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穴位指压除百病
27273900000003

第3章 制订头部的穴位指压去病计划

一、眩晕的穴位指压防治法

眩晕就是头晕,感觉到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产生快要摔倒的感觉,常伴有面色苍白、出汗、恶心等症状。眩晕有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之分。“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和植物神经症状;“假性眩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有多种,“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目为之眩”等,后世医家又有“风火相煽,发为眩晕”,“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府头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中风等强间头部正中线,后发际直上5寸头晕、目眩、项强、癫狂等眉冲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头痛、眩晕、癫痫、鼻塞等睛明鼻梁两侧,距内眼角约半公分目赤肿痛、流泪、目眩、视物不清、近视等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

指压方法

1.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2次。

2.用双手拇指交替从印堂推至神庭,反复30~50次。

3.用双手的拇、食指上下按摩双耳耳廓36次。

4.用力按揉风池5~1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

5.用双手从前额正中按压至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次,在按揉至耳后,并逐渐推至颈部。

6.用力拿捏颈部肌肉,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

7.用手指螺纹面按揉睛明、百会、风府等穴位,各30~50次。

防护指南

头晕发作时,要注意卧床休息,防止跌倒,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以利于头晕的缓解。对此,老年人应尤为重视。

饮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平时不要吃过咸的食物,要合理适量饮水,同时多吃些新鲜水果蔬菜。同时应该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勿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作适当锻炼,如慢跑,游泳,晨起练气功、太极拳等。二、头部穴位指压能治疗失眠吗。

失眠的最基本定义就是睡眠障碍,而且是针对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的。失眠是睡眠不足,或睡得不深、不熟,一般呈现为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失眠在人的生活中是颇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偶尔失眠关系不大,只有连续长期无法成眠者才算患有失眠症。失眠从主观上认为是应该入睡而不能入睡的一个伤神症状。中医学认为,失眠的病理机制是心、脾、肝、肾功能失调。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处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安眠在项部,在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卧位或侧伏位,即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中点处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等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痛、惊悸、怔忡、健忘、高血压、胸胁痛等。

指压方法

1.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

2.双手轻轻按揉两眉头连线中点处的印堂穴2分钟,以镇静安神。

3.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

4.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太阳穴约1分钟,以镇静安神。

5.双手端轻轻按揉安眠穴约2分钟,以镇静助眠。

6.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

7.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端分别放在两侧耳尖直上两横指处的率谷穴,来回推动约半分钟,以镇静除烦。

8.双手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小指侧腕部横纹头凹陷处的神门穴约1分钟,双手交替,具有助睡安眠的作用。

9.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在眉头处,在眉上方同时作左右来回抹动约半分钟,可安静催眠。

防护指南

出现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就是生病。这类担心造成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健康的危害更大。

要积极寻求并消除失眠的原因。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原因一旦消除,失眠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

另外,要保持身心松弛,这样有益睡眠。睡前到户外散一会儿步,放松一下精神;上床前或淋浴,或用热水泡脚,然后就寝,对顺利入眠有百利而无一害。三、制订轻松的瘦身计划。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并(或)分布不均匀,而导致体重增加的症状,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肥胖症又是多种复杂情况的综合,如它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等集合起来出现,因而它也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的疾病。肥胖者的身体过重应与肌肉特别发达、或因水及钠盐滞留而体重增加者加以区别。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为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轻度肥胖可无症状;重度肥胖常有乏力、头晕、多汗及气促,并易发生胆石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极度肥胖可引起低换气综合征,甚至可因慢性肺心病而发展至心力衰竭。

单纯的节食减肥需要很大毅力,一旦节食过度还会引起营养失衡。经常进行穴位按摩,不但可以帮你抵御美食的诱惑,还能合理加快减肥进程,是没有副作用也不必担心反弹的减肥之道。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百劳颈后最突出的一块颈椎骨,向上2寸,旁开1寸(本人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胃区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的直线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穴位于脾穴(鼻尖端处)两侧胃痛、胃胀、泛酸、消化不良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

