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夏天,毛泽东到北戴河办公。每天工作之余,他都要去游泳。有时夜里工作疲劳后,稍作休息,出门观海,还低声吟诵《观沧海》,并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是来过这里的”。一天,保健医生徐涛见毛泽东游泳之后在沙滩上漫步,嘴里念念有词,便问他念的什么。毛泽东一句一句地念给徐涛听:“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徐涛问:“主席,这是谁的诗啊?”“写得好吗?”“很有气魄,很美。”“这是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曹操还会做诗啊?”“嘿,你这个大学生呀,确实该补补课,”毛泽东缓慢地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徐涛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从来没有听到谁这么肯定地评价曹操,便疑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徐涛也就是从这天起,重新认识了曹操。1954年7月他在写给女儿李敏、李讷的信中说: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毛岸青、邵华也曾回忆毛泽东对曹操诗的评价。他说:“曹操的文章和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的确,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在毛泽东中南海的故居藏书库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中,曹操的《短歌行》
《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薤露》《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毛泽东都多次圈画过。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密密圈画。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毛泽东用红铅笔画着两条粗线,“武帝”下编者评注曹操的诗风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毛泽东对此圈点断句,足见其重视这个评价。曹操的《短歌行》,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既有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又有收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在忧郁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很是本色、通脱。毛泽东在该诗标题前,还用红、蓝两种笔色作了圈记。
毛泽东喜欢曹操作的《观沧海》一诗,他身临过去曹操到过的碣石山,浮想联翩。词中写道:
而创作了他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触景生情,壮歌抒怀,毛泽东缅怀曹操这位文才武略兼备的千古雄杰,追步雄豪诗风而又超越之。其中,毛泽东的词中的“白浪滔天”与曹操诗中的“洪波涌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毛泽东词中的“萧瑟秋风”是对曹诗《观沧海》中“秋风萧瑟”句的倒用。只不过,曹操的诗句是描写特定季节的真景色,而毛泽东则是借用它来表达自己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的真感觉。更重要的,毛泽东的主要意图在于借以歌颂新时代、新社会,因为毕竟“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借用曹操的诗句,发思古之幽情,创作出的经典诗作。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诗词作品是很熟悉的,肯定了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关公’不姓‘关’”
“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繁忙的工作之余,毛泽东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爬山、散步,这样既可以使过度疲劳和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又可以领略祖国山河的迷人景色。
一天,王芳又陪毛泽东漫步在烟霞岭西九溪十八涧的绿松花丛中。在仙境之中,毛泽东的谈兴也很浓。“张仙鹏,你说洪洞县里面有没有好人?”毛泽东不知想起了什么,冷不丁地问他的卫士。“唱戏的说洪洞县里没有好人。”张仙鹏回答得很聪明。毛泽东笑着说:“此话差矣。其实洪洞县里绝大多数人还是好人。以偏概全,那是唯心主义。”问完卫士,毛泽东又换了个话题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没有?”“也看过。”“你读过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这下,王芳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悔自己不该在毛泽东面前班门弄斧。
“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毛泽东又问王芳。“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不假思索地答道。毛泽东看着王芳回答得很自信的样子,笑了笑说:“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主席,关公不姓关,姓什么呢?”王芳瞪大眼睛惊奇地问。毛泽东慢条斯理地回答:“关公是指关为姓。”“指关为姓?”王芳还是疑惑不解。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从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员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
“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毛泽东绘声绘色的讲述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
为了找到这道题的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关却没再讲……王芳知道毛泽东知识渊博,除了正史之外他还看了许多野史。
要做好“借东风”的工作
“现在,我们要搞社会主义,万事俱备,也缺东风,就是缺工业,缺现代化。”
1955年5月14日,这天上午,中央警卫团通知一中队全体同志于下午3点到丰泽园院里去,接受毛泽东的接见。下午,毛泽东格外喜悦,他走进院里,一棵海棠树正好遮住了西斜的阳光。
毛泽东拿出一支香烟,用火柴点着,抽了一口说:“很久没有和大家讲话了。汪东兴同志说让我给大家讲一讲,你们要我给你们讲什么呢?”
他满面笑容地看着大家,说:“那好吧,就讲讲工作和学习吧!”
