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对联故事
27231800000005

第5章 童智篇(3)

有一年春节,他才满八岁,父亲背他去给先生拜年。先生看他穿的上衣是蓝色的,于是出对道:

三尺天蓝缎;

李仕彬边给先生拜年,边想来时经过的药店见到的药名,于是就随口对了一联:

六味地黄丸。

这时,师娘上楼去了,先生又借此出了一对: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想,“南北”要对“东西”,我荷包里不正好有吃的“东西”吗?于是掏出炒豆,边吃边对:

行路吃东西。

先生见难不倒他,望了望门外的一座断桥,再出一对: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偶然想起“明月几时有”这句词,觉得现成可用,便改一改,信口对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有?

先生转过头来,指指书案上的烛台,吟道:

为烛映天亮,文光射斗;

李仕彬不声不响取出随身带来的爆竹点燃,随着“嘭”的一声响,对上了: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霄!

先生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

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黄遵宪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和新加坡领事,1896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是清末着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处处显示了他的过人才华。

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相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句讽主考

明朝有个文武双全的才子孙川廷,曾任九省经略。他自小家贫,但他勤奋好学,努力读书,后来家中无力再供他读书,他只好辍学。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仍然在课室外偷学。

老师见这孩子如此好学,便让他进内一同上课。在孙川廷九岁那年,有个乡试主考路过,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不信,便叫他来到县衙。

孙川廷来到后,觉得所有事物都很新奇,四处张望,后来更抱着堂中的大柱在转,刚好主考出来看见,便脱口说出一上联:

小童生抱柱头,团团转转;

孙川廷稍为思索,便道:

老学究改文章,点点圈圈。

主考虽对联意不满,但对此九岁孩童的口才十分赞赏。孙川廷却不理会,跑出门外玩耍,见门前的石狮子,又伸手把玩那雄狮颈上的石铃。主考这时又再即景道:

石狮子带铃不响;

谁知孙川廷不再理会,只顾玩耍,主考以为他答不到,便道:“小神童不过如此。”

孙川廷一听之下,立即手指屋檐上的猫头瓦道:

瓦猫头有眼无珠。

主考听后点头称好,他虽然被讽,却也佩服孙川廷的才气。

圈套

有一天,徐文长在街中闲荡,忽然听闻三个秀才在谈论城中一个富豪。那富豪孤傲成性,很难在他手中取得好处,他还喜欢吟诗作对,自命高才。

那三位秀才还说谁能设法吃那富豪一顿,他们便作东道,宴请那人再吃一顿。徐文长笑道:“我这就去。”

徐文长去到那富豪家门前,见那富豪就在内,故意高声吟道:

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

那富豪听闻上联,心想:谁又找我对句?如此寻常对子,有何难?便随口答道:

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

徐文长趁机走入堂中,富豪见来人竟是个小孩,不觉摇头。但是自己请人家进来的,只好攀谈起来。

徐文长往椅子上一坐,又吟道:

宾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

富豪心想:这小孩也不知天高地厚,还敢再考我!又信口答道:

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肺汤。

徐文长哈哈一笑,回头对富豪的家仆喝道:“主人既已下命,还不快去下厨准备?”富豪方知上当,只好请徐文长大吃了一顿。

腹内孕乾坤

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9岁那年,到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的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

当时,魏源怀中正揣着两张麦饼,他应声答道:

腹内孕乾坤。

众人大惊,县令也觉得奇怪,就问:“何为乾坤?”

魏源答道:“天地谓乾坤,我吃了怀中这两张麦饼,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年幼聪颖又有大志。

魏源不但聪颖,而且性情爽直,从小就嫉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又无能的举人,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年方十一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想借题报复。

有一天,他找到魏源,声称要和魏源对对子。举人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声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强,眼里无珠。

举人挨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

愚犬称王即是狂。

妄自菲薄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

顾璘见到幼童,遂口说一个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

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

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

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道:“这有何难?”随口说: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

山登绝顶我为峰

虎门销烟、抗拒列强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时,他的父亲就教他作文、吟诗、对句。

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做客。姑父家的门槛特别高,姑父见他半天还迈不过门槛,便取笑说:

神童足短;

林则徐马上回答:

姑父门高。

当天,姑父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其中,一位客人指着塘里游水的鸭子,出了个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马上答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客人们惊奇不已,连声夸奖。其中,有位麻脸的客人有些不服气,他看林则徐长得瘦弱,便出联相嘲:

小孩子两腿木耳;

林则徐马上反唇相讥:

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那位麻脸客人面红耳赤,尴尬得很。

晚上,月上中天,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一位客人望着水中的北斗七星,又出了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林则徐沉思片刻,一抬头,看见空中孤雁飞过,便答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过了年,林则徐上学,随私塾先生念书。开学伊始,适逢上元佳节。先生针对上元佳节闹花灯的情景,出了上联,叫学生应对。联文是: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抢先应声答对:

打一声鼓,替天地行威。

先生连声称好,对这下联十分赞赏。

老笋不如新笋尖

宋时,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9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了一下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曹宗赚鱼

