躁郁期可能会发生自杀行为。

3.精神异常严重者(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器质性精神疾患等):在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症状混乱时,可能丧失理智而自杀、自残。

4.急性压力症候群:面对重大的失落事件(像是亲人逝去、爱人背离等),或环境变迁,对病人本身产生主观上难以承受的压力时,是自杀的危险期。

5.适应障碍:长期慢性的难以适应,在青春期对于学业、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良时要多注意。而工作场合的不顺畅、与上司意见不合,长期处于抑郁之中时,也容易发生自杀。

6.人格异常:许多的人格异常病人,会用“死亡”来作为威胁的手段。像是边缘性人格,对于自身没有责任感,认为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造成的;因为内在的空虚抓不到边,使得他们很容易用自杀来争取别人的注意。在精神科的急诊自杀病人之中,他们是常客。但是威胁性的自杀多次了,会有“狼来了”的效应,使人忽略了其中会有一次是真的自杀的可能性。这也是临床上要小心评估的地方。

(三)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其着力点,使其具有针对性。根据所处时代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弹性人格或谓韧性人格。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不同作者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涵义。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内的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见,家庭、学校对人格的形成作用尤为重要。

面对纷繁复杂、思潮激荡时代,培养学生的弹性人格,使之消除各种因素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健康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去关心社会,了解、接触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它表现为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乐观的人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学生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特有的“专利”。

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观,就是人对自己进行认识所产生的意识活动,它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只有认识自我意识,驾驭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你才能战无不胜,从成功走向成功。正如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所说:“成功是产生于那些有了成功意识的人身上。失败根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让自己产生失败意识的人身上。”因此,只有逐步树立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制的意识,才能逐步消除这一心理疾患,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生成什么样,我们无法选择,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则由你自己创作,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那就是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走向成功和卓越的自我。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必须学会善于调节自己,培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调节能力就是人们面对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人往往习惯于处理被安排好的事情,而对于市场经济中新的处事方式,一时还很难适应。所以,一旦让自己独自去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时,紧张和压力在所难免。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指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更新自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

第四,培养学生的宁静心态。

随着新的时代的到来,学生会感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内部的压力来自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目标过高,动机过强,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到失败的威胁。外部的压力来自于大学生自身难于承受的繁重学习任务,以及学校里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有必要教育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掌握好,其它方面的信息知识尽可能地广泛涉猎,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来讲,知识的多寡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关系。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学习,不断地学习,这是人生永恒的追求。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宁静的心态。“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以平静的心态面对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信息轰炸的现实,才能掌握主动而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新心理障碍与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