说着,就像拉家常一样地开始了他的讲话。他先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入了他讲话的主题。毛泽东说:“你们说,我们工作为了什么呢?”有的警卫战士回答:“为了革命。”
“还为了什么呀?”毛泽东又问。“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对,说的对。我们党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任何利益。”
“过去打日本,再早点打皇帝。”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是寻找什么。看着面前这些年轻的队员们,又看看那些年纪稍大的部队领导干部,然后问:“你们中间有没有打过皇帝的?一个也没有吧!”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会场活跃起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毛泽东接着说:“我曾经是皇帝的老百姓。那时是光绪皇帝、宣统皇帝。现在宣统皇帝在东北学马列主义,是个战犯,吃饱了饭没事坐班房。他是6岁做皇帝,做了3年。我那时在革命军当过兵。现在国防委员会任副主席的程潜,那时在湖南当师长,我和他不在一个师。”
毛泽东说,那时革命叫打皇帝,以后就打军阀。军阀很多,有袁世凯这些人。后来又出了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和他一起办过事的。原先我们和孙中山合作,推翻皇帝,算来有44年了,共产党有34年了。
毛泽东继续说:“共产党开头人很少,只有几十个人。那时志向很大,闹革命,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命。34年前,只有几十个人的小组在各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现在活着的,有董必武同志一个,我一个,只有两个了。其他有当汉奸的,如陈公博、周佛海。陈公博是汪精卫的总理。有的叛变了,有的死了。此外,还有个张国焘。这个人不好,现在香港帮助帝国主义。人都不一样,各走各的路。”
毛泽东慢慢地取出一支香烟,点上火,吸了一口,接着说:“在打日本中壮大了军队。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发展到了30万。后来办错了事,开始长征,缩减到2万多人。长征路不好走,所走的路程等于到美国的距离,走了一个地球的直径。抗战时军队发展到90万。”
毛泽东总结上述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过去也有总路线。过去的总路线叫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为社会主义开了一条公路,把那些王八蛋赶走,然后再走社会主义。”
“你们看过《三国》没有?”毛泽东指的是《三国演义》。
“看过。”有人回答。
“《三国》可以看,”毛泽东接着说:“三国刘备破曹操,采用火攻,万事俱备,就缺东风。现在,我们要搞社会主义,万事俱备,也缺东风,就是缺工业,缺现代化。有工业才有汽车、拖拉机、火车头、飞机、坦克、重机器、轻机器。三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都能造了。”
“三大改造包含两个性质的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是劳动人民,不是剥削者,他们是个体经济,要用合作社的办法加以改造。资本主义是剥削者,以后不叫他剥削了,进入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工业化,一个改造,搞他15年,基本达到这个目的,15年以后还要干。”
毛泽东的目光在大家脸上扫了一遍,然后自问自答地讲起来。
“你们现在多大年纪?平均只有二十二二十三岁。十个五年计划50年,你们不过70来岁。孔夫子72岁死的。这个人读书不少,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嘛,他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希望你们要全面提高自己,千万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全场又是一片朗朗的笑声。
毛泽东也笑了起来。他手指队员们,幽默地说:“你们还年轻,你们还行。那时我就去‘开会’了。马克思、恩格斯召集国际会议,请我去参加。”
毛泽东向大家走近一步,声音稍微加大了一点,说:“我们各人工作不同,有的站哨,有做别的工作,都是为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个目的。”
毛泽东说:“我想你们的任务以后增加到3个方面,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
“同意!”队员们齐声回答。
毛泽东扳起手指,数着说:“一个是保卫工作,一个是学习,学文化,再加上一项调查工作,共3项。”
毛泽东风趣地说:“光是站哨太单调。和吃饭一样,不光吃青菜,还要吃点辣椒。你们回家,一方面可以看家,一方面作调查,以看家为名做调查工作。”
说到这里,他提醒大家:“但要记住,可不要说我是给毛主席警卫的,是毛主席派我来的。”
毛泽东说:“我们对人要谦虚,对父母对乡村老百姓要敬重,要敬重区乡干部,别摆架子。”
怕大家不理解,毛泽东打比方说:“我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会高兴?团长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也不高兴,只有谦虚才能调查到东西。”
讲到这里,毛泽东结束了他的讲话。他说:
“刚才讲了五十多分钟,讲了几十年历史。现在,我们已是705万党员的大党了。青年团有一千多万,解放军有三百四百万,全国人口有6万万。在座的是6万万人的代表,尤其是你们青年二十几岁正当年,应当努力学习工作。当然,老头子也需要,你们团长是老头子,还有我,也有点好处。打拳走路不如你们,但有点经验。分工合作都是为了一个总目标。”
毛泽东讲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号召大家为了实现现代化,要做好“借东风”搞好学习的工作,准备迎接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
“诸葛亮精通心理学”
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国的军师诸葛亮精通心理学,摸透了东吴领兵的大都督周瑜的心理。
1956年8月,有一次毛泽东参加舞会,休息时,问几个小青年:
“你们都已经有了工作,又能学习,还有什么困难吗?”大家闲谈起看病问题。毛泽东说:“治病也应该有全局观点,从病人身体的全局出发,抓住重点,才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治病救人是不能简单粗率的。”有个女孩问毛泽东:“治病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毛泽东肯定地说:“有关系。”于是他给大家讲了个《三国演义》
里的故事:
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国的军师诸葛亮精通心理学,摸透了东吴领兵的大都督周瑜的心理,于是在互相搞统一战线时,他帮助东吴大败魏军,解除了周瑜的重重忧心,治好了他的心病。但是当蜀、吴双方进入交战状态时,他又利用周瑜争强好胜的心理,加剧了他的心病,气得周瑜心病发作,不战而亡。
毛泽东很欣赏《三国演义》里对周瑜心理矛盾的描写,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既能“治好”又能“加剧”周瑜的心病,这是因为他摸透了周瑜的心理,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精通心理学”。
毛泽东肯定治病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系”。他认为诸葛亮给周瑜“治病”就是依据了周瑜的心理状态。借用心理活动的改变,可以促进个体病理过程的消失,可以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
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虽然没有产生心理学这门学科,但心理实践是存在的,心理运动规律也被初步地认识到了。俗话中所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就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治疗的科学性。毛泽东幽默地说“诸葛亮精通心理学”,也是有其渊源的。毛泽东从深层次上发现了这个矛盾。
王弼是个有所作为的青年人
“我国历史上也有个王弼,和你同名同姓,他是个文人,你是个武将。你这学武的要争取胜过学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