指压方法

1.按揉睛明20~30次,摩眼眶10圈。

2.揉印堂30次,揉太阳20~30次。

3.分推前额10~20遍,推迎香(沿鼻两侧上推)10~20次,揉耳捏耳30~40次。

4.双手放在下巴中央,做捏脸的预备动作,沿着下颔骨,由下往上轻捏脸部,捏至耳垂下方,重复动作5~10次。

5.按揉百会30~50次,上推面颊20~30次,弹风池20次。

6.右手手掌托下巴,手指轻贴皮肤,手指从下巴中央位置轻轻顺推至耳垂,然后换左手,左右交叉共做10~20次。

7.用拇指螺纹面按压头维、胃穴、肝穴各5~10分钟。

8.用中指指端以适当力度扣击胃区100次。

防护指南

预防肥胖首先要增强体育运动,加强身体锻炼,使热量摄入与消耗排泄平衡。其次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饮食方面要注意每天必须摄取适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数人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造成的,其实肥胖者中营养不良者很多。因此,盲目节食是不可取的。要尽量使饮食多样化。限制糖、盐、酒精的摄入量,不可偏食。四、缓解三叉神经痛的小技巧。

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

中医称三叉神经痛为“面痛”、“眉棱骨痛”。中医通过对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发原因、全身症状和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与外邪侵袭人体有关。

由于起居不慎,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直犯清空,或循经络上扰,使气滞血瘀,经络闭塞不通而致疼痛。若风寒侵袭阳明经脉,因寒风阴邪,其性主凝滞收引,易伤阳气,致气血痹阻,而致面痛;若因风热所伤,因风和热均为阳邪,风火燔灼阳明、少阳经脉,气壅脉满,而致面痛。另外,发病日久,痰随气动,痰阻血瘀,则使疼痛时间日益延长,缓解期日益缩短,致使病势加重,且缠绵难愈。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仰靠坐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头痛、目痛、视物模糊、上眼睑跳等地仓位于嘴角旁约4分处口歪、流涎、牙痛等本神头部颅顶正中线旁开3寸,前发际后5分处头痛、目眩、领项强急、癫疾、中风、神经衰弱等完骨头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头风、耳后痛、疟、偏风、失眠、面瘫、脑瘫等。

指压方法

1.用拇指按压印堂、攒竹、睛明、太阳、百会等穴,注意用力要均匀。

2.用双手大拇指在上、下眼眶及其周围按揉、按压3~5分钟。

3.以拇指压眶上孔处,食指压鼻翼外侧眶下孔处,中指在下颌正中的外侧颜孔处揉压。

4.揉按迎香、地仓穴。用两手中指同时揉按两侧迎香穴、地仓穴各36次,顺时针18次,逆时针18次。然后,用拇指指肚从迎香穴处按摩至地仓穴处,做36遍。

5.用双手食指分别抵住风池穴,用力揉按2分钟。

6.双手掌心对应,摩擦发热后做洗脸动作30~50遍。

7.以拇指从额前正中处向两侧分推数遍,再于两侧眉上的阳白穴,向上经本神至完骨直推数遍,揉两侧风池。

8.用拇指点按太阳穴,以局部酸胀为宜,约1分钟即可。

防护指南

预防调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保持心胸开阔、情志舒畅,避免不良刺激;其次,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还要积极治疗牙体、牙髓、牙周及根尖周疾病,拔除残根、残冠等根尖有病变的牙时,要彻底刮治牙槽窝,并防止各种牙槽手术后感染。

寒冷季节注意头面部保暖,尤其是外出、乘车时应戴帽子、围巾。五、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简便方法。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本病常常是急性发作,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腱侧。

本病采用头部指压治疗效果较好,应尽早治疗。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地仓位于嘴角旁约0.4寸处口歪、流涎、牙痛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仰靠坐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头痛、目痛、视物模糊、上眼睑跳等四白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目赤肿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口眼歪斜、牙痛、言语不清、张口不利等翳风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处三叉神经痛、牙痛、重听、脸部痉挛、晕车牵正耳垂前0.5~1寸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等。

指压方法

1.两手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两手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其余手指收拢,旋转按揉,连续5分钟。

