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掌握炎症、脓肿、蜂窝织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病理分类和病变特征。
2. 熟悉炎症的临床分类及其结局。
3. 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及其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
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的损害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临床上,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全身反应。
炎症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如果没有炎症的保护性反应,就不能长期生存下去。但是,以防御为主的炎症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给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痛苦,因此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同时存在的过程。
炎症的原因
任何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症,种类繁多的致炎因子,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炎症,称为感染。病原微生物通过在体内繁殖,产生毒素、代谢产物,直接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炎症;也可以由其本身的抗原性或寄生于机体后产生的抗原物质诱发免疫反应而导致炎症。其致病作用与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有关。
二、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低温、高温、紫外线、放射线、电击、挤压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三、化学性因素
许多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腐蚀性化学物质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等,可直接引起炎症反应或造成组织损伤后发生炎症反应。
四、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可造成组织损伤而引起炎症,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肾小球肾炎等。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不论由何种原因引起,发生在何种组织,局部均可出现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其中变质是损伤性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抗损伤和修复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变化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一、变质
变质(alteration)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发生于间质细胞。变质可由致炎因子直接作用引起,也可由炎症过程中出现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间接作用引起。
(一)形态变化
炎症时,实质细胞可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二)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 炎症早期血流加快,氧化过程增强,局部耗氧量增加;继之发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酶系统功能受损,导致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物(乳酸、酮体、脂肪酸)在局部堆积,氢离子浓度增高,导致局部酸中毒。局部酸中毒有抑制病菌生长和促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2.组织内渗透压增高 由于分解代谢活跃、氧化不全的中间产物堆积及坏死组织崩解,加之氢离子浓度增高致盐类解离过程增强,致使炎区内的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可促进炎性水肿的发生。
(三)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炎症介质可分为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两大类。
炎症介质具有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有些炎症介质还可引起机体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等。
二、渗出
渗出(exudation)是指在炎症时血管内的液体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黏膜表面、体腔或体表的过程。因此,渗出包括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液体渗出常先于细胞渗出,而液体渗出之前,炎症局部首先会出现一系列的血管反应。
(一)血管反应
当致炎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后,很快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
1. 细动脉短暂收缩 在各种致炎因子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反射和炎症介质的作用首先引起炎症局部细动脉发生短暂的痉挛,使局部血流量减少,引起局部缺血,但其持续时间只有几秒钟。
2.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在细动脉短暂痉挛之后,通过轴突反射引起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加,使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即炎性充血。这个时期持续时间不等。
3. 血流速度减慢 随着炎症的继续发展,由于炎症介质和局部酸中毒的影响,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进一步扩张,通透性升高,血浆随之渗出,使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血液淤滞。
(二)液体渗出
炎症时血管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
液体渗出是由于组织内的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升高以及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由内皮细胞收缩、致炎因子或某些炎症介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等引起,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于组织间隙,称为炎性水肿;渗出液聚积于胸腔、腹腔、心包腔等体腔内称为积液。
渗出液与漏出液在发生机制、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
渗出液的意义在于:①稀释毒素和致炎因子,减轻其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作用;②给局部组织细胞带来葡萄糖、氧等营养物质并可带走炎症灶内的代谢产物;③渗出液中所含的补体和抗体、溶菌素,可消灭病原体等;④渗出液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既可阻止细菌的扩散,又可限制白细胞的游走,有利于其在局部发挥吞噬作用,后期还可作为组织修复的支架。
但渗出液过多也会产生压迫或阻塞作用,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心包积液可压迫心脏而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肺泡腔内的渗出液可影响换气功能,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等;纤维素渗出过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时,可发生机化,引起组织器官的粘连,导致功能障碍,如心包膜粘连导致的缩窄性心包炎,胸膜粘连所致的粘连性胸膜炎,直接影响相应脏器功能。
(三)白细胞渗出
炎症时血管内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渗出于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1. 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是防御反应的主要表现,需经过白细胞边集、附壁、游出等步骤,到达炎症病灶内,形成炎细胞浸润。
2.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指白细胞游走到炎症区后,吞噬、杀灭和消化病原体或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这是炎症防御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吞噬过程包括识别及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三个阶段。
3. 炎细胞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又名小吞噬细胞,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功能。主要出现在急性炎症的早期和化脓性炎症。
(2)巨噬细胞:炎症区的巨噬细胞来自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演变为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具有很强的游走和吞噬能力,能吞噬中性粒细胞不能吞噬的病原体、异物和较大的组织碎片,还能处理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巨噬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炎症后期、肉芽肿性炎、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主要吞噬免疫复合物。它运动能力弱。嗜酸性粒细胞常出现在炎症的晚期,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炎症。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运动能力弱,无趋化性,无吞噬能力,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T淋巴细胞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主要出现在慢性炎症和急性病毒感染。
(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来自血液,胞质中含有嗜碱性、异染性颗粒,当受到炎症刺激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肝素等活性物质引起炎症反应,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以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最为常见。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上皮细胞和实质细胞的增生,有时伴有淋巴组织增生。
增生是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的基础,也是机体防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一)红
炎症局部组织发红,初期由于充血,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故呈鲜红色;以后由于淤血,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呈暗红色。
(二)肿
炎症局部组织明显肿胀,在急性炎症是由于充血、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时局部肿胀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致。
(三)热
发生在体表的炎症,炎区局部温度升高,这是由于充血,流经炎症部位的血量增多和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组织代谢增强导致产热增多所致。
(四)痛
炎症局部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①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是引起疼痛的首要原因;②炎症造成的组织损伤、坏死,炎症局部病灶内的钾离子和氢离子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③渗出物压迫神经末梢也可引起疼痛。
(五)功能障碍
由于致炎因子的直接损害和炎症时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代谢异常改变、渗出物压迫阻塞等必然导致局部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障碍,如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使肝脏合成、分泌和解毒功能等都受到影响;炎症时局部肿胀和疼痛,也会引起功能障碍,如发生在肢体的炎症,活动明显受限。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局部与全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炎症发生在局部,但炎症的局部病变往往影响到全身,炎症时常见的全身反应有以下几种改变。
(一)发热
发热是炎症最重要的全身反应之一。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是引起发热的炎症介质,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二)白细胞改变
炎症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常增加,白细胞增多具有重要的防御意义。但不同类型的炎症增多的白细胞种类不同,一般急性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炎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肉芽肿性炎以巨噬细胞增多为主;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加。因此,在临床上,对炎症患者及时检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对炎症的诊断、病原体的种类、病情及病程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有些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白细胞反而减少,如伤寒杆菌、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炎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反而减少。若感染严重,而机体抵抗力严重低下时,白细胞增多不明显,甚至减少,预后则较差。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