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27226400000001

第1章 教学篇(1)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伦理、教学思维等方面的革命。它具体包括五种内涵: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一、师生平等互动

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充当向导,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谈话,进行教育。教师目标应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标准》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考”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生生合作交流

要让学生和学生合作,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并诚恳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交流的主人,做讨论的参与者。

(一)“讨论”促发展

要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讨论则是生生互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对于阅读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这样引导学生:巴金爷爷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你想看哪一种景象?下面请大家分组选择参观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看谁能担任你们团的小导游。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二)“评价”催奋进

以往对于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都由教师做出最后的评价,这其实也在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仅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还要把评价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评价中,认识得到提升的同时,引发讨论,产生竞争意识,从而不断奋进。教师在上课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你同意他(她)的观点吗?”“你觉得他(她)说得对吗?”“你觉得他(她)读出感情了吗?”这时候参与评价的学生总会说:“我觉得他(她)怎么样……”而被评价的学生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可以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取其两者的长处,更可以对评价者说“不”,并与之争论,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评价者来说也好,对被评价者来说也好,都是一种促进。

(三)“体验”共进步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例如通过对《草船借箭》一文进行课本剧编排,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部分,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同时在剧本的编排、表演中,学生间互相交流,一起体会人物的特点,体会名著的闪亮处。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一起通过调查,对生活进行了亲身体验,并且编排童话,进行虚拟情境教学。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扮演的“小河”、“树木”、“马路”等事物,来反映我们周围的环境现状。这种以小记者采访为经,以广大学生扮演各类人物角色为纬,双线互动,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三、师生文本“零距离接触”

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涵、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心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教师、文本、学生是阅读对话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科学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对话双方,敞开心扉,相互接纳。通过合作和体验的对话,使学生的心态开放、主体凸现、个性张扬、创造释放。

让学生享受作文的乐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作文训练也十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他们往往感到写作文是一件苦事。作文教学要日趋进步、完善,归根结底,要将发展孩子的个性才能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作文教学中学生说空话、说假话,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等不良现象,作为指导、引路者的教师应有一种深刻而紧迫的自省:对孩子,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主。怎样才能使他们感到写作是一项快乐的活动,是作文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贴近生活,记录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在审视自己的生活中写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养料。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放图书室,让学生自由地大量读写。在班里办手抄小报,使语文课向课外延伸。注意营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地搜集素材,记录体验,写感想、心得。学生作文一律从经历的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选题,这样,儿童由“无话”到“有话”,由“怕写”到“乐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二、立足交际,互评互学

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向人家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要强化学生的“作者”意识,在动笔之前,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我的文章写给谁看?怎样写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进而能打动人,使读者身临其境。站在这样的“预仿交际”的角度上构思写作,文章便容易倾注作者的情感。写完后与听者一道分享美词佳句的快乐。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倾听别人的习作,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语言交际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写作文不仅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乐此不疲。

三、开放时空,捕捉真情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这样的作文教学大纲司空见惯:老师命题《我的××》,学生“遵命服从”,全班学生搜肠刮肚,胡编乱写,凭空塑造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敬的老师”。学生心里明白老师要求的是文章技巧如何,并不管你是否真有其人,确有其事:老师要求的是你快速作文、当堂完成,以训练写作上的应试能力。这种指导思想,这种写作的时空条件,不管学生有无经历、体验、积累,只要编得圆满即可。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如我让学生写《我的妈妈》,给学生两周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妈妈上班和做家务的情形,以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妈妈。这样,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为此,我们不妨开放学生的写作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四、开放文题,减少束缚

统一规定文题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更使部分学生易犯“无病呻吟”的坏毛病。在此方面也应为学生营造相应宽松的空间。

开放文题。即在主题确定以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减少文题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如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可能多数学生会写本年级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无疑内容的来源,文章的思路都是很窄的;若放手让学生自拟,那么,诸如《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等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形式自然不会单一,感情也自然真挚感人。

五、改革评价,以评促写

传统的作文评价总是教师一人专制,一语定优劣,极少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主动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文评价,除教师评价外,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评价的空间。

学生参评。可将某个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请小读者在课堂上朗读,指导全班学生各抒己见,直抒胸臆,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意见虽多,甚至有时会针锋相对,然而这对于小作者、小读者双方都是受益无穷的。

指导自评。教师可适当地写些启发性、思考性的评语,做些批注,然后指导小学生多读、多看、多思,根据教师的评价总结一下写得精彩的地方好在哪里,不足之处的原因何在。将师评与自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作文的价值和水平。

激励引导。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无须过多地指出缺点和不足,甚至针对细微之处吹毛求疵,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更多地针对其优点,给予表扬的鼓励,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相信自己备受欣赏,在心里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大大提高习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间,使其能够真正展现和发展自己,这便达到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用情感浇灌生命课堂

课堂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一个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个性成长的过程。《难忘的一课》这篇凝聚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散文,侯俊杰老师在课前谈话就用情感开启了师生课堂生命的美丽旅程。

一、关注细节,用心唤情

生命课堂的伊始应该是孩子怀揣梦想上路之时,师生彼此投入期待和关注,其间每一个成员都能轻松自信地踏上征途而无一掉队。有的老师容易怀揣课前充分的预设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个体生成的真实生命状态。课始,当侯老师让学生分别用“我真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很棒很棒”自勉和互勉时,她很注意用眼神不断地与学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明白,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倾注着对他们的关注、爱护和帮助。孰料,有几个同学低着头,轻声低语,这一细节被细心的侯老师及时地捕捉到了,她轻轻地走过去,用手亲切地拍拍他们稚嫩的肩膀,投之以鼓励的微笑,促成他们以最佳的心情和足够的自信投入学习中去。当侯老师请求同学们勉励一下自己的时候,全班同学高声地激励他们的老师。师生的彼此关注和激励使整个教室内洋溢着温情,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语文课堂是一个不断探究和感悟文本的过程,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情绪感染。当课堂充满和谐、民主时,那是师生间真诚信赖和对话的开始。在这堂课上,侯老师将对学生在学习状态中的细节关注贯穿始终,学生把得到的每一份关爱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师生可谓琴瑟相合,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依托文本,诵读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