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7356700000020

第20章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理论探索(6)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同当今时代的主题联系在一起,这就深刻地表明,发展是一种带有世界历史性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如果不认识这种需要的客观性、迫切性,就要在时代的发展中落伍,就无法实现中国人民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夙愿,也谈不上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已经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希望。江泽民指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就会丧失机遇,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发展速度低了不行,那样经济就上不去,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仅国内政局难以稳定,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难以发挥作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实力强大,才可能处于主动地位,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

中国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要像邓小平那样,把经济问题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少发展中国家发生这样那样的严重危机。邓小平总结了这些情况,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发展的问题。他还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认为如果不坚持发展的路线,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89年政治风波这个关我们就闯不过去。

5.“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我国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还有诸如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祖国统一、加强国防建设等等,都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一个一个地逐步加以解决。但是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与困难,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把发展放到首位,用发展来统领一切,在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困难为成就。

6.“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一个警世性的命题

邓小平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江泽民也说:“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十六大报告指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联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当前国际形势,充分看到我国已经奠定的发展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个论断将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显示了全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也遭受了不少挫折,包括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贻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总结经验,重要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扭住“发展”二字不放。

江泽民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始终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决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实践证明,江泽民的这些论断是非常科学的,这是在准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胡锦涛也认为:“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全新的战略思想高度。他明确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此外,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和人民在新阶段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这是因为,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有13亿人口,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所以“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大力解放和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提升中国国力和地位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总趋势,它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把发展作为首选的国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既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国家也只有真正发展了,才能在多种可能出现的危险面前游刃有余,应对自如,才有解决问题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回旋的余地也就大了;不发展就会被动挨打,就会受制于人。可见,提升中国国力和地位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因而,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标准,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始终忠实于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最大意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我们党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一切关于发展的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发展的成果,最终都要为人民所享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发展时,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在发展进程中,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既要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适当照顾各方面具体利益;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责任感,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细致地关心群众生活。切实关心农村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群众、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疾苦,抓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致力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拒绝贫穷。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程度就高;经济停滞不前,群众生活贫困,则社会的和谐就低,甚至会出现动荡和混乱局面。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发展,必须在发展中实现和谐。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既存在着物质基础薄弱的困难,又存在着各种社会不和谐问题;既存在着经济欠发达的老矛盾,又面临着加快发展中的新问题。如,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城市还有很多下岗和失业人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贫富悬殊问题还很严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都不可能改变。所以,只有持续和健康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才能显示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更加可靠的保障。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正如温家宝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总之,以发展为主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的经济社会就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就一定能逐步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