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等了片刻不见回答,便自己说出答案:“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阳都,就是现在的沂水县。”他接着又问:“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二十八宿走南阳’。西汉末年,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访贤求将,寻来二十八宿后,才兴兵讨伐王莽的新朝。你说说这二十八宿到底谁为首呀?”
这是毛泽东提的第二个问题吗?这位书记想:自己的材料包里也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怎么答?从前听戏也听说过马武、岑彭是二十八宿里的人,但谁是头?他朝毛泽东摇摇头,感到手心出汗,脸发烧,有些坐立不宁。
毛泽东又笑笑,自己又答道:“二十八宿又叫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为首。他是南阳新野人,刘秀手下的大将、谋士,很有本事。”毛泽东说完,又说:“这两个问题你不知道,不要紧。我再问你,现在南阳农村的社员,每人一个月吃几两香油啊?”
书记使劲地想了想,仍没答案,材料包里也没有这一条。他关心粮棉的丰收,关心超额上交公粮,也注意到了农民吃饭的问题,但农民吃不吃香油,吃多少香油,他没在意过,也没有问过。那时市民每人每月供应三两香油,而农民吃油,则要完成地里收的芝麻上交任务后分配,余多分多,余少分少。每年或三四斤、或五六斤,各地不同。这个问题不再是论古,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生活的问题,自己无法同毛泽东论古,这么一个简单的现实生活中的小问题自己也没答上来,他感到实在有些坐不住了,费力地说:“主席,我真不应该……不知道。”
毛泽东并没有责怪他什么,只是分手的时候,握着他的手,微笑着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毛泽东熟悉历史,不是以古论古,而是以古鉴今,始终为现实生活服务。
小人书中的大道理
“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除了鸿篇巨着,他居然也迷恋小人书。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却丝毫不减他伟人的魅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的案头床边堆满了“事”,处理之余,他却对小人书上了瘾。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册经常摊开在案头床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几天反复看,吃饭睡觉也不放手。
一天,卫士尹荆山叫他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
尹荆山不解地问:“主席,您还迷小人书啊?”
毛泽东翻着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说完,他津津有味地给尹荆山讲起赤壁大战,彝陵之战。说孙刘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刘备犯了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
小尹听得目瞪口呆。他恐怕难以相信,这些故事,原来都是毛泽东从“小人书”里看来的,而且津津乐道。
在小尹的再三催促之下,毛泽东和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家常便饭,四菜一汤。毛泽东并不因为同家人一道吃饭而破坏习惯,仍然是手不释卷,边吃边看。卫士们注意到,这次他看的小人书是《火烧连营》。
保健医生徐涛有一次劝毛泽东读书要注意休息:“叫你看电影你不看,叫你下棋打扑克你没兴趣,叫你多搞点体力活动你不听,你总是看书,看书,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最容易疲劳了。”
毛泽东摇摇头:“叫我看,你那点辩证法不全面,你对事物的了解也有局限。你说脑力换体力是休息,不假。可你不懂,这种脑力换那种脑力也是休息。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我这也是一种休息,你承认不?”
