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改新婚联
从前,某地有一小镇,临街房铺,南杂百货,酒肆茶楼,一应俱全。镇中有一旅社,高大雅致,气派非凡,厅堂正面墙上,挂有一副对联。凡来投宿者,只要一看到对联,就别无选择地住下来了。因此,旅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
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日之夕矣君何往?
鸡即鸣兮我不留。
上联的意思是,太阳要落山了,提醒大家,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不住在我这儿,还想住到那里去呢?下联是告诉大家,明朝只要鸡一报晓,就去留自便了。
一天傍晚,有一教书先生来店投宿,进门看到这副对联,连声称妙。一会儿,有一村夫拿着一副空白红联,找到店主,说是朋友今晚结婚,请他去喝喜酒,想在店中找一位识文墨的先生写副婚联,以示庆贺。
店主沉思一会,指着教书先生说,就请他写吧。先生也不推辞,一边研墨铺纸,一边凝视着墙上那副对联。突然,他灵机一动,留头去尾,大笔一挥,一副新婚联,就浑然天成了。联曰:
日之夕矣君何?
鸡即鸣兮我不!
战争对联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互相残杀,人民生离死别,某君撰联予以控诉: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悲悲惨惨凄凄。
对联通过双音节重叠的形式,将军阀混战的局面和由混战带给劳苦大众的疾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数字联
相传有个秀才,因为路上耽搁误了考期。主考见他苦苦哀求,便准他补试,让他以“一”到“十”这10个数作个上联。秀才便借机说明迟到原因:
一叶孤舟,坐上二三个骚人,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听了,心中称奇,让他再对出下联。秀才又把“一”到“十”的10个数字反过来用了一遍:
十年寒窗,进过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而今一定要中。
板桥六十自寿
清代的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之一,人称诗、书、画三绝集于一身。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因赈救饥民冒犯大吏而被罢官。六十岁时,曾写过一副自寿联,从中可看出郑板桥的个性和生活状况: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谐音联
郑板桥退隐后,以卖字画为生,他的好友李啸村时常来探望他。一年冬天,瑞雪纷飞,郑板桥信步来到李啸村家门前。二人欢聚畅饮,并想赋诗以作留念。
李啸村便叫他家的牧童磨墨,那牧童一不小心将墨溅的一手都是,郑板桥乘势笑道:
牧童磨墨,墨溅牧童一脉墨;
李啸村文思不及郑板桥般敏捷,正低头苦思之即,忽见丫环正在添加煤炭,正好有了下联: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郑板桥赞道:“对得好。”
李啸村心里也想难一难郑板桥,沉吟一会儿,说道:“我也有一上联请对。”于是吟道:
童子打桐子,桐子正落,童子正乐;
郑板桥应声道:
麻姑吃磨菇,磨菇真鲜,麻姑真仙。
李啸村不禁佩服郑板桥的文思敏捷。
郑板桥出联判案
相传,郑板桥在淮县任县官时,一位白发苍苍的私塾先生前来告状,状告有一位财主请他教学,说好一年酬金为八吊钱,但到了年底,财主却分文未给。
郑板桥听了半信半疑,同时又怀疑这位塾师无能,误人子弟,导致主人不给酬金。于是,说:“你口说无凭,我不能相信你一面之词,这样吧,我当面试你一试,你看可好?”
私塾先生说:“请大人出题了。”
郑板桥想了想说:“就以‘塾师’为题目,你自撰一副对联吧。”私塾先生拿过纸笔,写下了一副自道苦衷的联句: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众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扫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郑板桥见他写得工整贴切,生动凄苦,不断点头称“好”,但还是不放心。又说,我再出个上联,你对对看。于是便以大堂上灯笼为题,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顺口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塾师对对还比较工整,并非平庸之辈,于是便把欠下塾师酬金的财主找来,当下判定塾师为胜。财主不敢再赖账,乖乖拿出八吊钱给了塾师。
骂出来的对联
黄照临,号碧川,清中叶湖南澧县人,主持过澧阳书院,是个很有才学的人。碧川少时,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子用锄头在一堆乱瓦中挖青蛙,忽得一句:
娃挖蛙出瓦;
久思无对,只好作罢。20年后,他担任陕西某县知县,一天骑马不小心踏进了路边的麻田。麻田主人是一个老妈子,狠狠骂了他一顿。这一骂,倒把他20年没有对出的下联“骂”出来了:
妈骂马吃麻。
这是一副很有生活气息的对联。它的特别之处是上下联各有四字声韵完全相同,仅仅是声调有所不同。而且,上联四字与下联四字也是同韵!简直是音韵奇难怪!
