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风趣出名嘴
27397300000013

第13章 “交火”功夫秀(3)

季米特洛夫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引而不发”这一雄辩技巧。他的“升”是“任何国家的法西斯都是残忍的、野蛮的”,“未发”的是“德国的法西斯是法西斯”、“德国的法西斯也是残忍的、野蛮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季米特洛夫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小前提和结论,人们是能够听出来的,连庭长也听明白了,所以庭长急忙打断季米特洛夫的话,并质问道:“你不是在暗示德国政治情况吗?”真是不打自招!

“引而不发”在论辩中的作用,一是简洁有力。如“宁做辛勤的蜜蜂,不做悠闲的知了”这一句话,要用完整的推理形式表达出来,则为“或做辛勤的蜜蜂,或做悠闲的知了。”推理的形式是完整的,但这样的话是没有人要听的。而用“引而不发”处理,得出“宁做辛勤的蜜蜂,不做悠闲的知了”,就简洁有力多了。

“引而不发”还可以起到委婉、含蓄的作用。例如,我们劝学生不要吸烟,如某学生聪明,自尊心又强,我们就可以含蓄地说:“不好的习惯应该努力戒除,吸烟就是不好的习惯。”这里省去结论:“吸烟是应该努力戒除的”,但对方一听就会明白。这种你讲道理他得结论的效果就比生硬地说:“你吸烟的毛病要努力戒除”的效果好得多。

“引而不发”的雄辩技巧在实际运用中必须注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例如:“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啊!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这段话的结论是用感叹句表达的。“这是一个多高尚的人啊!”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它表达的是“他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为小前提的那个判断,语言表达上也比较特殊。

在这个句子里,逻辑主项与句法主语差别较大。这句话的逻辑主项是“他”,谓项是“在心里装着全国人民,惟独没有自己的人。”这个省略式省略的是大前提“所有心理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的人都是很高尚的。”

14戏谑论辩技巧

戏谑,即开玩笑。

“善戏谑兮,不为谑兮。”论辩中的戏谑谋略,即面对逆境,以轻松的态度,开玩笑的方式应付,以此解决矛盾,折服对手。这两种方法称为“戏谑论辩”法。

有一辆十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急刹车,一个小伙子的皮鞋一下子踩在一位姑娘的脚上。姑娘“喔哟”一声,立即怒目圆睁。小伙子见状,马上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他见对方怒气未消,还要说什么,也觉得光道歉是不够的,便把自已的脚往前一伸,说:“要不,你也踩一下!”这个举动,周围的人都笑了,那个姑娘也忍不住笑了。

小伙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可谓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大凡按照一般的处理方法,或者向姑娘解释原因,或者赔不是,或者对着骂,但小伙子的方法很特殊,让姑娘也踩自己一下,结果,周围的群众笑了,姑娘也笑了。

防守者最大的被动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脱离旧的窠臼,而出奇用智的人却一反常规之法。只有逆寻常的习惯,反用正法,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小伙子的以笑对怒,以柔克刚,用开玩笑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解决了矛盾,说服了对方。

戏谑也属幽默,但幽默却不止戏谑一种形式,范围要大得多。

戏谑以玩笑的形式面对各种环境,表情达意,说服对方,因而它具有多种功能,如愉悦性功能、启发性功能、柔化性功能等。

戏谑有时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是对生活愉快自豪的表现,通过笑,激起人们的愉快感,使人在笑中得到感情的解放。

有一次,一个青年在酒店里吃包子,他津津有味地吃着,无意中却把肉汁溅在旁边的另一位男青年身上。这位男青年被弄脏了衣服,碍于坐在旁边的女友,一时不好发作,女友见状赶忙递上一块手帕让他擦,男青年笑着说:“等一等,他还没吃完呢!”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紧张的空气顿时为欢笑所替代,吃包子的青年也感到过意不去,赶忙道歉。

“戏谑论辩”的这一技巧以其特殊的方式活跃气氛,来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他人的思考,因而产生一种含蓄委婉的效果。有时尽管十分尖锐的意见,进攻性却被柔化,有时出现十分紧张的局面,也会化险为夷。

15一针见血技巧

语言精炼锋利,有如尖刀。俗话说:“寸铁可以致人死命。”锋利的语言何尝不是如此。它只要一句两句,足可以使论敌哑口无言。锋利的语言要求何在呢?

