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27394900000011

第11章 水文(2)

【河口】广义的河口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据此,河口可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支流河口等。狭义的河口就是指入海河口。我国有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河流的大中型入海河口数十处。入海河口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意义很大,主要有:(1)入海河口是联系内陆和海洋的天然通道,世界各国有许多港口兴建在河口区;(2)河流源源不断地把大量泥沙从内陆输送到海洋,在河口地区形成了广阔平坦的三角洲平原,滩涂围垦对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3)河口地区是盐水和淡水的交会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饵料,很多海洋鱼类在此产卵,河口附近往往是重要的渔场。因此,河口区对发展交通事业、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游】河流在河源以下的一段称为上游河段,简称“上游”。上游与河源和中游并无严格的分界。上游河段的一般特征是:比降陡峻,多瀑布急流,流速大,流量小,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

【中游】介于河流上游和下游间的河段称为中游河段,简称“中游”。中游与上游和下游并无严格的分界。中游河段的特征是比降与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砂。

【下游】河流在河口以上的一段称为下游河段,简称“下游”。下游与中游及河口并无严格的分界。下游河段的特征是:比降与流速更小,流量更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和沙洲,河槽多细沙和淤泥。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外流河。我国最长的外流河是长江(6300公里),世界最长的外流河是尼罗河(6600公里)。

【内流河】不流入海洋,而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2137公里),世界最大的内流河是欧洲的伏尔加河(3690公里)。

【地上河】含沙量较多的河流的下游,因泥沙沉积而使河床逐年增高,人们在河两岸筑堤防水,年年培修,久而久之,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平地的河道,这样的河道称为地上河。我国黄河下游就是典型的地上河,河床一般高于大堤外的平地4~5米,最高处竟达10米。这种河极易泛滥成灾。

【流域】是指一个水系(或一条河流)的集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区域或为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水系(或河流)从这个集水区域上获得水量补给。流域的大小不一,一个大流域往往可分成几个小流域,小流域还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例如,长江流域包括了汉水流域,汉水流域又可分为上丹江流域等。

【流域面积】指流域的分水线所包围的地区的面积。量算流域面积大多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然后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得此线以内的面积。流域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计量。

【外流区域】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地面叫外流区域。我国自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向南延伸,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称为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95%以上。

【内流区域】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地面叫内流区域。我国自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向南延伸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区域,称为内流区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量不足全国总水量的5%。

【无流区】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或者是无法计算出地表径流的地区,叫无流区。例如,一些干燥地区,虽然偶有流水流过,但强烈的蒸发和渗漏使水流很快减少以至消失,所以几乎不产生“地表径流”。另外,东北松花江地区,由于局部地段有沼泽分布,降水进入沼泽地后,无法计算其径流量,也属无流区。我国无流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地区。

【河流的纵断面】是指河底或水面的高程沿河长方向的变化。其中河底高程沿河长方向的变化称河槽纵断面。水面高程沿河长方向的变化称水面纵断面。

【落差】在同一时刻河道上、下游的两个地点观测水位后,依同一基准面计算其高差,这个差数称为这一河段的水位落差,简称落差。

【总落差】河源与河口之间的水位落差,称为总落差。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程。它以一定的零点作为起算的标准,此标准称为基面。表示水位所用的基面有两种:1.绝对基面又叫标准基面,这种基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例如,过去我国黄河及华北各河均采用大沽零点为基面;长江则采用吴淞基面;现在全国河流一律采用青岛基面。2.测站基面,一般采用观测点最枯水位以下的0.5~1米处作为零点,这种基面是水文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它可以避免因为上下游水位相差大而引起繁琐的水位计算。

影响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量,而水量的增减又与补给情况有密切关系。若补给水量增加,河水水位上涨;反之,则下降。除了这种原因外,对一个地点来说,水位变化也受河道冲淤、风、潮汐、结冰、植物生长、干支流汇合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径流】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除蒸发一小部分外,其余都通过地表或地下汇集到河流的这种汇水统称径流。

【漫流】降水经直接蒸发、植物截留、入渗及填充洼地后,或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后,多余的降水沿坡面成片流动,或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彼此时分时合的独立水流称为漫流。漫流的路径较短,通常没有明显的槽形。