巧对太监
明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太监奉命到杭州办事,受到管理该城北关的南工曹与管理南关的北工曹的盛情款待,觥筹交错,酒过几巡,太监已有几分醉意。
此公雅兴不小,趁着酒酣耳热,想戏谑一下这两个地方官。于是摇头晃脑,咬文嚼字,念出一则上联: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两个地方官一听,太监借着酒在揭他们的短,以怨报德,甚为恼火。北工曹知道太监的底细,脑子一转,很快对出下联: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养鸭将军
清代咸丰年间,一位武将叫陈海鹏,字程初,以提督练兵居长沙。其地邻近湘江,引水辟为内河,称为新河,他在河里养了许多鸭子。
一次,旧友来访,他便杀鸭招待。有人以此事为题,写了这么一副对联:
欲吃新河鸭;
须交陈海鹏。
联语纯粹是开玩笑式的大白话,但细细看去,对仗却非常工整。“新河鸭”对“陈海鹏”简直对绝了。
后来,陈海鹏去世了,他的孙子继承爷爷的事业,继续放鸭。又有人在上联的基础上续了一字: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嘲知府
明朝正德年间,吉安知府武文定因平定朱宸濠之乱而立下大功,官拜兵部尚书。一年他到野外游乐,此时景色美不胜收,心中大乐。
这时却见数人也在漫游,其中一人身穿知府官服。他不想坏了雅兴,便避道而行。谁知那知府路向不变,边行还边与同行吟诗作对,声浪滔天,诗文却俗不可耐。
后来行到一户园门前,见一美貌女子正把着梯子观看景色,那知府与同行都指指点点起来。女子见有途人注意,便退回园中,那知府见状喃喃自语道:
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那些同行都叫好,武文定看不过眼,上前说道:“在下有一下联,请指教。”
那知府喜道:“快道来。”武文定说道:
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那知府心知下联所指,正待发作,但同行中认得武文定,向那知府暗中说了。那知府只好说道:“佩服!佩服!”却无可奈何。
穷人的另类春联
春联,一般是充满喜庆和吉祥的,不过也并非全是这样。对联史上,有正版春联,也有另类春联。一副清代佚名题于云南某地村口社庙春联,其“另类”就更加让人玩味: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这副对联形式比较特别,上、下联像两个人在说话,一问一答,讲过年的事儿。过年本来是全民的节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可是从这副对联里,隐约感到下层的贫苦大众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被剥夺了真正过年的权力,只能听一听别人过年的炮声而已。
还有一位古时穷书生的春联,似乎就更加凄凄惨惨戚戚了:
人穷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既然是书生,再穷困潦倒,也不忘要咬文嚼字一番。双月,“朋”也,“双月少”,就是朋友少;“半风”,繁体写作“半风”,即“虱”字。“半风多”就是虱子多。衣服太破烂了,以至虱子繁生!
妙对洗冤
一个秀才被别人诬陷是杀人凶手,被捉拿到公堂审问。秀才大声喊冤,太守也看他不像凶手,便说:“我这里有一个上联,你能对上,就给你洗冤。”说罢,太守吟道:
投水屈原真是屈;
这里借用屈原的事迹,一语双关,隐指秀才的遭遇。联中有两个“屈”字,无疑不易对好。
秀才听完,忽然想起《战国策》中“曾参杀人”的故事。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旁人误以为是曾参所杀,连忙向曾母报信。曾母不信,但接着又有两个人向曾母报信,曾母终于信了。秀才于是对道:
杀人曾子又何曾。
太守一听,拍案叫绝,于是马上把他释放了。值得注意的是,太守爱才之心固然可嘉,但这种断案方法却并不可取。
刘风诰妙联祝寿
刘风诰,江西萍乡人,乾隆年间进士。从小就才名远播,被誉为“江西大器”。他擅长对联,有“对联探花”之称。
刘风诰有一次给一位乡里老翁写寿联,先问老人的生辰,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诰便随手将这生辰日子写到了纸上:
十一月十一日;
旁人都大吃一惊:这是什么寿联?看你下联怎么写下去!