徐涛刚想摇头,又换成点头,这番道理还真不好否定。毛泽东干什么都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这看小人书,真的也是他休息脑筋的一种独特方式。他历来把《三国演义》当成军事教科书来看,闲暇时间看《三国演义》小人书,也许正是他的兴趣使然,走的是一条简捷的读书路。
学点历史
空城计的故事,能启迪人具体运用战略战术。
1971年8月29日毛泽东在南巡路上对汪东兴说:“行政工作、组织工作,你是有一些办法的。你也是爱读书的,马列主义还是要学。
我是关心你的。你去党校读了一年,你说你觉得用马列主义联系实际不够。我按你的要求把你下放了三年。结果,现在看来,要学好马列主义是不容易的,联系实际用好马列主义更困难。你在政治方面运用马列主义要加强,光读马列主义的书还是不够的,还要读点历史,读点经济学,读点小说,读点哲学史。”
毛泽东讲完这段话后,为了强调学习历史、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对汪东兴讲了一段三国时期诸葛亮巧用空城计的故事。他说:“司马懿这个人,怀疑心很重,诸葛亮没有兵力守城,赵子龙一时又赶不回来,城内空虚,结果诸葛亮就对他用了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能启迪人具体运用战略战术。”
毛泽东接着说:《水浒》《红楼梦》,这都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很重要的,是反映政治性的小说,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完美,写得很好,语言也很生动活泼。”
毛泽东还嘱咐汪东兴把这些话向刘兴元、丁盛、韦国清等人传达,另有机会时向政治局传达。
毛泽东当时还考问汪东兴,要他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汪东兴回答说:“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见汪东兴很快回答出来了,表示满意。
毛泽东又对汪东兴说:“《共产党宣言》这一篇文章写得好。那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时比你年纪小。只有三十岁左右。你看人家!”
毛泽东鼓励汪东兴刻苦学习,要不断上进。
毛泽东说:“在党里为人也好,在社会上为人也好,个人为人处事也好,都要以团结为重,要辩证地看人,两点论地看人,变化性地看人。一分为二是辩证的嘛,二点论也是辩证的嘛。”
针对汪东兴为人做事过于“认真”,毛泽东说:“为人不可太认真了,水至清则无鱼(《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看书不懂文学,不做工作不懂事。你干事太认真。这样的话就好比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了。”
毛泽东教导汪东兴除了学好马列外,还要学好历史,并用三国故事启发他运用古人智慧去做好工作。
京剧《彝陵之战》
“你唱得好。白盔白甲白旗号,烘托了全剧的气氛,如果能再加一点风吹旗动的舞台效果,气氛会更强烈。”
从1949年初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中,毛泽东不仅经常看李和曾的戏,而且喜欢同他谈戏。
吴蜀彝陵之战,发生于公元222年。毛泽东在1936年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它与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一起列为作战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的中国古代有名的大战。
毛泽东熟悉三国时期的历史。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喜欢用三国的典故,对京剧《彝陵之战》很喜欢。有一次,他在同李和曾说戏中,不无感慨地说:“现在四平调还能听到,反西皮却很少听到喽!”
京剧表演艺术中,唱居于首位。京剧的唱不仅丰富优美,而且颇为讲究。除表现力很强的曲腔(音乐结构中的曲调形式)和变幻无穷的板式(控制曲腔的节奏和速度)外,众多名家根据他们自身的声音条件,通过不同的吐字发音以及运腔的方法,形成各个流派的演唱风格,从而使人们能够在欣赏京剧艺术中,品味到其中的不同韵味,获得更深层次的声乐美的享受和满足。
毛泽东提到的四平调,特别是反西皮,在复杂的京剧曲腔、板式中,属于演唱难度最高的一类,艺术造诣不深的演员是难以掌握的。毛泽东所说难以听到,其原因大概于此。
京剧传统戏《彝陵之战》的“哭灵牌”一场使用的是反西皮。李和曾在听到毛泽东的慨叹之后,赶排了这场戏。他仔细体味刘备接连失去关羽、张飞之后悲痛欲绝,誓死亲征东吴报仇雪恨的具体环境和特殊心境,围绕“舍恩义锦江山有何留恋”、“全恩义拼一个海沸山摇”这一情绪中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对唱腔作了一些改进和加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备由悲痛进入对死者的追思和缅怀,由追思、缅怀进入激愤、拼死这样一个起伏跌宕的感情发展过程。
毛泽东看了这场演出,对李和曾的表演十分满意。或许是对中国传统的忠义思想和蜀汉君臣英雄末路的喟叹,抑或是触发了自己某种尘封已久的记忆,毛泽东为这出戏深深感动了。他对李和曾说:“你唱得好。白盔白甲白旗号,烘托了全剧的气氛,如果能再加一点风吹旗动的舞台效果,气氛会更强烈。”毛泽东完全成了懂京剧的内行人,他为了衬托历史大剧的背景,提出了令李和曾信服的修改意见。更加衬托出《彝陵之战》的悲愤的气势,使这场战争的感染力更强烈了。