语言要简洁精炼,要一下子把握住问题的要点,并在瞬间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蕴含无可辩驳的力量,一语既出。使对方无暇思考,不能辩驳,“一针见血”。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结束后,忽然有人喊:

“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

“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当提醒您,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矮胖子挤到台上嚷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马雅可夫斯基边说边用指着自己和那个人:

“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诗人接着回答条子上的问题。

“马雅可夫斯同志,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尽管马雅可夫斯基说这些话已离今天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那闪烁着战斗锋芒的句句妙语,仍然一针见血震撼着人们的心。

语言要高度凝炼,要能有“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功力,就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简洁明快妙语连珠又精炼锋利,要有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

精心锤炼具有“一针见血”的语言,就要精心炼意。炼意是为了追求一个好的意境。有了一个好的意境,就有了得以精炼话语的根基。思想混乱,观点繁杂,话语表达势必枯燥、繁冗。古语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言贵精当”。

“修氏定理”的女主人修瑞娟出席美国第二十八届微循环年会,会议规定每个学术报告不超过15分钟。修瑞娟的报告是反映难度极大的尖端研究成果,逼得这位女学者非浓缩内容,锤炼精华不可。她关在屋里炼就三天后,又请来同事“会炼”,撷采最尖端的发现,选取最经济的语言,终于在规定的15分钟内驾轻就熟地作完了精彩的报告,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定理的奥秘,使“修氏定理”一举闻名于世。

诚然,在论辩中要熟练运用“一针见血”的这一雄辩技巧,就要杜绝一切空话和废话,但又不是简单地将长话删成短语。含而不露,留有余地,也是求得言深意远的有效方法。

16以类相比技巧

“以类相比”在论辩中运用是较多的。

1920年,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由于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理解,向加里宁提出这样的质问:

“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对此,加里宁提高噪音反问道:“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腿还是左腿?”

这里“以类相比”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农民欢呼起来,掌声雷动。他们终于认识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在运用“以类相比”时,一些常用的寓言、典故、生动的故事。历史传说,都可以作为“以类相比”的材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南辕北辙”等寓言都曾被人们在运用“以类相比”时引用过。

运用“以类相比”这一雄辩技巧,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两类事物表面的、偶然的相似作为根据,或者把实质上不同的两类对象进行类比,否则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17引蛇出洞技巧

引蛇出洞法即指在论辩中把话说到一半,再让对方把话说下去,然后分析那句完整的话就可测知对方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它妙就妙在当您用这种方法去诱使对方暴露思想的时候,对方十有八九会像这种方法所要求的那样,不加考虑地把这句话按他的意思讲完,这样就无异于增加了您对对方的了解。

“引蛇出洞”的“引”是手段,“出”是目的,对方将自己防范得紧紧的,您又怎能引诱出来呢?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敞开其心胸,这才能谈得上引诱“蛇”出“洞”,实现其目的。这是引“蛇”出“洞”的一个基本点。

名律师乔特斯为有杀妻嫌疑的拉里辩护,这时律师麦纳斯提出了对拉里十分不利的证据:拉里曾向麦纳斯提出过,要麦帮助他与妻子离婚。由此推理拉里在无法达到离婚目的时,会采取极端措施。

乔特斯对此并不直接反驳说:要求离婚并不等于有杀人动机。而是采取迂回方法,引诱对方步步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乔特斯向麦纳斯承认,自己对离婚是外行,一边恭敬地问对方是不是很忙。

麦纳斯踌躇满志地回答:“要我处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后来又补充说:“每年至少有200件。”

乔特斯赞叹说:“呀,一年200件,您真是离婚案的专家,光是写文件就够您忙的了。”

麦纳斯声音犹豫起来,感到说得太多人们难以相信,就只好承认说:“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改变了主意。”

“啊!你是说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百分之十的人不想把离婚付诸行动?”乔特斯接着话题说。

麦纳斯不安地说:“百分比还要高一些。”

“高多少?百分之二十、三十?”

“接近百分之四十。”

乔特斯用惊奇的眼光盯着他说:“麦纳斯先生,您是说去找您的人中有一半最后决定不离婚。”

“是的。”麦纳斯这时已觉察到对方的用意,但已经没有退路了。

“嗯,我想这不会是因为他们对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

“当然不是。”麦纳斯急忙自我辩解,“他们常常一时冲动,就跑来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离婚,便改变了主意……”

他突然止住,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谢谢”乔特斯说:“您真帮了我的大忙。”

这场论辩中,乔特斯由于运用“引蛇出洞技巧”,所以,能使麦纳斯自我暴露,为乔特斯所掌握。

这里,乔特斯先坦率承认自己对离婚是外行,并恭维对方很忙,当麦纳斯得意地表示自己很忙时,乔特斯却又诱使对方说出,找他的人中有一半最后决定不离婚。而当麦纳斯说出“是”时,便没有退路了。于是乔特斯进一步诱使对方说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