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27226400000027

第27章 科研篇(16)

(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情感和行为,如何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联想结构和交互功能引导学生自主或协作互动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评互评学习成效,并形成和谐课堂的方法策略。

4.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必然关系,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同是主体,都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师生合作要默契。

(3)最优化原则:实验过程中互相作用的诸因素是一个多角度的主体结构,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各因素的关系作用,达到1+1>2的效应。

(4)可操作性原则:实验中要严格操作规范,操作顺序。操作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的影响是其他教育不能取代的。

(5)可比性原则:课题实验要具有较高的可比水平,随机选择实验对象,原水平相仿,要与本课题相关范围内的现状相比,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的前沿水平相比较,经过比较显示出本课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6)可测性原则:对操作要有测量,重视实验资料,数据的积累和完整性。

5.研究周期

实验研究工作过程历时五年,经历了研究准备、研究实施和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试验方案的操作方法,明确工作程序,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做保证。

(2)研究实施阶段(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

研究初期:由于当时硬、软件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运用现有课件进行教学。但当时的课件只能利用计算机的动态功能,将部分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适当加大课程容量,从声像效果及练习的多样性等方面上看,都不是优势。

研究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认真总结了初期教科研情况的基础上,对已制作好的课件进行修改,并改制成多媒体课件,力求课件的声音、图像与教学内容达到和谐与完美。另外,我们重点从形体教学及概念教学入手,制作了一些较受好评的课件。但这些课件还仅停留于以计算机演示为主,课件为教师如何服务教学的传统课型结构上,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学生潜能与个性的发展。

研究后期:我们重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功能,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较多人机交互的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便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在课件制作上,我们加强了三维设计的力度,在教学形式上进一步突破。这一时期的课型主要呈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计算机可以将他们不太理解的新知识习题不断重复提示,帮助其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既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使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研究总结阶段(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

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对研究与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评估验收。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反思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即“沟通”,即“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此课题的研究初期,课题组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演变及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作了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

1.课堂教学的方式由单纯接受向互动探究式演变的取向

(1)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

(2)师生问答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

(3)老师控制下学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4)师生合作探讨式课堂教学方式:

2.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其教学不过是展示教师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是按一定程式推进的一种过程化模式,如同“切菜”,结果有整齐划一的要求,如同“军训”那样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如同“竞技”比赛前那样进行训练。其弊端如下: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成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到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二)提出并诠释了和谐教育、和谐课堂两个新的理念

1.和谐教育是教育归于本真理想和信念的一种境界

我校一直在苦苦追寻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谐教育的提出,是校领导和教师与浮躁、功利的现实教育,与源远流长的“和谐”文化精髓,与众多思想者智慧碰撞的结果,经历了脑海的萌动,隐约、渐显清晰,逐步明朗化的过程。这是在厚重的校本文化的基础上,教育归于本真的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和谐的本意是指配合适当。和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切美好事物的突出特征。和谐是一种美的境界,包括色调、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最佳组合之美,配合之美,协调发展之美。和谐能够产生发展动力,产生最佳效果和效益,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教育和一切美好事物发展的不懈追求。

和谐教育的境界讲求的是教育的品味。和谐教育是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将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恰当配合,调控教育场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协调,产生教与学的谐振效应,达到教育人、发展人、造就人目标上的辩证统一。和谐教育的核心是“生本理念,蕴含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思想,是以生为本,以爱心为轴,辅就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阳光人生的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是着眼人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自由与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品德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等的统一与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人,真善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具体从和谐课堂、和谐德育、和谐管理,教师和谐修炼,师生互动共历成长等几个板块实施,构建学校和谐教育体系。

2.和谐课堂是先进教学思想、方法与目标的恰当配合

(1)和谐课堂基本理念的解读

本课题研究所要构建的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几大板块中的核心板块,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和谐课堂是先进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目标达成恰当契合的理想课堂。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我校的实施,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被老师们所接受,大家都在用心思考:按新理念建构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儿?学校领导关注,教师们关注,课题组抓住契机组织了广泛的思想与智慧的碰撞,进行了大量的课例实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典型范例,在校本课堂教学文化的积淀中,和谐课堂破晓而出,并且已在生机勃勃地成长和发展,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裂变与蔓延。

在研究与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和谐课堂的教学基本理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和谐课堂是享受学习的课堂。①享受美丽: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迈进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知识海洋里,融入多彩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中,跨上超越时空的信息高速公路,去体验既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又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的课堂美丽。②享受快乐:课堂富有诗意,有幽默,有会心一笑,有拍案叫绝,有生动感人,热泪盈眶……知识与情感和谐共振,课堂多了一份童心与童趣,学是玩,玩是学,学生生命充盈着活力;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拉近了距离,将学生当成诗去读,去品,去悟。③享受生活:课堂展现生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习贴近生活,有生活的乐趣,也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为学生课后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动态作好铺垫。④享受智慧:课堂上学生在自主、点拨、引导、质疑、互动中学习,有好奇心的满足,有出错与纠错,有相互交往交流,形成智慧与知识的启迪、融合与发展。⑤享受成功:有顺利的成功,苦中、坚持中的成功,挫折与失败后的成功;同时,和谐课堂不是一把尺子衡量,不光是教师评判学生,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满足与喜悦。

第二,和谐课堂是有序开放的课堂。这里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情境(环境)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的有序与和谐,使课堂教学摆脱“桎梏”,活化“预设”,打开“樊篱”,冲出“围墙”,拥有多把“尺子”,生成课堂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和谐课堂是生命涌动的课堂。和谐课堂的重要任务是把课堂的关注点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兴奋点焦聚于“生命发展”,着力点投入在“生命碰撞与交流”上,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盈溢智慧互动和具有快乐情趣,有着自我实现与学科魅力的课堂中,生命雀跃、涌动、平等对话、共享资源,相互碰撞,相互滋润,共同生成,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最佳发展。

(2)和谐课堂师生行为的变化

和谐课堂的生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和谐课堂,认识其对自己角色的新要求,新期待,完成角色行为转变的过程。课题组以新课程新课堂的新要求为指导,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大量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对和谐课堂师生行为方式的具体认识。

①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舞台。

和谐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行为的根本变化,是多年来教师行为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和突变。过去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或表演为主,展现的是教师的才华。和谐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师生、生生互动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与环境,创建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行为和思维上的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沟通解决学习问题,或经历行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体验与感悟,形成自己的经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②课堂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着力发展学生的“四基”。

知识传授是和谐课堂教师角色行为之一,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探究学习,经历和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去的课堂教学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谐课堂改变了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把教与学目标指向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方法(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和谐课堂是对旧课堂教学的“扬弃”、包容和发展,体现了实施新课程的与时俱进。

③课堂不是对学生的机械训练,而是引导学生探究与感悟。

过去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授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性训练。和谐课堂中学生不再被看成无知、无能的被动知识受体及接受老师指令的工具,而是回归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发展其潜能,将他们看成独立人格和各自个性的鲜活生命个体;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与灌输知识,或让学生原封不动地死记与“克隆”知识。

和谐课堂积极倡导在学习动机与态度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并逐步提升为自觉的自主学习,在知识认知上,变死记硬背为深入理解与感悟;在教与学方式上,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在教与学环境氛围上,由单纯读书学习向借助资源、情境、环境和工具平台与同伴协作互动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