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为人梯教书育人创佳绩
王仕斌,男,汉族,现年39岁,中共党员,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校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在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独创“六步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先后到全国10多个省市讲学、献课。并多次婉拒北京、成都等地名校的邀请,扎根大巴山区教学一线,甘为人梯,力促教育均衡发展。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达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教学名师成果卓著
1991年7月,19岁的王仕斌怀揣着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放飞孩子们的梦想的教育理想,踏上了他孜孜以求的工作岗位——那是一所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离家很远的山区村小。
从那以后的日子里,他与孩子交流心灵,向名家学习教学艺术,不断汲取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王仕斌正是凭着这些先进的理念和过人胆识,率先在达州展开“乐教、乐学、乐考”的教改尝试,摸索出了“自读查阅——质疑思考
——小组协作——点拨释疑——师生交流——拓展延伸”的“六步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2002年5月,代表达州市参加四川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获一等奖。同年10月,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获二等奖。此后,王仕斌带着独创的“六步教学法”,先后应邀到北京、天津、青岛、浙江等10多个省市讲学、献课。特别是,2004年4月,他应邀在天津、郑州两地为国际华语优秀课展示活动上观摩课。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胡富强亲自送书并题词勉励王仕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学研室主任程鸿勋也对王仕斌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小学教学》杂志把他作为杂志封面人物并特为他做了专访。
作为一线教学的名师,王仕斌始终认为:“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师是没有前途的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在改革创新的教育大潮中,如果停留在传统的“刀耕火种”上,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学校只能走向平庸!”
为此,王仕斌潜心语文教学研究,并带领大家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他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有5项获四川省一、二等奖,3项获达州市一等奖。2004年,他主研的《信息化教学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主研的《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获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主研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主研的课题《实施小学生语文寒暑假综合性作业策略研究》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获省教育厅二等奖。2005年被四川省、达州市教科所聘为省、市级科研课题结题专家鉴定组成员。
在加强教改科研的同时,王仕斌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不少科研论文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获奖或在较高层次的会议上交流:其中《尊重儿童主体铸造良好品格》一文获全国一等奖并收入《素质教育在中国》;《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扎根山区无怨无悔
付出与回报牵手,王仕斌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和真诚努力,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迎来了北京、成都等地的名校盛情相邀。2005年6月的一天,时任北京中关村三小的刘可钦校长被《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上那位浓眉大眼、干练阳光的小伙所吸引。刘校长翻开杂志,一位草根出生却颇有才华、建树丰盈的巴山才俊——王仕斌浮现在刘校长眼前。识才、爱才的刘校长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迫不及待地多方打听王仕斌的联系方式,后终通过杂志主编蔡东彩联系上了王仕斌。刘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小王老师啊,我是北京中关村三小的刘可钦,我想邀请你到我们学校来参观、考察。”到了北京,让王仕斌没想到的是,全国闻名的刘校长亲自到校门口来迎接这位来自大巴山区素不相识的草根青年,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刘校长盛情邀请王仕斌留下来和她共事。
面对这个令很多人梦寐以求,飞出山窝窝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家人和朋友都极力支持王仕斌要抓住。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刘校长的盛情相邀,毅然决定留在他难以割舍的家乡。
工作调动的机会不止一次地摆在王仕斌面前。但他依然选择站在了家乡的讲台上,依然每天和他的学生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事后,有人说王仕斌太恋旧了,有人说他没有闯劲,有人说他不善于抓住机会今后一定会后悔的。但他却说:“我不后悔,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是大山坚实的怀抱,是这里的领导、同行和孩子们给了我温暖,给了我方向,才有我的今天,我要感谢这片土地,我要将这份感激和感动回报给我的家乡,我的学校,我的课堂!”
以爱为先甘为人梯
“育人的核心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学生的爱。”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的王仕斌俯首甘为人梯,对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倾注了他满腔的爱。
1993年冬的一个傍晚,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王仕斌,辅导完一个因病而落下功课的学生后,天已全黑。在凤凰山泥泞的小路上,他一手牵着来接孩子的老人,一手牵着父母离异的孩子,一步一步摸索前行。“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你的王老师啊!”老人转过头又动情地说:“王老师,你是难得的好老师,咱孩子碰上你,真是好有福气啊!”
