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病理学基础
27364700000030

第30章 病理学实验指导(2)

1.掌握胃溃疡、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2.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胃溃疡病 胃小弯近幽门处黏膜面见圆形或卵圆形溃疡,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如刀切状,底部平坦,表面有少量灰黄色渗出物,溃疡周围胃黏膜粗糙,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切面见溃疡深达肌层或浆膜,溃疡底部可见灰白色的瘢痕组织。

2.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灰黄色或红褐色,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3.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表面被膜皱缩不平,表面可见粟粒大小的结节(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质地略变硬。切面坏死区呈土黄色或红褐色,故称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或亚急性红色肝萎缩。

4.门脉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边缘锐利,质地较硬韧,表面呈小结节状(直径0.5~1.0cm),颗粒状结节呈半球形,隆起于肝表面。切面肝包膜明显增厚,可见无数圆形或类圆形的岛屿状结节,呈黄褐色、黄绿色。结节周围窄且厚薄一致的灰白色纤维间隔。

【病理切片观察】

1.胃溃疡病 溃疡底部由内到外分四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高倍镜观察渗出层为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坏死层为坏死的无结构组织,染成红色;肉芽组织层由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一定数量的炎细胞浸润;瘢痕层为大量纤维组织,部分可发生玻璃样变,其内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

2.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肝小叶结构尚完好。肝细胞广泛变性,以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多见,而坏死轻微,在肝小叶内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坏死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汇管区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3.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坏死多从小叶中央开始,很快向四周蔓延,小叶周边仅残留少量变性的肝细胞;肝窦明显扩张充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并吞噬细胞碎屑及色素;肝细胞再生不明显;小叶及汇管区内有多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4.门脉性肝硬化 肝脏的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原有的肝小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绕,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有时汇管区也被包绕在假小叶中;假小叶内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可见正常或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也可见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深染,并有双核)。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较窄,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

实验八 泌尿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2.了解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

3.熟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肾表面光滑,因充血而呈红色,称为“大红肾”;有时可见弥漫分布的小出血点,称蚤咬肾。切面可见肾皮质增厚,纹理模糊,但与髓质分界清楚,有时可见到小出血点。

2.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颜色苍白,质地坚实,硬度增加,表面呈弥漫性凹凸不平的细颗粒状,颗粒大小比较一致,故称颗粒性固缩肾。切面可见肾皮质变薄,纹理模糊不清,肾皮质髓质分界不清楚。肾盂周围脂肪组织较正常为多。

3.急性肾盂肾炎 病变分布不规则,可累及一侧或两侧肾,肾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较软。表面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脓肿,呈黄色或黄白色,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环绕。切面可见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向皮质伸展,肾盂黏膜充血、水肿,可有散在的小出血点,有时黏膜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

4.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可累及一侧或两侧肾。病变呈不均匀分布,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切面可见被膜增厚,皮髓界限较模糊,肾盂黏膜增厚、粗糙,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

【病理切片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弥漫累及大多数肾小球,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在肾小囊腔内也可见炎细胞、纤维素渗出和红细胞漏出;近曲小管上皮可出现细胞水肿。

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弥漫累及大多数肾小球。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为主,其与渗出的纤维素、单核细胞形成细胞性新月体甚至环状体,后期新月体内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物完全由纤维组织替代为纤维性新月体;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管腔内可见管型;肾间质血管充血,灶性炎细胞浸润。

3.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多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

4.急性肾盂肾炎 主要病变为肾间质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部分肾小球、肾小管已坏死,被大量中性粒细胞所替代,形成微脓肿,部分病灶可形成较大脓肿,并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晰;部分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脓细胞,少数肾小管内有蛋白管型;肾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5.慢性肾盂肾炎 肾盂黏膜增厚,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病变区肾球囊周纤维化,以后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未受损的肾小管代偿性扩张,管腔内充满均匀红染的蛋白管型,上皮细胞受压呈扁平状;肾间质内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实验九 传染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形态特点。

2.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菌痢之假膜的组织结构。

3.比较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原发性肺结核 包括肺内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原发灶常位于右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病灶呈圆形,直径1cm左右,灰黄色,质地致密而干燥;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呈干酪样坏死;结核性淋巴管炎横贯于肺内原发灶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病灶之间。

2.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病变特点是在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同时在同侧或对侧肺,特别是下叶可见由支气管播散引起的许多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空洞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壁厚,有时达1cm以上,内壁附有干酪样坏死物,其外有较厚的结核性肉芽组织和增生的纤维组织。

3.结核球 肺叶上部有一球形病灶,直径4~5cm,境界清楚,病灶内有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组织呈同心圆状包绕。

4.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肺切面有许多粟粒大小灰黄色的结核病灶,其特点是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孤立散在。

5.肠伤寒(髓样肿胀期)回肠末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肿胀、灰红色。前者呈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平行,质软表面似脑髓。

6.流行性乙型脑炎 标本为脑的冠状切面,在皮髓质交界处可见群集或散在的病灶,如大头针帽大小(1~2mm),为软化灶。

7.细菌性痢疾 病变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见黏膜表面覆有一层灰白色、糠皮样假膜,有的地方已融合成片,部分假膜已脱落形成浅表性溃疡,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病理切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