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誉为“炸药大王”,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此外,他对化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及枪炮制造也有一定的研究。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母亲出身于农民家庭,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全部家当,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
父亲一直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他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奋斗史,常常给诺贝尔讲那些大人物的故事,鼓励儿子长大也做一名科学家。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去父亲的炸药实验室观看,还不时地问这问那。
一天,8岁的诺贝尔问道:“爸爸,炸药能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制造它呢?”
父亲把他拉到旁边回答道:“炸药的用处很大,可以用来开矿、修路,发展工业离不开它啊!”
诺贝尔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那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制造炸药。”
在父亲的熏陶下,年幼的诺贝尔便立志长大后要做制造炸药的科学家。
8岁这年,诺贝尔到斯德哥尔摩市一流的雅克布斯小学读书。这是诺贝尔唯一一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但仅仅维持一年时间就因健康原因离校了,其后便一直在家接受教育。
父亲认为,孩子以后要当科学家,就得从小培养他的探索能力。如果只教孩子一些科学理论,恐怕长大后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无用之徒。于是父亲着手让诺贝尔学着做一些小实验。诺贝尔非常高兴,不但认真地做实验,还认真记实验笔记,一些不会写的字就用符号来代替。
有一次,小诺贝尔上街买食盐,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把一包盐洒到沙堆里。父亲看着儿子沮丧的样子,笑着说:“一包盐值不了几个钱,再买一包不就得了。”可转眼一想,为什么不考考小家伙的化学知识呢,于是又改口说:“你有没有办法把洒在沙子里的盐再弄回来?”
小诺贝尔突然受到启发,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有办法了!用水溶解脏盐,盐可以溶于水,但沙子却不溶。我们用漏斗去过滤盐水,沙子就留在漏斗上,盐仍然在水里。最后,把过滤干净的盐水蒸干,就可以得到干净的盐了。”
果然,小家伙费了一番周折,最后将盐干干净净地从沙子里还原出来了。诺贝尔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其独立进行科学探索的实验能力已初见锋芒。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的孩子爱探索吗?
2.在孩子探索的时候,你会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吗?
3.你会主动引导孩子去探索某个现象吗?
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事物的某些规律、联系、属性等的心理倾向,是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时有哪些注意点呢?
第一,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在探索行为发展过程中,孩子在心理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我兴趣——自我探索——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主动探索——产生更大的情绪体验——焕发出更积极的探索行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孩子在每一次往复的过程中,探索精神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家长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有疑问,就要及时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孩子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第二,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探索。家长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探索(在孩子的探究过程家长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这样适合孩子爱玩好动、爱思考的年龄特征,容易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想亲自尝试的心理要求。整个探索过程是在孩子自己的操作下、在孩子自己独立的思考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强烈,全过程的印象更深刻。家长还要注意引导重视过程,而不要只注意结果。
第三,让孩子探索的事物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孩子探索的内容应当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事物和现象,并且要趣味性。探索对象应从宏观到微观,自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使孩子的认识由初级阶段逐渐发展。
第四,和孩子讨论问题切忌急躁。和孩子讨论问题,家长一定不要急于求成。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过早赞扬可能传递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以便使孩子的探索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要催促孩子去“想”,这种催促,只能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而去揣测大人希望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以免猜错时受到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