除了爱,王仕斌还十分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8年,已是通川区一小校长的王仕斌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之美誉的“国际数棋”和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机器人项目”介绍给孩子们。迅即,这些活动在全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保证成效,王仕斌拟定了“定人、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四定”原则指导开展活动,并对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亲自检查、监督,以推进活动的扎实开展。3年来,孩子们在全国、省市区的国际数棋、机器人等各项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少年儿童国际数棋全国总决赛”中,共53人(次)获全国一等奖,学校2次获全国最佳团体一等奖,特别是在首届国际数棋比赛中,获全国唯一一个最佳智囊团奖;在全国机器人竞赛中,程大州、刘亦林等28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
王仕斌不仅给学生们以满腔的爱,对年轻教师的帮助也是爱心有加,使年轻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扎实稳步地提高。
“那是第一次和王仕斌老师近距离接触,我上公开课《打电话》,想在课时选择上有所突破,于是我大胆尝试了第一课时的教学,预想在第一课时原生态中找到精彩,不料学生并没能如我所愿,预设的精彩被平淡不惊所代替,我顿时心灰意冷,因为教室里坐着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又是领导的王仕斌,自然想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课后,我低着头,准备接受他的批评。可没想到的是,王老师并没有按照一般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这节课的优劣,他说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平平淡淡的课也蕴含着语文教学的真谛,关注学生的成长,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智慧所在。听他一席话,我的心里顿时敞亮多了。他的这席话点燃了我即将熄灭的教学激情,让我重新找到了自信,特别是他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更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这扇崭新的窗户在我眼前打开时,我看见了窗外满眼的生机和无限风光!”如今已是特级教师的侯红英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动。
从2001年到2010年,在王仕斌的指导引领下,罗净楠、侯红英、秦江明3名教师迅速成长为特级教师,孙中英、陈玉等12名教师成长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他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全国一等奖3人,省级一等奖15人,省级二等奖3人。
公心至上促进均衡
出生在大巴山深处的王仕斌是山区人民的儿子,不敢说有“心怀天下”的抱负,不敢说有“天下为公”的胸襟,但是他有对山区人民朴素的情感,他有扎根山区的坚定决心,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有“心怀学校”“均衡发展”的至上公心,他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在家乡这块不平凡的土地上,一定要让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参天大树,共同托起山区教育的蔚蓝天空;一定要让一大批基础教育学校共同迈开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教育步伐。
为此,王仕斌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积极搭建学校间“联动研训”平台。2008年汶川大地震,汶川的玉龙小学整体搬迁到达州异地复课,王仕斌校长第一时间带着骨干教师和给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到玉龙小学,去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上课,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幼小心灵。
“灾区的孩子不仅需要我们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追求学习上的进步,他们期望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今后,我们通过双向互动,全面提高我们两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让来自灾区的孩子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们真诚的爱!”王仕斌如是说。
王仕斌校长不仅与来自灾区的学校积极联动,对帮扶同一片区的薄弱学校更是不遗余力。他带领学校主动对通川区三小、区五小、罗江小学、魏兴中心校、天元育才学校实施帮扶措施,构建了“校际间联动研训”的新机制。
罗江八一希望小学地处乡村,规模小、底子薄、条件差、师资弱。王仕斌获悉这些情况后,主动与该校签订联动帮扶协议,在尊重该校办学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在学校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师资优化配置、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加强对该校的统一管理和科学指导,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今的八一希望小学环境好,人心齐,很多家长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校上学。
从2008年开展联动研训活动以来,王仕斌亲自组织实施联动教学研讨会35批次,吸引了辖区40余所小学校近3000人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达县、渠县、万源市等邻近县市的教师也纷纷前来取经。通过开展帮传带活动,发挥好了点带面、强帮弱的作用,城乡教育均衡统筹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今,在王校长带动和指导的片区里,已经成长起来和正在成长的优秀教师比比皆是,他们共同撑起了片区教育事业的一片蓝天。近3年来,片区有32名教师分别获省、市表彰,18名教师参加省市学科赛课获一等奖,15名教师科研成果获省、市一二等奖,50多名教师的70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
王仕斌同志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在教书育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为大巴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学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爱和责任书写了自己20年来无怨无悔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