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27238700000007

第7章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2)

以上四部分内容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来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循从经济基础到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顺序,从内部到外部的逻辑结构顺序,深入系统地讲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简单重复、交叉,又共同突出一条主线;既各有侧重,又始终围绕、服从、体现中心内容,形成一个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结构合理、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地深入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教学体系以其特有的理论逻辑,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向世界,全面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体系,深入阐述邓小平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哲学依据和国际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统一、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国情和世情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理论逻辑和现实要求的一致;既注重了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又强化了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基本环节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根据我们的体会,这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认真研究马列原理教育与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努力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系统地进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充分体现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列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这种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决定了进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内在统一,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所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当然,马列有马列的阐述逻辑和论证习惯,邓小平有邓小平的阐述重点和表达方式,但这不会影响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我们觉得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深化改革的一大难点,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关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和理解的: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政治保证、社会运行机制、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路线、哲学依据、外部条件、时代背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从马列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一直系统讲授到邓小平的观点,并突出邓小平理论,从而将二者融在一起。从教学内容的四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一直讲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第二部分,从马列的经济学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一直讲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直讲到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四部分,从马恩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论断,一直讲到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的剖析;阐明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原理,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内在联系,阐明邓小平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发展的前景。如此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依据“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的宗旨。我们认为,“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讲清楚邓小平的理论。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同邓小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使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为什么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学生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奠定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要建立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要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丰富生动的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当今大学生的思考热点在于一系列现实问题,注意的焦点和兴趣是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问题,是当今中国和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立足于现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重点讲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纵横结合,以横向为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演变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切地了解曾使欧美走向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我们还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讲授,帮助学生在历史发展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既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又针对学生思想变化,进行专题讲授,随时调整讲授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既注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教师队伍的变化、学生状况的变化和教学手段、传播媒介的变化,又注重科学地反映教育规律,照顾学科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不同的学科视角,着力引导青年学生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构建一个照顾学科特点,便于教师操作,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

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叠过多,与中学政治、历史课讲授角度太接近的现象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因素。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戒各部分“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情况,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统筹安排,划清界限,突出各自的主要任务,体现其内在逻辑联系,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学科开展教学,减少了简单重复,贯彻了“学马列要精”的原则,形成了合力。改革中,我们还深入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有效地避开了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设计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问题。经过4年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我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初步构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体系,并进行了整整3年的实践。这个教学体系,一是满足了新时期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需求,较好地满足了“两课”改革的根本目标;二是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比较妥善地处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三是比较符合理论课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适应程度;四是有利于学生接受,满足了学生思考热点的需要,便于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五是吸取10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反映教学规律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变动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使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为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拥护。

高扬改革的旗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

1997年,我校“高扬改革的旗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的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工作,耗费了我们4年多的精力,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这是当时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而定稿上报的申报材料。“高扬改革的旗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项需要几代人为之付出的艰巨事业。在我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教学永恒的主题。

一、成果概述

作为四川省教委两课改革试点和国家教委的联系点,在国内较早地开始了高校马列课新一轮的改革,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一套改革的新思路。构建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从马列基本原理到邓小平理论系统讲授的新教学体系,并在国内较早地编辑出版了一整套新教材和一本教学指南,开创了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育人模式和教学格局。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经调查92%的学生明确表示欢迎和喜爱改革后的马列课,学生评教分数明显上升;改革促进了学科建设,出版专著35部.编写教材27本,公开发表论文158篇,获校以上奖励38次;改革稳定了师资队伍,使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本成果受到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同志的多次肯定和赞扬;曾四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改革思路和经验;国家教委委托在本成果基础上研究全国普通高校马列课设置新方案;曾多次在四川省马列课改革会议上介绍,并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教学与研究》等全国性期刊和省内期刊上发表。

二、成果的基本内容

1.通过改革,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新体系

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课程设置的主线,统帅各门课程的构建;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纲领,建立起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教学中心内容的新体系;照顾学科特点,依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构成部分,分设不同课程,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深入讲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满足了学生思维焦点、社会热点、时代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要求。

2.通过改革开创了一个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多种形式育人的教学格局

我们课程改革另一基本内容是教学方式的改革:第一,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增强针对性为教学的起点;第二,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正视现实,在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上下工夫;第四,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授课艺术,采取启发式教学;第五,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广泛使用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第六,加强实践环节,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各种媒介,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扩展教育深度;第七,严格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起学习激励机制,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具有时代气息的“坚、强、严、爱、高、准、广、巧”八字育人模式。

3.通过改革,形成了一个能提供条件,调动积极性,推动发展的教学保证系统

在改革中,我校成立了“两课”改革领导小组,理顺了马列课的领导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马列课的章程、条例和操作规范,强化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正规化;学校对马列课教学实施了必要的政策倾斜,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改革中,我们把创收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在一起,为马列课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的保证,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改革氛围。

三、成果的实践效果

经过四年的努力,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和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全国高校的前列。

1.突出了“两课”的声音,提高了地位。通过我们有成效的实际工作,突出了“两课”的声音,争取到各级党政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的重视、理解和支持,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有的地位。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几次来四川深入我校考察我们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对我校马列课改革和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来我校专门考察马列课改革的主要领导同志有:国家教委党组成员,原思政司司长朱新均、国家教委原社科司司长杨瑞森,现任社科司司长奚广庆等同志)。校党委专门下文,明确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两课”的改革和建设,强调把“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来建设。校党委常委会多次专门研究马列课的改革和建设,学校把马列课作为重点课程加以建设。各职能部门积极协助、支持马列课教学,齐抓共管。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化,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越来越明确,加强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共识,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2.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实效性。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符合教育规律,能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课程体系。并在四年制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4门理论主干课的基础上,铺设若干相关的配套选修课,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另外我们还对硕士生、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理顺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逻辑关系,构成完整的教学系统。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编写出便于操作的教学大纲,以我校教师为主编辑出版了4部改革教材和一部教学指南。这套大纲和教材、教参坚持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反映了学科前沿和改革中的新成果;以特色理论为中心,把马列原理贯穿于每本教材之中,理论与实际统一;妥善照顾学科体系,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学生与同行专家的反映良好。通过改革,我校马列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