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27394900000031

第31章 环境(2)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四大类:(1)无机无毒物,包括酸、碱及一般无机盐和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2)无机有毒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和氰化物、氟化物等;(3)有机无毒物,主要指在水体中比较容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4)有机有毒物,主要为苯酚、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污染特征是耗氧,有毒物的污染特征是生物毒性。水体污染将影响水体生物的生长,严重时将造成大批生物的死亡;影响工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如水俣病等。水体的污染主要由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的。因此,要从控制废水的排放入手,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工业废水量。(2)妥善处理城市及工业废水。(3)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

【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处于分子状态的氧。其溶解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与大气中氧的分压成比例增加。在20℃和标准大气压下,纯水中饱和溶解氧含量约为9毫克/升。水体受有机物污染时,溶解氧因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增大而大大减少,以致造成水生生物(鱼、虾、贝类等)的窒息,甚至大量死亡。

【生化需氧量】水中的有机物由于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有机物气体化或无机化,在反应中所消耗的水中氧的总量。它是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以毫克/升或百分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水体污染越严重。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用毫克/升表示。值越大,表明水中的需氧污染物质越多,污染程度也就越大。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水中可被氧化的物质(如硫化物、亚铁、氨、一些有机物等)加以氧化,然后从残留的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出氧的消耗量,从而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量和污染程度。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氧化条件不同。因此,同一类可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同。

【水体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净化复原的过程。稀释、沉淀、阳光、空气等皆为重要的净化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尤为重要。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不断消耗,并不断从水面空气中获得补充。需要指出的是,水体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有机物过多时,氧气消耗量大于补充量,水中溶解氧不断减少,水体终因缺氧而出现腐化现象(水色变黑,散发臭气,高级生物绝迹)。故容许泄入水体的污物量决定于水体自净能力,其值受水体用途及其水文特征、水温、水质等因素的影响。

【污水】一般指不清洁的水,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统称。污水经处理后可灌溉农田或排入水体。

【生活污水】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一般含有粪尿、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等,经过处理后,可灌溉农田或排入水体。

【工业废水】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和污水。其成分和数量依生产性质和工艺过程而不同。有时生产废水和污水中含有的毒物、病原体、有机物等污染水体后,对工农业生产用水、渔业、居民生活用水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

【污水处理】运用各种方法来利用工业废水和改善废水水质,以免危害居民健康,影响环境卫生和工农业生产。常用的处理构筑物有沉淀池、生物滤池、曝气池等。

【公害】由于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垃圾、放射性物质、噪声、震动、恶臭等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称之为公害。由公害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公害病,如水俣病等。

【噪声污染】亦称“噪音”。通常是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它不单单是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还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例如,音乐不是噪声,但当夜深人静时,在居住区大放音乐,就构成噪声。

噪声污染与工业“三废”的污染一样,是一种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它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如妨碍人们睡眠和休息,干扰交谈,降低工作效率,强大的噪声能使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噪声污染是暂时性的,噪声源停止发声,危害即行消除。

【分贝】是计算声音能量大小的一种单位。以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分贝,每增加10个分贝,就表示增强10倍。声音达到90分贝,就开始使人的听力受到损害。

【热污染】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环境增温效应的污染,称为热污染。热污染主要发生在城市、工厂、火电站、原子能电站等人口稠密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地区。热污染主要表现在使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自然环境热平衡遭到破坏。热污染对气候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已渐渐受到重视,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正在探索控制热污染的有效途径。从已提出的控制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3)废热综合利用;(4)温排水冷却技术。

【重金属污染】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各种渠道排入大气或水体中的重金属(一般指比重在4或5以上的金属)所造成的污染现象叫重金属污染。在重金属中以汞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镉,再次为铅、铬。这些重金属进入水体后,可在藻类或底土中积累,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慢性中毒致病。如汞中毒造成的水俣病,镉中毒造成的骨痛病,铅中毒引起的贫血症等。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及其分解产物在土壤内逐渐积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叫做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业用的有机合成化合物、有害微生物以及城市中的垃圾等,通过灌溉、施肥、施用农药以及大气降落等途径进入土壤。土壤污染后主要通过农作物、粮食、瓜果、蔬菜等间接地影响人类健康,或通过流经土壤的水从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放射性污染】是指一些放射性物质,如铀、钍、镭、锶、铯等,散发出来的射线所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象。一般分为天然性放射性污染和人工放射性污染。人工放射性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医用射线源、核武器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和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各种放射性废物等。放射性污染对人体会产生直接的近期危害和慢性的长期危害。如长期接受低剂量的射线监射,会引起白血病、各种癌症以及生殖系统病变,甚至留下后遗症或把这些生理病变遗传给后代。

【固体废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物质和泥状物质。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资源开发、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以及生活物资消费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废物。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性状可分为:有机废物或无机废物、或固体废物(包括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和泥状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包括粪便和生活污泥)、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物等。在工业废物中,又把有毒、易燃、易爆、腐蚀和具有反应性的废物称为有害废物。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固体废物的排出量大幅度增加,日积月累,占地堆积。许多有害废物还会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但许多废物又是宝贵的资源,若加以利用,则会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已日益成为环境科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工业“三废”】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简称。通过工艺改革,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处理,以及城镇和各地区的合理规划和布局等措施,可以防止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工农业生产,保护人民健康。

【“三废”综合利用】指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中提取有用的成分并加以利用的工作。“三废”经过综合利用,可以消除其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三废”还可以成为二次工业原料,为工业的原料、燃料来源开辟新的途径。如利用城市污水沉淀的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可生产沼气,可用作动力资源。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也就是环境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阈限值以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总量。环境容量,是以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健康阈限值作为依据的。只有从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污染物质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阈限值,才能制定出该种污染物质的环境容量,进而制定出该种物质的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受污染的程度。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以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当前通常是以对人体建康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目前我们所谈的环境质量通常是指工业、农业排放大量污染物而造成的化学环境质量的下降。而判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往往以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或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值作为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或生物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条件中,规定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该有害物质不致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卫生条件,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某些有害物质规定了平均浓度和最高浓度两种标准。

【环境监测】依据国家颁发的排放标准和卫生标准,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等方法对环境中代表环境质量的各要素的数量及其影响范围进行检测,并对污染源进行监督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1)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城市环境噪声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污染现象,追查污染源,分析污染原因。(2)对污染源进行定期观察,检查各厂矿企业对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执行情况。(3)在定期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污染的动态变化,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及时提出警报和预报,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4)对长期积累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摸清污染产生和变化的规律,为工业的合理布局及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由是指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矛盾,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