2.拇指罗纹面按住颊车穴,食指指尖点按四白穴。

3.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30~50次。

4.食指与中指、无名指分开点按耳垂后凹陷处翳风穴。

5.双手拇指由太阳穴沿耳根部推至翳风穴,连续20次。

6.用拇指螺纹面按压四白、颊车、下关、牵正等穴,反复做3~5分钟。

7.用拇指螺纹面按揉腱侧3分钟,然后按揉患侧3~5分钟,以局部感觉发热为度。

防护指南

面瘫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避免一侧脸部尤其是耳后长时间吹风,因为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较易发生面瘫。其次要预防感冒。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一旦发生了面瘫,应该立即到医院的康复科或神经科就诊,以明确是何种类型的面瘫。一般认为,有的患者在3个月内完全可以恢复,有少数症状严重的患者不能完全恢复,并可能出现面肌痉挛或连带运动等后遗症。如果患者能及时正确地求医,并坚持康复治疗,治愈率将进一步提高。六、指压头部穴位,祛除颈椎病。

颈椎病在临床上也称为颈椎综合征、颈椎增生性关节炎。它是一种缓慢进展,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轻者为头、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或麻木,臂手麻木,肌肉萎缩;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截瘫、偏瘫、大小便失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

颈椎病的指压疗法可以取得一定疗效,并应该及早治疗。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翳风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处三叉神经痛、牙痛、重听、脸部痉挛、晕车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安眠在项部,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百劳颈后最突出的一块颈椎骨,向上2寸,旁开1寸左右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背穴位于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腰背疼痛等肩穴位于目外眦直下方肩臂疼痛、屈伸不利等手穴位于臂穴下方手肿而痛等臂穴位于肩穴后方与下关穴直上交叉点肩臂肿痛等。

指压方法

1.双手拇指点拨风池穴1~2分钟。

2.中指点压患侧翳风穴1~2分钟。

3.进行脸部按摩,两手掌分别搓脸的正面、侧面及耳后各10次,再五指分开,梳头状自前向后10次;然后分别用左、右手揉擦对侧前颈10次。

4.按压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5.慢慢地将头向前俯伸,然后再慢慢地向后仰缩,来回反复10次左右即可。

6.将头向右后方慢慢转,尽力而为,然后慢慢回到正位。再将头向左后方慢慢转,然后再慢慢回到正位。如此反复10次左右。

7.用双手轻捋两侧颈肌,用食、中、环三指向正中线弹拨患侧颈肌2分钟,弹拨健侧颈肌1分钟。

8.拿捏风池、风府、肩穴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通经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防护指南

预防颈椎病主要是减缓颈椎间盘退变的进程。首先要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人每天有1/3时间卧床,睡眠姿势不当会加剧颈椎盘内压力,使颈椎周围韧带、肌肉疲劳,诱发颈椎病。其次要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颈椎退变与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或某种特定体位有密切关系。不良体位会导致椎间盘内压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状。七、穴位指压法也能祛除面部痤疮。

面部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一般易发于15~30岁的青年人。基本损害为粉刺,有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两种。如用手挤压黑头粉刺,可见乳白色脂栓被挤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白头粉刺常由于细菌感染而发生毛囊炎症性小丘疹,丘疹顶端有脓包。愈后遗留点状萎缩性疤痕。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内分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主要与肺胃热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如肺经火旺、肝气阻滞、血热内盛,及风邪的侵入等,形成了传统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称痤疮(青春痘)为“肺风粉刺”,认为肺风粉刺主要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温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思虑过度、气血蕴结化热,或消化道功能紊乱、便秘,或任冲不调凝滞于面部而成。故治疗多以清肺热、祛火毒、清化湿热、凉血活血、疏肝解郁、健脾运湿、调理冲任等为主。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仰靠坐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头痛、目痛、视物模糊、上眼睑跳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心悸、烦躁、失眠、健忘等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尿少、尿痛、腰痛、月经不调等首面穴位于额正中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面瘫、牙痛等指压方法。

1.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印堂至神庭穴,反复按揉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按压阳白、攒竹等穴位,最后推至两侧太阳穴。

