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1890年3月7日,一个小男孩降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东关镇竺嘉祥的家中。竺嘉祥十分高兴,为孩子取名为兆熊,小名阿熊。但转念一想,孩子应该有个学名才好。于是,他找到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人商议了好久,才决定用“可桢”作为阿熊的学名。“可桢”的寓意就是希望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
从小,竺可桢就非常爱学习,还爱动脑思考问题。他的家乡雨水特别多,下雨的时候,雨水从他家的屋檐上落下来,滴落在房前的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十分悦耳动听。
有一次下雨,竺可桢站在房门口,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忽然,他像发现了什么奇迹,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块石板,“咦,这块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小水坑呢?而且水滴正好滴在这些小水坑里。”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其他的石板,发现上面也有许多小水坑。这小水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了半天,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跑去向父亲请教。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耐心地向儿子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做‘水滴石穿’,那些小坑是被雨水滴成的。别看一滴一滴的小雨滴没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就会把石板滴出小坑了。”父亲的话锋一转,“孩子,你要记住,读书、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成就。”
这件事给竺可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水滴石穿”的教诲成了竺可桢一生的座右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他一直用“水滴石穿”来激励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后来,这句格言又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的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1910年,20岁的竺可桢到美国留学,8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然后一直从事祖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自己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吗?
2.你的孩子做事是不是总是三分钟热度?
3.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可以培养的,你是否做出过努力?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做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热血沸腾,做着做着就想放弃了。如果家长不重视,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那么到了一定程度,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习惯,他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坚持到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呢?
第一,善于培养、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兴趣。兴趣,能激发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促使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意志力。所以,在家庭活动中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让方式灵活多变,如多采用游戏、比赛、表演、抢答、故事等形式,使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吸引住孩子,这对孩子善始善终地做某件事能起促进作用。
第二,帮助孩子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体现出他的恒心。对孩子们而言,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
所谓具体的目标是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所谓可行的目标是指必须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孩子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能够实现的。目标既不能定得太低,也不能定得太高——太低,孩子学不到新东西,没有学的兴趣;太高,孩子难以实现,即使有一定毅力的孩子也会放弃。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第三,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对某件活动要持之以恒,须靠自己的自觉行为,因此,让孩子学会检查、监督自己是否朝既定的目标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孩子学会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可以从父母的检查和鼓励开始。例如,与孩子共同确定某个目标后,每天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并让孩子自我评价做得怎样;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孩子改正。
当孩子大一点后,可以为孩子制作一张“自我鉴定表”,让孩子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或者某种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自我评分,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送交给学校老师,让老师了解、表扬孩子的自觉行为,对孩子的自我监督进行强化。在不断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中,孩子们才能养成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