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这幅书作,十分动人。字大径寸,硬笔中锋,心无一碍,挥洒至美。
毛泽东喜爱曹操的诗作,曾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死(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得)永年。
这幅书作,是毛泽东书风深化期的作品,十分动人。字大径寸,硬笔中锋,心无一碍,挥洒至美。使人立即想起明末草书大家王铎,更想起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此卷的手迹,直逼怀素的《自叙帖》。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专门写了《草书歌行》来赞扬怀素的狂草。其中有:“飘飘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形容得淋漓尽致。如将李白的诗句用来赞扬此卷书作,也是十分合适的。书作中“老骥伏枥”四个字苍劲跌宕,“可以永年”“曹孟德诗”八个字组成一幅“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图画,搏风斗浪,一往无前。成为毛泽东书法的一幅绝佳作品。
从这幅书法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这首诗的钟爱,也可以看出他常年攻读古代各类名家书法,精心琢磨其中的妙谛,创作出独具风采的毛体草书,令世人惊羡。
偏爱京剧
不同时期,他偏爱不同的《三国》京戏。
看戏听曲,是毛泽东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他的遗物中,共有磁带447盒,唱片1644张,绝大部分内容便是戏曲。毛泽东最喜爱的是京剧。他保存的京剧磁带和唱片约占整个戏曲磁带和唱片的百分之七十,荟萃了中国京剧各流派,各个名角的代表作品。他对京剧的历史、流派、唱腔程式都很熟悉。特别是有关三国的京戏。不同时期,他偏爱不同的京戏。转战陕北时,他爱听《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他爱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以及程砚秋的《荒山泪》,高兴了也哼几句《群英会》;大军过江及建国初期,他多次看梅兰芳、刘连荣演唱的《霸王别姬》……从京戏中毛泽东不但欣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剧目,而且还从中汲取了一些历史知识和智慧。
当他用湖南腔调吟唱《三国》京戏时,在困境中给身边的将领和战士,增加了无穷的力量和信心。可以说演唱《三国》故事的京剧伴随了他的一生,成为他精神的重要美餐。
《关公战秦琼》
这个节目揭露旧社会里反动官僚什么也不懂,却依靠权势发号施令的丑态,是十分淋漓尽致的。
着名相声演员侯宝林编导的《关公战秦琼》是毛泽东最喜欢的相声节目之一。一般的相声节目,他很少听两遍。只有这个节目,他在一次看过演出后,又让他们重演一遍。陈毅也听过好几次。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反对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反对瞎指挥。这个节目揭露旧社会里反动官僚什么也不懂,却依靠权势发号施令的丑态,是十分淋漓尽致的。即使在今天演出,仍有教育意义,仍有较强烈的剧场效果。《关公战秦琼》原是过去的艺人根据民间笑话改编而成的,侯宝林在演出中又不断进行了整理,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相声中侯宝林借关公和秦琼的嘴说:“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他不管饭。”
侯宝林说,我给毛泽东说相声,当时有两种心情。一种心情是我对毛泽东十分敬仰,很愿意拿我们的相声艺术,使他在繁重的工作中能休息一下,能笑一笑。另一种心情是毛泽东听我们说相声,也是为了了解这一个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情况,鼓励我们对它进行革新,使它成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发挥出更大的战斗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和几位相声演员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在促进相声艺术改革和推动相声演员进行自我改造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以为这是与毛泽东关心、重视相声艺术,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启发分不开的。
《关公战秦琼》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弄到一起,通过交叉矛盾的笑料,来鞭挞官僚主义、瞎指挥。毛泽东对《关公战秦琼》这种艺术形式加以肯定,借三国和唐朝的两个人物的对话,使人们在这种由矛盾荒唐而产生的娱乐效果中受到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