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7356700000034

第3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3)

新型工业化接受传统工业化的教训,避免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状况,倡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推动工业化进程,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面临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要在工业化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解决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的畸形产业结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高技术发展的新特点,选择和发展好优势和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目前,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必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效利用资源。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以集约增长为主。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避免传统工业化的粗放增长模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走集约型增长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积极发挥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跨越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某些过程,达到他们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节约资源和时间。我国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多数产业部门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低、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等优势,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国内工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供给量大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就业问题。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妥善处理好机械化与就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等关系,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与环境约束大、经济增长方式亟须改变、劳动就业形势严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勇于面对我国的差距与不足,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对其进行弥补。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途径有:第一,努力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方面问题。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混合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资源由政府配置为主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效的分配机制,进一步促进产业制度的创新。第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出发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重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创新增进工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则是创新的源泉。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组成的旨在推动整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改进、扩散、使用知识和新技术的网络系统或制度。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以及技术创新和应用,也包括自然规律、国家安全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研究等内容;构建一个以企业为基础,激励充分、保障有力、评价科学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应当鼓励跨国公司在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消化吸收,重视二次开发和利用,加快具有领先优势和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推进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具体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行不通。

忽视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片面发展信息化的道路也走不通。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二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效益。重视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作用,把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三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目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既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虚拟经济发展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如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形成泡沫经济,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稳步适度地发展,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对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回避,更不能扼杀,要积极引导和促进。要在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不断优化其内部结构,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和化解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要发展虚拟经济,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解决好“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以世界眼光的视野来看,“三农”问题都是中国所有问题的核心和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关键。“三农”问题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始终,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发展的方向直接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思路,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符合规律性的重大判断。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是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同步的,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今后1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对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全面解决好“三农”问题:第一,必须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始终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党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村稳定,社会才能稳定;农民实现了小康,才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第三,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和合法权益,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政治上正确对待农民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问题,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第五,必须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努力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最重要的保证,长期稳定的正确政策是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第六,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第七,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第八,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法治和基层民主,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农村法治和基层民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尊重和保障农民人权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农民人权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关键和难点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从农村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加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就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就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使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推进农村的民主化,农村的现代化需要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实现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有机结合。用新的思路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一定要立足实践,创新发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正确把握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发扬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勇于打破陈规,立足于新的实践,针对新旧体制交替,各方面管理跟不上的新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形成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三农”的政府管理农业新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形成一个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经营新机制;创新科技服务形式,形成一个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新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形成一个精简高效、规范协调的农村综合服务和干部管理新机制;创新农村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村民自治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