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国粹,对联因其具有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文采,始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尤其能培养人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历来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对联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长短不一,形式多样,但不管何类对联,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古往今来,佳联妙对何止万千!许多对联文采彪炳,冠绝一时,垂范古今,大量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联语故事,感人心扉,启人智慧。它们或对陋习及不正之风鞭笞得入木三分,或用巧妙、风趣、滑稽的方式,为老百姓宣泄胸中的愤懑,或以清朗傲岸的笔触,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本书汇集的题材和内容,多源于对联资料和民间传说,以独特的视角,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间的悠悠往事,逼真地再现中国古人的生活百态。在编选中取其巧趣,所谓巧对,不是投“奇”取巧,而是布巧阵,出奇兵制胜,以诗词曲的灵活和完美,展示巧联的独特魅力,领略汉语言神奇的魔力。
为了使本书更具完整性、鉴赏性和使用价值,在选遍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资料来源广,编者难以一一核查处理,再此向有关的整理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