3.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印堂、攒竹等穴位,连续3~5分钟。

4.分别按压肝穴、心穴、肾穴、首面穴各50~100次,注意手法力度要适度。

5.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太阳穴50次,手法要适度,按揉时旋转方向为向前。

6.双手手指从后头部开始,顺势向下拿捏项部肌肉,连续做3~5次。

7.拿捏按压风池穴,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

8.按揉百会穴30次。

9.双手从前额部分推至两侧,然后在太阳穴处按揉1~3分钟,并顺势按压至颈部,连续做5次。

10.用双手轻扣头部30~50次,手法要轻柔。

11.两食指腹分别压在心穴上,拇指腹捏在耳后对应部位上,同时向前捻揉,每一拍捻揉一周,连续5次。

防护指南

如果痤疮较为严重,应及时应用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如果症状减轻,可以以指压手法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预防痤疮。饮食起居要正常,避免进食油炸类、甜点及有刺激性如酸、辣食物等,每天保持均衡饮食,摄取适量的维生素、B、C。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开水,尤其是肤质较脆弱敏感者,或火气旺盛时,海鲜、芒果、补品均应禁吃。

尤其要注重脸部的清洁。早晚洗脸时,须选择无刺激性的洗面乳,平常多注意保养及护理,痤疮化脓时切忌用手挤,必须用挤痤疮的专用仪器来挤,不可太用力,以免伤到真皮而留下疤痕。另外还要做适度的运动,吸收新鲜空气,以刺激血液循环,帮助皮肤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但要注意少晒太阳。

此外,不可熬夜,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睡眠充足,保持精神平静、愉快。这样可以减轻皮肤的负担,使痤疮不易继续恶化下去。

八、指压头部穴位,轻松祛除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病,俗称蝴蝶斑,表现为脸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对称分布,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定,颜色深浅不一,主要分布在眼睛周围、面颊部、颧部、口周等处,影响患者的容貌美。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但治疗十分棘手。其发病与内分泌改变有关,口服避孕药、日晒等可诱发。

中医认为,黄褐斑是因为脾气不足,肤失濡养所致,或肾亏火旺,血虚不荣,以致皮肤燥结而成,同时也与肝气郁滞、风邪痰饮有密切关系。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仰靠坐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头痛、目痛、视物模糊、上眼睑跳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心悸、烦躁、失眠、健忘等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尿少、尿痛、腰痛、月经不调等首面穴位于额正中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面瘫、牙痛等线竹空在面部,眉梢外侧凹陷处,取正坐位,在眉毛外侧端凹陷处取穴头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青光眼、牙痛等承浆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仰靠坐或仰卧位,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舌下肿痛、中风流涎、言语不清、失音、声嘶、吞咽困难等睛明鼻梁两侧,距内眼角约半公分目赤肿痛、流泪、目眩、视物不清、近视等迎香眼睛正视,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0.5寸(拇指1/2宽)的笑纹中取穴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指压方法。

1.双手由太阳穴移至面前,双手中、食指分别点按左右线竹空穴、攒竹穴。

2.以双手大拇指按住太阳穴,定位不动,以双手食指轻揉左右线竹空穴,连续做15次。

3.两手掌沿颈部两侧向前推揉,两中指指腹按压在承浆穴上,持续3~5分钟。

4.用双手食指分别点揉左右线竹空,然后由攒竹沿下眼睑向睛明缓缓推进,反复3~5次。

5.按揉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至右侧,再经承浆穴搓回左侧为1周。如此反复,先顺时针方向搓揉10次,再逆时针方向搓揉10次,以面部皮肤有热感为度。

6.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穴,反复5~10次。

7.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推攒竹,然后经过阳白,一直推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次。

8.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压百会、风池、迎香、阳白、睛明等穴位各50~100次。

9.拿捏风池穴,以局部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度。

10.压首面穴、肾穴、肝穴各50~100次,手法力度要适当。

11.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太阳穴50次,手法要适度,按揉时旋转方向为向前。

1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穴,连续3~5分钟。

防护指南

黄褐斑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个体差异造成病情的不同。但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黄褐斑,只要有效地医治有关疾病,调节内分泌平衡,消除黑色素合成的病理因素,科学地护理皮肤,保持毛孔通畅,有利于黑色素顺利排泄,降低黑色素的分泌,就可能消除黄褐斑。

严重患者应避免和消除各种可能诱因,治疗慢性疾病,避免日晒。可口服维生素及维生素,也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及逍遥丸。

