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3
27238400000078

第78章 依赖也是一种病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妇,丈夫对妻子非常的好,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她做,以至于妻子变得非常懒惰,越来越依赖丈夫。有一天,丈夫要出远门,担心妻子被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妻子的脖子上,告诉她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妻子却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丈夫出门回来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半,而妻子竟活活饿死了。

小时候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总免不了要嘲笑那个“懒婆娘”一番,但同时也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吗?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个有些刻薄的故事是要教导我们不要过分依赖别人,凡事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有篇报道称:有个人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他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大学一新生对煮熟的鸡蛋束手无策,急得直哭,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正是溺爱导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依赖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依赖症”。症状是过多地将个人情感寄托在某个人或人群、某种物品上,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难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溃。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这类人总认为自己难以独立,时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决定。

一般来说,依赖心理严重的人大多生活圈子狭小,人际交往不多,情感交流过少。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相对比男性更易产生情感依赖,更容易对某个人或动物、物品投入强烈情感,在投入过程中产生一种被需要感、满足感和依赖感,由此加强内心的自我肯定。这种关系逐渐强化成支撑生活的信念,对人的情感依赖会给被依赖的人带来沉重的压力,这种关系一旦失去,这类人往往不知所措,痛不欲生。

导致依赖思想过重的原因多种多样,危害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年少时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诱发或助长了个人的依赖心理。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都把“听话”、“好学”作为“好学生”的标准,忽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意识、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亲甘愿为子女省吃俭用,供孩子吃好穿好;他们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宁愿自己超负荷地承担全部家务,甚至不厌其烦地帮孩子检查作业、整理衣物、收拾床铺、端水送食……总之,“只要孩子功课好,衣食住行全由家里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识、动手能力、服务精神、劳动观念都逐渐减弱了,依赖心理就越来越严重。另外,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子女就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

其次是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诱发的依赖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家长也常交给子女一些任务,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但他们早已被懒惰性捆住了手脚,不愿学或懒得动脑筋,图一时愉快舒服,总寄希望于别人,因而错过许多学习机会,所以许多孩子在长大后因为自理、独立生活的本领没及时掌握,只能长期依赖于人。另外个体畏难心理的作怪也使得依赖心理得以存在。许多本来自己可以独立承担的事情,但有的人却害怕困难,或担心干不好而承担责任,丢了面子,以致畏手畏脚,缺乏独立完成信心,干脆依赖别人。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心理。一个人靠依赖是不能持久的,当一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扶持时,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独立生活,而单纯的依赖只能使自己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个人有了依赖心理后,就泯灭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学习和工作不求上进,日常生活不肯自理,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碰到问题绕道而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这就不可能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一旦离开了“保护伞”,就会不知所措,特别是在挫折面前,更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如果遇到激烈的竞争,就可能迅速败下阵来,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依赖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绝不可轻视。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依赖症,可能它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1)手机依赖症。

症状表现:手机忘带心烦意乱、铃声不响左顾右盼、铃声一响条件反射、来电减少坐立不安等。

个案:闻静,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高级主管,每天大大小小的事务忙得她团团转。手机、办公桌上的电话更是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时间长了难免让她觉得心烦。碰巧因为参与一场封闭式专业研讨会,原本想清静几天的她进入会场后不久就发现她的手机信号很弱,屏幕显示信号格一会儿飘到无一会儿飘到三,出乎意料的这种状况多少令她有些坐立不安,平日反感接电话的她一反常态,下意识地每隔三五分钟就从包里摸出手机来看看。

专家诊断:专家认为,虽然“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通常也不要对“手机依赖症”有什么心理负担,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它只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多爱惜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绿色生活”,如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以此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予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

(2)网络依赖症。

症状表现:没电脑不知道该如何写字、没电脑无法工作、不上网没法安心睡觉等。

个案:不满30岁的陈强在政府机关工作,在他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几乎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计算机。时间一长养成习惯,倘若赶上哪天网络出现故障,当天的工作也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即便白天来不及上网,回家后感觉再疲倦的他也要花上三五十分钟的时间上网“兜”一圈,否则就没法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心理交代。

专家诊断:电脑的普及以及宽带的家庭化都使网络依赖症患者日益增多。在欧美,心理医生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种由于网络依赖症导致的忧郁症。这种网络依赖症潜伏期很长,有时候网迷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来自何处,所以很难对自己的病症有所察觉。要治愈网络依赖症,必须找心理专家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和家人多沟通和交流。

(3)工作依赖症。

症状表现:失眠多梦,疲劳抑郁,无法迫使自己停下手头工作等。

个案:“加班到晚上12点的情形是很正常的,有时手中的活儿实在太多的话,我们会连续干十几个小时。因为工作时间过长的缘故,常常回家后很难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出现的还是工作图表和数字。”这是一位入行知名跨国咨询公司三年、今年已经26岁的IT精英的工作状态。许多IT公司也是如此,久而久之他们中的好些人都患上了工作依赖症,到了周末不用老板要求,也会自动跑到公司去加班。

专家诊断:依赖工作的人,是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和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患上工作依赖症的人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只有在工作上得到承认才有存在的价值。避免陷入这种工作依赖症的办法只有自己学会寻找工作之外的其他乐趣,工作可以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决不能是个人生活的全部。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直面自己的问题,坦承依赖的存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想从情感依赖症中摆脱出来,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多结交朋友,常与亲戚走动,包括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等。

(3)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培养自立精神。要努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和安排。此外,还需要培养自己忍受孤独的能力,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过分依赖某个人或者某种东西,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克服依赖症的关键一步。

(4)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或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便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如多做自己一个人的户外活动,多加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

(5)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应及时求教专业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