明朝孝宗年间,广东省饶平县有个小孩叫曹宗。他聪明灵慧,七岁便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天,他到海边玩耍,刚好出海打鱼的渔民扬帆归来。

渔民们早闻曹宗之慧名,却不怎么相信,想趁机考他一下。于是其中一位渔民对曹宗说:“听说你会吟诗作对,如果能对出我的上联,送你一条大鱼。”

曹宗请他出联,渔民脱口而吟出:

沙马钻沙洞,沙蒙沙马目;

上联中的“沙马”是一种在海边沙滩上的小螃蟹,这联对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当然不好对。岂料曹宗眼珠一转,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民听了甚为高兴,连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出上联的渔民,兑现自己的承诺,选鱼送曹宗,他见曹宗人小体弱,故意送了一条10斤多的马鲛鱼,看看这孩子怎么办。

曹宗看了看马鲛鱼,四周张望,然后捡了一条绳穿过鱼鳃,把鲛鱼放进水里,借水的浮力将鱼带回家去,渔民们看了,又齐声称赞:“这孩子真聪明。”

白居易哑语巧对

相传白居易七个月大时,口中就常咿咿呀呀如同吟诗般,同时又可分辨有无二字。三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念诗,五岁起就能写出许多首诗来了。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并善于对句。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余,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

曹子健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已有了腹稿。但他为了逗引大家,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答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而矣。”

众人大奇,催促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

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大是高兴。

烧鹅

明朝有个士子叫陈裳,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学富五车,甚有才华。他小时十分好学,能吟能对,少年中了举人后,被称为陈举人。

一天,当一群小朋友正在上课时,忽地一声雁唳,他们都向窗外看,却见一群雁儿正飞过,老师脱口吟道:

一群征雁天空过;

其他小朋友都看着雁群,悠然神往,独陈裳在苦思下联。忽有一途人高叫:“好一群北雁南飞。”

陈裳见那人手持半只烧鹅,正在行过,灵感涌现,高声吟道:

半只烧鹅地上行。

下联一出,全学堂的小朋友都大笑起来。老师更是赞赏,上下联都十分应景工整,并将对联写下,及批上: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只能行,吾不敢啖也。

叔祖妙对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大文人叫王士祯,他其实具有各种文学才能,不过由于诗比较出名,所以其他方面都被盖下去了。

王氏是一个大家族,数代一起居住。王士祯的叔祖王象咸乃有名的书法家,深好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字书被时人视为神品。

一天,王象咸喝到醉后,狂书了一幅草字,掷笔狂呼:

醉爱羲之笔;

王象咸醉中见王士祯一班小辈正在后园中玩耍,便拿出一吊铜钱,叫了小辈来到跟前,说道:“谁对出下联,便可拿去买糖吃。”

王士祯一言不发,上前就拿了铜钱,王象咸喝道:“还未有对,如何便拿钱?”

王士祯笑道:“先给我也一样。”说完也学着王象咸的口气喝道:

狂吟白也诗。

王象咸拍手大叫:“妙,妙,实在太妙了。”

俗语对和尚

宋朝文学家刘毅自小丧父,由母亲干活养大。由于家贫无钱读书,刘毅便在学堂外听先生讲书,或向人借书来看。

刘毅家附近有一庙宇,刘毅闻说庙中长老很有学问,便前来请教。谁知和尚见他衣衫褴褛,粗声粗气地问:“穷鬼,还问学问作甚,填饱肚子再来吧。”说完竟把刘毅赶出庙来。刘毅心中气愤,坐在庙前石阶,泪如雨下。

一会儿,一个少爷来到庙前,和尚眉开眼笑,一副奴才相。刘毅气不过,便斥责和尚身为佛门中人,竟然也这样狗眼看人低。和尚被骂,虽然为之语塞,还强辩道: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说完便拿起木槌,敲起木鱼来。刘毅再也禁不住心中怒火,抢过木槌,在老和尚的头上敲了起来,还一边念道: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然后,刘毅便回到家中。从此刘毅发奋读书,终成一代文豪。

父子对句

袁枚生了个儿子叫袁桐,他和袁枚一样聪明。在袁枚的熏陶下,也喜欢读书写诗。一年重阳,袁枚携同儿子登高,一路上两人赏景摘花,不觉到了山顶。

袁枚见天下万物尽收眼底,不觉吟道:

家有登高处;

袁桐听了父亲所吟,忽地想到自己在学堂乏味的生活,随口答道:

人无放学时。

袁枚听了,虽感儿子之幼稚,却对得工整,不禁哈哈大笑。

董文玉八岁对妙联

明朝弘治年间进士董文玉,曾当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相传他八岁时,县官坐船而来,闻知他有文才,特派人招他到船上应对。

县官指着不远处一条运送石料的木船,出了上联: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董文玉朝两岸巡视了一番,恰好看到一群人拿着木尺丈量土地,即景吟出下联: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对得非常贴切,县官和周围的人赞叹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