多食柑橘、西红柿、嫩辣椒、小萝卜等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因维生素可抑制皮肤内的多巴醌氧化,使深色氧化型色素变淡,进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也应常食鲜莴苣、蛋黄、芝麻、带谷皮类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另外,患者平时应尽量避免日光的强烈直射,少吃酱油、咖啡等带深色素的食品,同时不用激素类软膏和刺激性化妆品,以尽力降低黄褐斑的发生率,保持面部的白皙丰润。九、指压帮你祛除斑秃。

斑秃又称圆秃,是秃发(脱发)的一种,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油风,俗称“鬼剃头”、“鬼舐头”。病因不明,多发生于青壮年,表现为头部局限性斑片状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地图状,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脱发处头皮光滑无炎症,而其周围头发易拔除。秃发有斑秃、全秃、普秃三种。它们的病因及治疗大致相同,只是临床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少数患者数天或数月内头发全部脱落,称之为全秃;严重者可兼出现眉毛、腋毛、阴毛及全身毫毛脱落,称之为普秃。

中医称斑秃为“油风”,认为毛发生长与肝肾、气血等有关,毛发虽在体表,却与内脏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外观毛发的改变,可以内推五脏、气血的盛衰;脏腑气血的盛衰也可通过毛发表现出来。归纳斑秃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主要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肺气虚损、血瘀络阻等几方面。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尿少、尿痛、腰痛、月经不调等首面穴位于额正中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面瘫、牙痛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心悸、烦躁、失眠、健忘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指压方法。

1.以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穴,力度适中,以患者不觉晕为宜,用力时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气、沉肩、肩发力于臂而贯于指。可通畅百脉,调和气血,扩张局部血管,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以中指指端点太阳穴,由轻至重后轻,旋转揉动5次,动作持续,着力深透。

3.指压风池穴30~50次,以松解局部肌肉痉挛。

4.以双手拇指指腹进行点按神庭,30~50次。

5.双手采用推按、叩击手法,指压百会、印堂、风池,每穴2~3分钟,以患者感觉全身发热、酸麻胀感明显为度。

6.按揉风池、安眠、攒竹,每穴15秒,反复按摩3次,3日1次。

7.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穴,反复30次。

8.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头维、百会、心穴、肝穴、首面穴等,各50~100次。

9.以大拇指按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100次。

10.双手用较轻柔的力度按揉拿捏风池穴100次。

11.双手微握拳叩击患处,3~5分钟,或以局部发热发红为度。

12.双手手指分别并拢,顺势从头顶向下拿捏项部肌肉3~5次。

防护指南

脱发的治疗须根据病因分别施治,对斑秃等精神性的秃发可以在改善精神状态的情况下辅以生发剂或育发精治疗;对雄激素性的脱发可以应用口服外用的方法治疗;对缺乏营养性的脱发则要注意调节饮食结构。

另外,要注重头发保健和护理,染发烫发不宜过多过频,梳发不宜用力过大。油风是一种与饮食关系密切的病症,要根据局部的皮损表现辨症和分型,制定食疗方案,少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饮食要多样化,克服和改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同时应根据自己的发质选择合适的洗发护发用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烦恼、悲观和动怒。

发现本病后,在调治中要有信心和耐心,处方用药不宜频繁更换,应该守法守方,坚持治疗,不急不躁。十、更年期综合征的自我指压技巧。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更年期发生内分泌改变导致生理功能改变的综合征。女性较男性表现突出。女性45~55岁,男性55~65岁为更年期。在更年期内,由于生理功能变化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内分泌功能减退的表现,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有:头面部潮红、头晕、心悸、血压升高,伴有眩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失眠、焦虑、抑郁、容易激动等症状。

中医认为,妇女一般在“七七”(即49岁)之年即月经闭止不行,称为“绝经”。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伴随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如月经紊乱、眩晕耳鸣、烘热汗出、面红潮热、烦躁易怒、肢面浮肿等各种症状,称为“经断前后症候”,又称“经断前后诸症”。中医认为,男性到了更年期,由于肾精匮乏,肾气日衰,天癸渐竭,气血由盛而枯,形体由强而弱,生育能力由旺而衰,生命即从壮年步入老年。倘若禀赋不足,素体亏虚;饮食失调,起居失宜;忧思郁怒,七情内伤;劳欲无度,精血过耗等,均可使更年期提早出现。如果心血不足,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必然影响精血的化生、髓海的充盈、气机的调畅、情志的抒发,最终导致肾亏虚衰及阴阳失衡,从而引起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

