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冯·拜耳(1835~1917),德国有机化学家,他是染料史上第一个人工合成靛蓝并对其性质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化学家,后又在酚醛树酯的合成及尿酸的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由于在合成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小拜耳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对科技的发展非常感兴趣。退休后,50多岁的他本应该颐养天年,但他却开始学习地质学。每当父亲学习时,母亲就带着孩子离开,不让丈夫受到干扰。
眨眼间,小拜耳10岁了。生日那天,小拜耳高兴极了。他想,母亲一定会好好为他庆贺的,甚至还会送他一件珍贵的礼物呢。这一天,真是盼得太久了啊。
然而,小拜耳发现,母亲似乎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连提都没有提。一大早,父亲就开始自学,连一声“生日快乐”都没有说,母亲也没有任何表示。好几次,小拜耳真想主动提醒母亲,但话一到嘴边,还没出口,母亲就把话题岔开,根本不往生日上提。
吃完早饭,母亲对他说:“儿子,咱们到姥姥家去。”
小拜耳想:难道是到姥姥家过生日?或者,在从姥姥家回来时,母亲再给买礼物?只得跟着母亲去了姥姥冢。
在姥姥家,姥姥像往日一样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生日的事依然只字未提;生日礼物,更是不见踪影。小拜耳不好意思开口问姥姥:这毕竟是来做客呀,那样问就太不礼貌了。
回家的路上,小拜耳再也忍不住了,他问母亲:“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呀,难道你忘记了吗?”
“没有忘记呀。儿子的生日,做妈妈的怎么会忘记呢?”母亲的回答让他感到吃惊。
“你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还带我到姥姥家做客,却不在家里庆贺一下?”小拜耳委屈地说。
“爸爸明天就要考试了,你知道吗?”母亲和蔼地问。
小拜耳点点头。
“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在家里庆贺,是不是会影响爸爸学习?”
小拜耳又点点头。
“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情,很想妈妈为你庆贺一下。可是,爸爸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现在50多岁了,才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将来更不好考了。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牺牲一下,为爸爸着想?”
听了母亲的话,小拜耳的眼前立即浮现了父亲趴在桌子上自学的情景。父亲学习很吃力,但劲头却很高,即使受到冷嘲热讽也坚持自己的志向。对父亲的这种学习精神,小拜耳一向很敬重。他不由得又点了点头。
母亲接着开导说:“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机光,记忆力好,头脑灵活,如果用功,就会学到许多知识;一旦到了你爸爸这个年纪,学习就会很吃力的。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被人小瞧。”
“我知道了,妈妈。”
“不过,你放心,等你爸爸考完了,我们会抽出时间,好好为你的生日庆贺一番,好吗?”
“谢谢妈妈。我一定好好读书,不让你失望。”小拜耳高兴地说。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在你特别累的时候,孩子会吵着让你给他讲故事吗?
2.公共汽车上,孩子会主动让座给老人吗?
3.平时在家里,你会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吗?
现在会为他人着想的孩子真的不多,我们看得最多的场景是孩子们不顾家长是否劳累、是否开心而一意孤行地让家长为自己做事。
“妈妈,我要出去玩!”
“今天妈妈特别累,你先在家里玩,明天妈妈再陪你出去吧!”
“不,我不,我就要出去,我都和小朋友约好了!”
……
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呢?
第一,家长的溺爱。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 1”模式,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只要孩子喜欢,为孩子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种溺爱让孩子觉得一切的索取都是理所应当的——我生下来就是要被人疼爱的。
第二,教育的片面。现在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就让孩子失去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有不少家庭,当孩子愿为辛劳一天满脸倦意的父母做些家务时,父母总是说:“去玩儿吧,不缠着妈妈就是帮妈妈最大的忙。”他们这是片面地培养孩子,似乎周围所有的人都应该帮助和关心孩子,而孩子的任务仅仅是接受这些关爱。这样的孩子很快习惯于家庭给予的一切。他们在家里没有任何义务,而有的仅仅是特权。因此,他们很容易滋长起自私、冷漠,无视他人的快乐与痛苦的思想。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让孩子在享受父母关怀的同时,也细心关心父母。
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明确培养内容。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应包括以下内容: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愿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体验和同情他人的情感,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等。
第二,从细处着眼。家长应从细节着眼,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幼和抱婴者;在商场推开弹簧门时应注意身后有没有人,有人时应当等后面的人撑到门时才走开;乘电梯时要站在右边,不要妨碍有急事的人从左边超过;进影剧院不应迟到,观看时不应交谈,以免影响他人观看;出入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既影响环境卫生,也妨碍他人健康。
第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是家庭、社会的一员,不能因为他们小就过度保护,不肯或不敢让他们做事情。因为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做家长的要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