【地表径流】降水经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后,多余的水量在坡面上及在河槽中形成流动的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降水到达地面后,渗入土壤及岩层中成为地下水。在地下沿着一定途径流动,然后归入江河、汇于海洋的水流称为地下径流。

【年径流量】一年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称为年径流量。通常以立方米计量。

【径流总量】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横断面的总水量,称为这个时段的径流总量,以立方米或亿立方米计。其计算式为W=QT,在这个公式中,T为时段长(如日、月、年、多年等),T以秒计;Q为T时段内的平均流量,以米3/秒计。

【径流深度】把径流总量均匀地铺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称“径流总量”。公式为H=WF,在这个公式中,W为径流总量,以立方米计;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汛期】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引起江、河定时性水位上涨,这一时期称为汛期。因时期及发生原因不同,又可分为春汛、伏汛、秋汛及凌汛等。

【潮汛】河流下游接近入海的河段,因受潮汐影响,每日发生上涨现象,称为潮汛。在阴历朔望前后上涨较高,称为大潮汛。上、下弦前后上涨幅度较小,称为小潮汛。

【湖泊】是陆地表面的天然洼地中,蓄积起来的停滞或流动缓慢的水体。它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在各大陆均有分布,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左右。世界上湖泊最集中的地区是欧洲的西北部和北美洲的中部、北部。湖泊的类型很多,按成因分类有: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岩溶湖、泻湖等;按排水情况分类有:排水湖和非排水湖;按盐度高低分类有:淡水湖和咸水湖。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总面积在8万平方公里以上,总贮水量约6500亿立方米左右。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全国有2800余个。湖泊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我们提供灌溉、围垦、航运、发电、调节径流之利;湖泊中还有盐、碱、硝、石膏、稀有元素等多种矿物,为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提供了重要原料;湖泊中的鱼、虾、贝、菱、藕等动植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副食来源。

【外流湖】指经常有径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如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

【吞吐湖】是既有河水流入,又有水流出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

【排水湖】指具有泄水道的湖泊,一般为淡水湖。外流湖和吞吐湖均属排水湖。例如,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等。

【非排水湖】指没有泄水道的湖泊,湖水主要消耗于蒸发。非排水湖一般是内陆湖,其中大多是咸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等。

【内陆湖】泛指位于大陆内部的湖泊,或湖水不能经由河流汇入海洋的湖泊。内陆湖一般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闭口湖】指没有水流从湖泊中排出的湖泊,如罗布泊等。

【淡水湖】指以淡水形成积存在地表上的含盐度在1.0‰以下的湖泊。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3583平方公里),其次是洞庭湖(2820平方公里),第三是太湖(2425平方公里),第四是洪泽湖(1960平方公里),第五是巢湖(820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

【淡水湖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淡水湖所组成的彼此相通的群体,称为淡水湖群。如北美洲的五大湖。

【微咸水湖】指含盐度在1.0‰~24.7‰之间的湖泊。内蒙古的呼伦湖是我国最大的微咸水湖。

【咸水湖】含盐度在24.7‰以上的湖泊称为咸水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4583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是介于亚欧大陆之间的里海。

【沼泽】是地表经常过湿或具有停滞的、微弱流动的水,其上生长着沼泽植物,并有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的地区。全球沼泽面积约有11220万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0.8%。北半球沼泽较多,南半球沼泽较少。北半球的沼泽,大部分集中在寒温带。全世界的沼泽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他大洲较少。我国的沼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若尔盖高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等地区,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沼泽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沼泽可分为: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

【冰川】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降雪形式下降,地表普遍存在着积雪和冰冻现象。这些积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着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川的形成过程大致经过雪的沉积、粒雪化、成冰作用三个阶段。冰川按其形成区的特点和形态可以分为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大陆冰川等类型。若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和物理性质又可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目前,全世界冰川的总面积约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0.7%。冰川冰的储水量为2400多万立方公里,约占地表淡水总储量的68.7%,为淡水的主体,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冰】是一种浅蓝色、透明、且有塑性的多晶冰体。它是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粒雪化和成冰作用以后而形成的。成冰作用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种。冰川冰的结构具有成层性,这种层次反映了冰雪积累的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