上述症状是由中年过渡到老年的过程中,因内分泌改变而引起的,经过一定时期,人体适应了新的内分泌功能,上述症状即逐步缓解消失。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尿少、尿痛、腰痛、月经不调等首面穴位于额正中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面瘫、牙痛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心悸、烦躁、失眠、健忘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安眠在项部,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

指压方法

1.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3.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安眠、神庭、心穴各100次。

4.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左右太阳穴各30次。

5.用拇指桡侧缘,以率谷穴为中心扫散头部两侧各30~50次。

6.按揉肾穴、首面穴、肝穴、心穴各100次。

7.拿捏风池、安眠、太阳、三阴交、太冲各30~50次。

8.轻轻转动颈部,左右各转10~20次。

9.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次。

10.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下,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连续做5次。

防护指南

我们要认识到更年期是一个人生的必然阶段,因此要调整好心态,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建立和睦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同时要积极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保持日常饮食、睡眠、工作、活动等作息的平静而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增加摄取含有钙质的食物,如牛奶、排骨,延缓骨质疏松等老年疾病的发生;饮食以低盐、低糖及低脂肪食物为主,但又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足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的摄入。要坚持锻炼,以保持骨骼韧带的弹性和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要保持适度的性生活,以利于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防止早衰。

另外,家人也应该了解中老年人的更年期症状。对他们的行为或情绪上的异常变化要充分理解,及时给予安慰并避免无谓的争吵。十一、穴位指压可以缓解牙痛吗。

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牙痛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疾病,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软质的牙垢和硬质的牙石所致的长期刺激,及不正确的刷牙习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龋齿等原因所致。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首面穴位于额正中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面瘫、牙痛等肝穴位于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两胁疼痛、烦躁、头昏、焦虑、高血压等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尿少、尿痛、腰痛、月经不调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承浆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仰靠坐或仰卧位,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舌下肿痛、中风流涎、言语不清、失音、声嘶、吞咽困难等翳风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处三叉神经痛、牙痛、重听、脸部痉挛、晕车人中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痛等桥弓颈部翳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或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头痛、头晕、高血压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颊车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一横指(中指)处的凹陷处牙痛、三叉神经痛牙痛手掌面3.4掌骨之间,距掌横纹约1横线指处牙痛。

指压方法

1.取头维穴按摩片刻则牙痛大减,随后消失。按揉时用力应均匀稳定,勿滑移。

2.按压翳风,找到疼痛同侧穴位后,用右手拇指按压之,逐渐加力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按压约30秒钟,即放松压力,再压再放松,直到牙痛缓解和消失为止。

3.用力拿捏风池穴20~30次。

4.用中指指端点揉人中各50次。

5.用双手拇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颊车穴,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按压0.5~l分钟。

6.用双手大拇指按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

7.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肝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8.用双手拇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桥弓穴,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按压0.5~l分钟。

9.用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牙痛穴,适当用力掐0.5~1分钟。

10.双手掌心分别放在两侧面颊部,适当用力揉按头维穴0.5~l分钟,以面颊部发热为佳。

11.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于两侧面部下关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12.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两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防护指南

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睡前刷牙的习惯。每日早晚刷牙,除去牙面和牙间隙中污垢及食物碎屑,保持牙齿洁净,是防治牙病的重要措施。选用含氟并且不磨损牙的牙膏,购买采用二氧化硅作为摩擦剂的牙膏;选用顶端磨圆的软毛保健牙刷,保证在清洁牙齿的同时不会磨损牙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竖刷法),避免刷牙力度过大、时间过长对牙齿造成的损伤。

同时可做保护牙齿的指压法,可以用一只手的4个指尖轻敲口部四周9次。敲的力量要很轻,感觉舒服就够了。

同时也可食指微屈按摩口部四周数圈。还应注意饮食调节。饮食不宜过热过冷,并宜清淡,忌辛辣煎炒及过酸过甜的食物,每天摄取足够分量的维生素、B1、B2、和等。十二、假性近视的穴位指压方法有哪些。

