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27238700000033

第33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

20年的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20年称为改革开放的2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希望。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10年和下世纪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看3年5年,而是要看20年,要看下世纪的前50年。”1988年邓小平指出,“中国正在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他满怀信心地说:“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党的十五大把改革开放同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列,作为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之一。江泽民认为:“有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实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它是成功的和正确的。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会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邓小平精神动力论探析

这篇文章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新学说探析》理论观点的补充,发表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5期。

邓小平在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6月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概念。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990年4月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在邓小平看来,精神动力主要是指理想信念和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邓小平认为,精神动力也就是精神支柱。邓小平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新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

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构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学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

1984年6月,他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邓小平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对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所论述的精神动力,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邓小平的精神动力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列宁说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他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信念是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社会历史活动具有推动与导向作用。它能鼓舞和坚定人们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信心、勇气和意志。理想信念是灵魂,是动力,是方向,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一个党要讲理想信念,一个人也要讲理想信念。我们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的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身之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更需要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一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

江泽民曾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999年10月22日,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讲演中说:“中国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成就这样的大业,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是由于中国人民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自己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苏联共产党到后来丧失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连它的总书记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了。这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就是他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这个客观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达、宏观调控的加强、人的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变化不是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同时,列宁当年分析过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只是改变了表现的形式。因此,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不会产生“信仰危机”,只会增强我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因此,他强调,要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1999年,江泽民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回答“中国人民怎样才能在改革开放时期保持精神上的平衡”时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是当今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丰富的、积极的,这为我们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又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国内外一些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东西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即使在物质生活丰裕、科学文化繁荣的条件下,也难免还会有些人陷入精神空虚甚至颓废状态。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的一些人中确实存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是个世界性的课题。

江泽民关于精神动力问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的论断,高度概括了研究精神动力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

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毛泽东曾经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在邓小平看来,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和“懂得历史”的动力作用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懂得历史”又可以强化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1984年6月邓小平说:“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这段论述,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与“懂得历史”动力作用及其一致性。江泽民说得好: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历史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毛泽东说过,“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一八四○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起,直到被中国人民轰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扼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强调“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1987年2月他在同外宾谈话时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他们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的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大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根据邓小平的教导,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学习历史知识”的任务。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他要求我们,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用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使我们懂得改革开放的历史。这又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巨大的精神动力,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世界银行专家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大家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巨大成果中,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三、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充分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强与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986年11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提出:“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他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过去我们打败国民党用美国装备武装起来的几百万现代化军队,就靠这一条。那时我们没有飞机,没有大炮,主要是靠人。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他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他强调,在军队里要讲信念,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也要讲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