刘凤诰对大家的惊愕表情没有理会,他又问老人高寿几何?回答说:八十大寿。他于是马上续出下联:
八千春八千秋。
这个下联简直是太好了,扭转了乾坤。“八千春八千秋”,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老人实际上是八十岁,写“八千春八千秋”,是不是太夸张了?当然不是,祝寿是不怕夸张的,通常如“寿比南山”也是夸张的说法。
顶上功夫
理发店趣联很多,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那副: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又有太平天国首领樊云山题理发店联:
挥舞双拳,打遍天下英雄,莫敢回手;
运动寸铁,削平宇内豪杰,谁不低头。
两联都堪称豪气奔放,不过如要说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则是如下一副:
虽为毫发技艺;
确是顶上功夫。
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却极具艺术性和哲理性。“顶上功夫”既是实话实说,又一语双关。理发本来是极平凡的丑小鸭,一下变成了高贵的天鹅。作者生花妙笔,也可算是“顶上功夫”!
徐文长的绝联
徐文长是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性格狂放不羁,被看成是不可理解的怪人。他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这副对联很有个性,简直是他活生生的一个画像:放浪形骸,愤世嫉俗。“东倒西歪”与“南腔北调”,成语相对,幽默且工绝。
徐渭还有一副怪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下联字字雷同,完全一样,但上下联又不一样。上联说: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却不爱好读书;下联的意思是:到老了,想读点书,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不能好好读书了。对联形式如此奇特,内容却如此深刻。
即境得句
郑板桥罢官后身边萧条,一时无处安身,便由朋友协助下搭了间泥墙草屋。但他生性豁达,虽囊中无几,仍不急于谋生,终日吟诗写画作乐。
一晚,月明风清,郑板桥兴起信步去到河边,独自泛舟河上。那船日久失修,破洞处处,月光透过破洞照入舟中,郑板桥忽有所感,高声吟道:
篷破船装零碎月;
郑板桥却久久想不出下联,不禁意兴索然,怏怏而回。数天后,郑板桥仍无法续得下联,便早早上床睡了。睡到半夜,忽地一阵狂风吹来,暴雨连番,那泥墙便倒了。
郑板桥家中的东西都砸烂了,风满满地灌进屋中,郑板桥的夫人正在叫苦连天,却听得他哈哈大笑:有了,有了。跟着高声吟道:
墙倒屋进整齐风。
囚联
明朝武宗年间,朱宸濠凭着心计手段成了宁王,但他野心不绝,暗中招兵买马,图谋王位。
一书生识破了他的野心,在那书生正想告发他时,却被他拿下囚禁在后花园的囚笼中。一日,宁王来到后花园视察荷塘工程,见到工人正在挖泥放水,一时兴起道:
地中取土,加水以成池;
宁王说后,等了老半天,随行的人却对不出下联。他感到十分扫兴,这时书生却诵道:
囚内出人,进王而得国。
宁王听后觉得是大吉大利,立将书生放了。当他定下心来,却发现囚内的人放了,代之而进囚的是王,岂不是我也进囚笼吗?还做甚么王帝!命人立即去追,却已找不到那书生了。后来宁王谋反不成,真的进了囚笼。
书法家智补门联
东晋时有一位书法家,一年腊月由山东移居浙江绍兴。因为春节将到,他挥笔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刚贴出去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他于是另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后又被人“盗”走。年节就要到了,门口连副对联也存不住,书法家的妻子很着急,但又想不出好办法。
书法家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嘻笑着取笔又写了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把对联拦腰剪断,上下联都只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两纸半联贴出后,见到的人无不惊愕。因为话不吉利,自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到初一黎明时,书法家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那对联便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邻居及过路的人见了,无不称妙。
少伏生八岁
北宋梁灏年轻时屡试不中,终于在82岁高龄时中了状元。他万分感慨,以激动心情撰写了一副对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副对联道出了多少悲凉又多么自豪之情!自比辅佐周文王的姜尚(太公)虽大两岁,但比传《尚书》的伏生成名还年轻八岁。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有位富人粗通文墨,但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他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账房先生正写时,富人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富人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
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撰联息争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处卧龙岗,向有湖北襄阳及河南南阳之争,成了一件历史“公案”。
清朝咸丰年间,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在南阳卧龙岗撰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