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栖息。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适水环境酸碱度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饥饿,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在天旱水干或遇不利条件“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活动摄食。
(2)呼吸。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离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低于0.16毫克/升时仍能存活,这是由于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所以在其下潜时水面出现串串气泡。
(3)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3℃~30℃,最适水温是24℃~27℃。当水温降到5℃~10℃或升到30℃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20~30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休眠”。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时,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4)食性。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
(5)光照。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
(6)生长。泥鳅的生长与饵料、饲养密度、水温、性别和发育时期有关。人工养殖中个体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苗体长约0.3厘米,1个月之后可达3厘米,半年后可长到6~8厘米,第二年年底可长成13厘米,体重达15克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20厘米、体重100克。人工养殖时经20天左右培育便可达3厘米的鳅苗夏花,1龄时可长成每千克80~100尾的商品鳅。
(7)繁殖。泥鳅一般1冬龄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