近视是以视远物模糊不清、视近物清晰为特征,因眼部屈光不正而引起的一种眼病。它是指眼睛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五米远的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屈折后,聚集在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近视眼患者要看清远方的物体,需要缩短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比如将物体移近,移动身体,或者配戴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指由于长时间近距离读写引起眼睫状肌肉痉挛、调节紧张,看远时调节不能放松,从而看远看不清楚。假性近视是不用配眼镜的,只要眼睛得到休息,调节放松后,视力就会恢复正常。此病多见于学生和从事近距离工作的青年,视力波动较大,可随工种、环境及情绪的改变而改变,一般发病时间较短,视力下降速度较快。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风池在后头项部,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心烦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线竹空在面部,眉梢外侧凹陷处,取正坐位,在眉毛外侧端凹陷处取穴头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青光眼、牙痛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四白当眼睛平视前方,瞳孔正下方与眼眶下缘的焦点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翳、口眼歪斜等鱼腰位于瞳孔直上的眉毛中,眉中心凹陷处眩晕、失眠、前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上眼睑跳、视物模糊等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百劳后发际下1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咳嗽、哮喘、肺结核、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1.5寸鼻唇沟中鼻炎、鼻塞、鼻窦炎、鼻病、牙痛。

指压方法

1.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鱼腰穴,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形,支撑在前额上,然后按揉旋转,每3分钟换一次旋转方向。

2.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先向下按压,然后向上按揉,连续5~10次。

3.用双手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两手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食指按揉四白穴,其余手指收拢,旋转按揉,每3分钟换一次旋转方向。

4.用双手拇指按压太阳穴,然后用弯屈的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轻刮眼眶一圈,顺序为内上-外上-外下-内下。重点按压眼眶周围的攒竹、鱼腰、线竹空等穴位。

5.中指指向眼窝和鼻梁间,手掌盖脸来回摩擦5分钟,然后脖子各向左右慢慢移动,接着双手握拳轻叩后颈部5~10次。

6.用双手拇指指端用力作用于攒竹、鱼腰、太阳等穴位,连续5~10次。

7.用大拇指指面按压于印堂穴,以前臂带动手指,自下而上,做双手交替,有节律的指压法。连续做20次,力量要轻柔,以前额皮肤不变红为度。

8.用双手拇指指端持续用力作用于四白、迎香穴,连续5~10次。

9.略仰头,眼光下移到鼻翼的中点。按时吸气,松时呼气,连续做30~50次,每次停留2~3秒钟。

10.用双手拇指螺纹面按于前额正中皮肤,以指根带动指尖,两手分别向左右两旁做抹法,至眉梢处再推回前额中央,力量要适中。

11.双掌互相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两眼上,使患者有温热的舒适感。重复操作3~5次。用眼疲劳、视力不佳者可多做几次。

12.自太阳穴开始绕耳廓至发际后沿按揉,如遇痛点可适当做局部的反复弹拨,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3.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3~5分钟,力量适中。

防护指南

假性近视是功能性近视,利用药物、针灸、埋耳针及理疗仪器,或通过患者自身强化眼肌锻炼都可放松肌肉,缓解疲劳,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假性近视若不及时缓解,眼球长期受到紧张的眼外肌的压迫,终究会导致眼轴变大而成为真性近视。青少年如果发现视力开始下降,一定要先到医院去做散瞳验光,以鉴别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由于假性近视是随着看近物时间的延长和调节度的增加而加重,随着看远物和调节放松的程度增加而减轻或消失,所以假性近视具有治则消、不治又可复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治疗都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能持久。

因此,青少年、儿童要从小养成保护视力的习惯,避免眼睫状肌调节过度而持续紧张,这是预防近视发生的关键。对于青少年来说,关键是要改善学习环境,阅读和写字时注意与书桌保持30厘米距离和正确的姿势,注意利用自然光线和保证室内充足的照明;同时要劳逸结合,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每阅读1小时后应休息10~15分钟,不要躺着或走路看书;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